现在在家种植蘑菇怎样

如题所述

需要去农科站买菌种。
一、菇房设置
1、菇房建设

修建菇房,应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房边有堆料场地的地方。竹木结构的菇棚,棚架要牢固,棚周墙体和棚顶要用厚膜覆盖,并挂盖草帘和遮阳网。棚的大小由栽培规模而定,一般以每棚栽培110~330m2的蘑菇为宜。

2、床架排列

菇床与菇房垂直排列。菇床四周不要靠墙,留出0.6米宽的过道,如菇房窄于3米,可只留一条中间过道。床架之间留过道0.6米,床架可搭4~5层,每层菇距0.6米,底层离地面15~30厘米,最上层距棚顶1.3~1.5米,长度据菇房而定。床架一般用竹木搭建,过道两端墙上各开上下窗一对;上窗距棚檐15厘米左右,下窗离地面10厘米左右。窗的大小以40×45厘米为好,每隔2~3条棚道的中间棚顶设一拔风筒,筒高1.3~1.5米,顶端装风帽。

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1、培养料的来源。主要有粪肥、稻草、麦草、饼肥、化肥、石膏,石灰等。

2、培养料的碳氮比(C/N)。在堆制过程中,如含氮量过低,会造成微生物活动减弱,料温不高,发酵不充分,易染杂苗。如氮过高,又会造成发酵后料中的氨、胺和酰胺含量过高,抑制蘑菇苗丝生长。生产中培养料发酵前的C/N为30~33:1,发酵后C/N为17:1。

3、培养料配方(以110m2栽培面积计标):

(1)干牛粪1000千克,大麦草1000千克,菜饼25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石膏粉40千克,石灰50千克,C/N为32:1。

(2)干牛粪1500千克,稻草、麦草各1000千克,饼45千克,石膏粉40千克,石灰40千克,C/N为2943:1。

在粪肥缺少的情况下,也可以实行无粪栽培。

堆料中大部分粪草配比6:4、5:5、4:6。

4、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1)堆制时间:在播种前20~25天左右进行。

(2)建堆与发酵:建堆前,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般堆宽2.1米,堆高1.5米,料堆长不限。先铺一层稻(麦)草;厚度0.3米左右,四边整齐,不浇水,然后在上面铺一层薄牛粪,以盖没稻草为好,然后再铺一层稻草上面再撒牛粪;如此类推,大约铺10~12层。下面三层不浇水,从第四层起越往上铺,浇水越多,菜饼和尿素在建堆时逐层加入。堆好后,四边要整齐、垂直,顶部要堆成龟背形。堆好后要用草片或农膜覆盖,以防日晒雨淋。另外,建堆后,以料底部有水流出为度。

①常规发酵(一次性发酵),粪草堆发酵后,必须经常翻堆,以调节堆料的含水量,散发有害气体,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使培养料养分加快分解转化,同时,通过堆温杀死杂苗和一些虫害。第一次翻堆在建堆5~6天进行,主要是将上与下,内与外的料充分调换位置,使发酵一致,或热均匀。翻堆时分层浇水,使料内水分达到手捏有水滴滴下为度。第二次在第一次翻堆后4~5天,当堆温达到75℃左右并开始下降时进行。第三次在第二次翻堆后4天进行,此时料内含水量应在70%左右,加入石膏粉可以使料PH值为7.5~8。第四次在第三次后3~4天进行,第五次在第四次后3天左右翻堆5次后,2~3天使可进菇房。整个过程中,翻堆间隔期一般为6、5、4、3天。

发酵好的堆养料标准为:深咖啡色,无臭味、无氨气,生热适中,料草均匀,有一定的松紧度和香气。

②二次发酵,此法是近十几年推广应用的一种有效技术,整个过程分室外前发酵和室内后发酵。

室外前发酵:方法与常规发酵相同,只是堆期较常规发酵外10天左右,翻堆3次,当料温达70~75℃时,进房进行室内后发酵。

室内后发酵:包括升温、保温、降温三个阶段。培养料进房前,要先在料堆四周表面喷0.4%敌敌畏治虫,喷0.4%的甲醛灭苗,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料堆,闷3~5小时后进房。

a、升温阶段,经前发酵的培养料,趁热进房,堆放在中、上层床架上,底层不放。随即关闭门窗,先让温度自行升温至45℃以上,再升加温。升温可用煤炉、电炉,也可室外明火升温。加温使菇房温度升至62℃,维持4~6小时。

b、保温阶段,这是后发酵的主要阶段,将料温降至52℃,保持3~4天。

c、降温阶段,待料温降至45~50℃左右时,保持12小时,当温度降至45℃以下时,开门窗使料温迅速下降,后发酵完成。

三、翻格、播种

1、翻格。培养料进房完成发酵后,开窗通风,然后进行翻格。翻松料层使粪草混合均匀,料层松紧一致,拣除杂质、粪块,平整床面,稍加拍紧,然后打扫地面,准备播种。

2、播种。当料温降至28℃左右时即可播种。播种前,检查料内有无氨气,料的含水量否合格(65~68%)。如有氨气,要重新补翻一次,散发氨气,如料的含水量不足,可用石灰水调节;过湿,可以加大通风。播种的方法有穴播、条播、散播、混播等。播种量因苗种类型和苗种培养不同而不同。

四、播种后的管理

正常情况下,播后1~2天就能萌发出绒毛状菇丝,3天就开始“吃料”。播种后3天后,随着菇丝的生长,应加大菇房通风量。播后7~10天,菇丝一般长满料面。菇丝吃料后,生长不快,有可能是料过湿、有氨气等原因造成的,可以从床架反面“戳洞”。增加料层通气性,排除有害气体;也可用镊子插入菇种旁的料中,撬松料,降低温度。一般20天左右菇丝到底,就可覆土。

五、覆土

覆土是蘑菇栽培中从单丝体生长向子实体生长转变的重要手段。当前推行的主要方法是“河泥砻糠一次性覆土”。具体做法是每100平方米需备含水量45%的粥状河泥700~750千克砻糠75千克,砻糠要新鲜,在使用前曝晒2天,在PH值为10的石灰中浸泡24小时,捞出用0.5%的敌敌畏杀虫。然后将砻糠和泥按1:10的比例拌和,使PH值为7.5。覆土厚度2厘米,上面用手刮干使厚度均匀。覆土后在料面打孔,适当通风。

六、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前期床面一般不调水,以保湿吊菇丝(湿度75%)。若低于要求的湿度,可轻喷增湿。

(1)调水通风。调水原则是先湿后干,调水总量力10千克/m2,分三天调入,采取两头轻、中间重的喷水法,每次喷水时,应打开门窗通风。

(2)喷结菇水。当菇丝普遍长到土缝中,便进行大通风3天,抑制菇丝生长,促进线毛状菇丝连成线状菇丝横躺在细土中,线状菇丝开始扭结成原基,便可喷结菇水。喷结菇水后,大通风2天,然后减少通风,促使菇丝向上生长(吊菇),为以后持续出菇作好准备。

(3)喷出菇水。当蘑菇子实体普遍长到绿豆大小后,生长加快,需大量水分,就要喷“出菇水”。出菇水的用量和结菇水差不多,每25千克/m2,分5~6次喷,每次喷水量视床属子实体多少而定,菇多则多喷,菇少则少喷。喷水时间是在喷结菇水后的4~6天进行。喷水后,逐步减少菇房的通风量,增加菇房湿度,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

七、秋菇管理

蘑菇从播种到采摘一般需40天左右。我县一股9月下旬出菇,12月下旬秋菇结束。秋菇一般可采5~6批。秋菇管理主要措施是喷水、通风、保温。

1、水分管理

做到看菇用水,菇多则多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秋菇前期喷水应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

2、通风及温、湿度控制

蘑菇生长发育中,需要吸收氧气,排出CO2,另外培养料中的微生物在分解增差换气,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在子实体逐渐长到采收期间,要增加菇房湿度。出菇期相对湿度要达到90%。

3、清理床面

每批蘑菇采收完毕,要及时清理床面。用镊子剔除冬菇根和死菇,然后补覆细土,喷水,并打扫菇房。

4、追肥

当秋菇第三批采收结束,这时培养料里的养分已大量消耗,常会出观菇体小,出菇少的现象。因此,应适当追施禽粪、畜尿、尿素、豆浆、豆芽汁、麦芽或施用1、2号健壮素等。

八、越冬管理

冬季寒冷,菇房温度在5℃左右,不适合蘑菇子实体发育。这期间的管理内容是保温、通气。一般每隔7~8天喷一次清水,含水量达15%左右(土面保持不发白)即可。室内温度保持在3~4℃,正常天气、每天开窗2~3小时。到3月中旬,当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便可调水和补充营养,气温达15~25度时,是春菇出菇的最佳时期。

九、采收

菇盖直经2~4cm,菇环未破、菇伞未开的采收,要求菇无泥根、无虫蛀、无机械伤,高峰期要勤采(每天2~3次)。要做到“三轮”(轮采、切、放),“三边”(边采、边切根、边分级),“三快”(快收、快装、快运),“一减少”(减少翻运次数)。

十、病虫害及其防治

蘑菇常见病虫害有:白腐病、软腐病、猝倒病、假蚊、蚤蝇、螨粪、跳虫、还有鼠妇等。防治方法主要是搞好菇房、培养料消毒,后发酵,注意菇房卫生,因病虫不同,适当用药(具体措施略)。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8
收益挺不错的,但是要注意方法,方法如下

一、培养料配方。⑴稻草、菜饼、尿素、菇乐素、过磷酸钙、石灰.培养料采用二次发酵法,在室外堆制15天左右,其间翻堆3—4次,然后进菇房或菇棚,加温至65℃左右保持6—8小时,后降温至52℃保持3天,进行后发酵。
二、播种及发菌期管理。采用二次撒播法。即先把菌种量的2/3撒于料面,然后将菌种翻入料内,再把余下的1/3菌种撒在料层表面,用木板轻轻拍平。播种量为每平方米用麦粒种2瓶或棉壳种3瓶。播种后以紧窗发菌为主,温度高时适当通风。
三、覆土。当菌丝基本长到料层底部时进行覆土,覆土材料用细泥、砻糠灰或河泥、砻糠灰,龙糠灰与泥土的比例为20:1,用前喷甲醛消毒,水分掌握在捏得拢、撒得开,pH值为8左右。覆土厚度3—4厘米,每平方米喷清水2.25公斤,紧窗,土层缝隙里有菌丝冒出时补土。
四、出菇管理。覆土后约15天,菌丝开始扭结成原基,这时进行通风、喷水,使床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同时菇房(菇棚)内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达到85%—90%。
五、病虫害控制。一潮菇结束后,用敌杀死4毫升加水25公斤喷打床面,同时加大通风量,使水分不淤积于菇体而造成色变、烂斑。

现在由于食用菌种植的经济效益较好,从事生产的农户越来越多。究竟怎样才能种植好食用菌,记者采访了有关农业专家。
食用菌是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是三分栽培七分管理,要用科学的态度来指导发展食用菌,没有成熟、过硬的技术,想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肯定不行。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食用菌的经济效益,降低市场风险,一是选择营养价值高、无霉烂的原料作为栽培食用菌的营养料。二是适时栽培。如果夏季栽培秋冬季品种肯定不行,冬季栽培夏季品种同样不行,迟栽也不行。三是选择优质、高产的菌种。俗话说“好种出好苗”,没有好的菌种就达不到好的产量。四是提高产品质量。做到适时采摘。食用菌生长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后期大量的孢子已经分生、老化,重量和品质都会下降。据了解,市场上最常见的平菇,大部分采收都在后期,同时有些从事食用菌销售的商贩还加些水,但消费者对此不清楚,买回去后烹饪,出现大量的水,一点鲜味也没有,逐渐地消费者对这种产品就不再购买。还要注意增加室内通风和湿度,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的环境。
发展一个产品要了解和掌握其市场信息,不能凭空想象。要了解市场上哪一种品种今年会走俏,哪一种品种适合在当地销售,投入有多大、产生的效益如何、技术能不能接受等。靠“自产自销”的思路来发展食用菌是不行的,可以考虑找一家有实力、技术过硬、信誉度好、可靠的单位与其联手或签约合同,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单位来销售。必须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方式来发展食用菌,由公司提供技术、新品种和市场,通过基地来生产,跟销售方签订合同,带动农民一家一户生产,才能把食用菌生产风险降到最低
如何用牛粪种植蘑菇,及如何发酵,及如何选种子?
答:双孢蘑菇牛粪、锯末堆料发酵制种

传统的双孢菇制种技术成本高,成功率偏低,菌丝不易长到瓶底,水分不易控制,菌种易老化2000年夏季,我们采用了牛粪、锯末堆料发酵技术进行双孢菇制种,制母种的成功率达99.9%,制原种的成功率达98.1%.制栽培种的成功率93.2%。
制种方法如下: 牛粪、锯末的发酵 选未变质的锯末,过筛后在阳光下暴晒2~3天。晒时要摊匀、晒透。然后贮存备用。将牛粪晒干、打碎后备用。另外,备足碳酸氢铵、磷酸二氢钾、生石灰、轻质碳酸钙等辅料。将牛粪、锯末,按体积比1:1的比例混合。同时,加入牛粪和锯末总重量0.3%的碳酸氢铵、2%的磷酸二氢钾、约2%的生石灰(生石灰的加入量,根据其质量而定,要求混合均匀后,pH值为7.5~8)、2%的轻质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加水,使水分含量达68%~70%。然后建高1米、宽1.2米,长度不限的料堆。建好堆后插入温度计。当温度上升到75℃左右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时间约为10 天)。每次翻堆前,给料堆表面喷少量的石灰水,在发酵过程中,若发现料堆的中下部有变黑的趋势,可用木棍适当打孔通气。一般翻堆4~5次,时间间隔为10、9、8、7天。若时间来不及,可翻堆3次。发酵完后晒干备用, 发酵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处理办法:
(1)料堆不升温或升温缓慢。锯末发酵不如秸秆升温快,若发现升温较慢,可适当加入碳酸氢铵,调节碳氮比,促其升温。若温度能升到60℃以上,则不必调节。
(2)料堆中下部变成黑褐色,有异味。这种现象是由缺氧引起的,原因是料堆堆得过大或过实,应抓紧翻堆,翻堆后打孔通气。 配制培养基 将麦粒煮透后,加入麦粒体积1/4左右的锯末发酵料,然后加人生石灰,将pH值调至7.5~8。按干麦粒的重量,加人1%~2%的轻质碳酸钙,拌匀后装瓶。锯末料必须细碎,不能有大块,防止因块内干心而导致灭菌不彻底装瓶时要将料充分混合。装瓶时瓶子要放正,不能过度倾斜。否则,装瓶后麦粒偏向一侧,锯末偏向一侧,装料后接入菌种。
第2个回答  2018-06-25
首先,买来蘑菇的菌丝包,然后用刀小心打开。

接着将蘑菇菌丝包小心打散,平均铺在一个容器里,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太大的话可以适当加些土。

然后用喷壶小心的把土喷湿就可以了。

接着,上面再覆盖一层薄薄松软的土,不要太厚,大概1~2CM就可以了。

如果温度适合,只需两三天就可以看到小蘑菇长出来了。

不同地区气温不一样,气温偏高的话,长得很快,一晚就长了这么多了。
第3个回答  2020-12-18

第4个回答  2018-08-26
在什么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