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是不是真的有一根王命金锏?

如题所述

《杨家将传》中八贤王是真的有一根王命金锏。

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

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扩展资料

后世衍生:

单田芳讲的评书《三侠五义》的续书作品《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中,八王爷是赵德芳,有“九朝十八帝”的说法,即北宋朝的每一个皇帝当政期间,都有一个八贤王/八王爷。

八王爷成为一个常设的官职,其权力仅次于皇帝,居南清宫,手持瓦面金锏,可上打君,下打臣,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原著中,八王爷只在第一回出现,后来可能就去世了,由其子六合王掌管南清宫和朝着的事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贤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7
传说中最有名的八贤王叫赵德芳,是赵匡胤的儿子,而赵匡胤非正常死亡,因为赵匡胤的儿子当时还小,所以让他弟弟赵光义继位为帝,贺后带领赵德芳上殿质问赵光义,赵光义羞愧,赐赵德芳金锏,可以管教君臣,相当于韩信的“一字并肩王”,加封八王千岁,即后来的八贤王 .据说在赵光义将死之时,要将皇位传给赵德芳,但赵德芳拒绝接受,甘愿做王
第2个回答  2013-07-17
是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有关杨家将的故事或戏剧中,总有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这位八贤王也不会是凭空塑造的,但他是哪一个历史人物的化身呢?
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锏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太祖传位给皇弟宋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赵元伊。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传统戏曲和民间说唱节目里的“八贤王”赵德芳,几百年来,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赵德芳果是“八贤王”吗?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成为宋太宗。太宗为消除隐患,严防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芳、德昭学他夺权,先是逼迫德昭于980年自刎。次年,德芳也“寝疾薨”,年仅23岁。德芳死后,赠中书命,谥岐王,从未封、赠、追、谥过“八贤王”。由此可见,戏曲、说唱、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故事里的“八贤王”,根本不是赵德芳。
舞台上的八贤王形象,是张冠李戴,实际上应是宋太宗第八子,俗称“八大王”的赵元俨。真宗即位后,封赵元俨为广陵郡王等。仁宗即位后,封赵元俨为镇王等50多个官职。1044年,他病故在京都王府,年60多岁。
赵元俨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对宋朝的安邦治国,发展科学文化,都做出了贡献。他团结了一大批文官武吏,如寇准、包拯、范仲淹、杨六郎等。据《宋史》记载:八大王赵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惮之,名闻外夷”。平生“寡嗜欲,惟喜藏书”。生母染病,他朝夕净手焚香祷祝神灵保佑,亲躬侍药,忧念母病而不食。仁宗即位后,刘太后临朝专政。赵元俨唯恐刘太后忌妒,深思沉晦,闭门与外人隔绝,自称谬语有阳狂病(神经病),不能上朝议事。
据《宋人轶事汇编》说:“太宗第八子赵元俨,名闻外夷。燕冀小儿夜啼,其家必警之曰:‘八大王来也。’其畏之如此。”
八大王在朝内外、国内外、宗室内外、民间百姓中,德高望重,老幼妇孺皆知其大名。所以,都称他“八大王”、“八贤王”。
可传统戏曲和民间说唱节目中,为什么将赵德芳塑造成完人的“贤王”呢?赵匡胤夺得天下后,自己的子孙没有继承,却被其弟赵光义谋夺了皇权。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光义之子绝不会出现贤王。于是,“贤王”的典模,即八大王赵元俨事迹,被移花接木地塑造在赵德芳身上。这不过是为赵匡胤子孙鸣不平而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