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 速度啊 十分钟内

如题所述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通知单,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住地称赞。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一听,这时才开始明白过来,连忙跪下去,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象是帝王样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亲的寿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宋先生骑上马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村里时,就好象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可是到这时,他已经是死去三天啦。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吟呻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然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死去了。
  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死去了。丧事发送完毕之后,宋先生洗完了澡,走进屋子里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后跟随着许多车马人员。丈人家里人都非常惊奇,不知宋先生已经成了神,做了城隍。他们急忙跑到宋先生家里去打听消息,原来,宋先生已经死去了。
  我姑夫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保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
  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第一篇。是一篇宣扬仁孝之德的寓言故事。
  文章记叙了宋焘考取城隍一职的事情。宋焘卧病在床,被官差叫去参加考试。接下来作者用虚幻之笔,重点写了阴间众神面试宋焘的场面。考试场面怪诞而庄严:宫殿雄伟华丽,考官有十几位官员,考生只有宋焘及长山张秀才。考试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字。宋焘很有才学,对社会问题有独道见解。他对考题精辟地解释为:“有心做善事,虽善不奖赏;无心作坏事,虽恶不惩罚。”,受到了诸神的传赞不已。宋焘认为,对善恶要从人的动机上判定,而不以效果作为判定的惟一标准。从实际出发,对善恶的后果作具体分析,然后赏罚分明,论功行赏。这是做官的基本条件。这两句,既表明了宋焘具备了当官的必要条件,有赏罚分明的才干,又包含有对封建社会善恶不分,黑白不明的抨击,同时也暗含着宋焘因久试不第而郁结在胸中的积怨。
  接下来作者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突出写宋焘的孝行。当众神十分赏识宋焘的才能,决定委派他任河南城隍时,作为一个老廪生,在困顿寒窗的痛苦折磨中突然考中了,对于一般人来说,此时此地应非常高兴才是。而作者偏偏用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的手法,写宋焘不但没有高兴,而是顿首哭泣,乞求众神,“我母亲七十岁了,无人奉养,请允许我伺候她到寿终,我再唯命是听,任你们录用派遣。”于是感动了众神,盛赞宋焘有仁孝之心,破例准假九年,让张秀才代理城隍之职。这个场景的描写,细致、详实、感人,有力地了说明宋焘是个品行端正,为人高洁的秀才。后面宋焘写给张秀才的赠诗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这两句对仗工整。这一工对句揭示了宋焘是个才学之士,具有豁达、豪放的个性,淡泊名利,胸襟坦荡,追求自由,没有其他迂腐文人的穷酸相。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笔下的宋焘是个德才兼备的读书人。在为官与尽孝之间,他能以尽孝为先。这对那些官迷心窍,不要仁孝的人,无疑是个有力地批判。他有德有才,却一直只是个老廪生。这对于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无疑是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
  这篇小说的情节成功的运用了“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语)”的故事结构法。作者让人物以病卧进入梦境,然后展开神奇的故事情节,由实入虚,由虚返实,再由实归虚。这样就在虚幻的故事上涂抹上了一层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尸变
  翻译
  阳信县有个老翁,是县郊蔡店人。村子离城五六里,父子二人临路开设客店,方便过往商人投宿。有车夫数人,贩运货物,常寄宿他家。
  一日黄昏,车夫四人同来投宿。但住客已满,四人无奈,只得央求收容。老翁沉思片刻,想到一个地方,但只怕客人不愿意。客人说:“只求安身,不敢挑剔”。原来老翁儿媳死去不久,停尸在室,儿子正外出购买棺材。老翁因想灵所冷寂,于是带领客人穿过一道巷子前往。进了屋,只见桌上灯光昏暗,桌后悬挂灵帐,用纸衾覆盖着死者。再看卧处,是仅隔着一个门的房间,设有连铺。四个客人因劳苦奔波,倒在枕上便鼾声大作。其中一人朦朦胧胧,忽听得床上嚓嚓声响,急忙睁眼瞧去,灵前灯光照得清清楚楚,女尸已揭开纸衾起来,并下床步入卧处,面色金黄,生绢裹额。女尸走近卧榻,俯身向睡着的客人一一吹气。客人顿时大惊,深怕她向自己吹气,偷偷地扯被子盖着头部,不敢出一丝气。一会儿,那女尸果不走近他,照样吹气。凭感觉知道她已出房去,又听到纸衾嚓嚓响,才略略探出头来窥看,见女尸僵卧如初。客人非常害怕,但又不敢发出声响,便暗暗用脚踢同伴。同伙都一动不动。想来无计可施,不如穿衣逃出。刚把衣披上,嚓嚓声又起,只好再次把头埋入被中。感觉到女尸真的又来,连续向他吹了多次方才离去。一下,听到灵床上有响声,知道女尸又躺下了。于是客人慢慢从被底伸出手去拿裤,匆匆穿上,赤着脚便往外没命地跑。这时,女尸也起来追逐,等她离开灵账,客人已开门逃出。谁知那女尸紧追不舍。客人边跑边叫,村里却无人惊醒。想去敲主人的门,又怕来不及。只好朝县城方向竭力逃跑。到达东郊,看见一座寺庙,还听到木鱼声,于是急忙敲门。庙中和尚非常惊讶,又不肯立即放他入内。转瞬间女尸便到,相距只有一尺多。客人窘急无路,见庵前有一白杨,树干粗约四五尺,只得借树遮身。尸从左来,就侧身向右;尸从右来,就侧身向左。相持很久,女尸越发大怒。然而彼此精疲力竭,女尸一动不动地站立着。客人气喘吁吁,汗流不止地靠着树干护身。突然间女尸暴起,伸着两只胳膊隔着树干向他扑来。客人吓倒在地,女尸没有抓住他,僵硬地抱着树干。
  和尚偷听许久,直到没有声息,方才开门出来。见客人躺在地上,用烛一照,已死,但胸口仍有一丝气息,背进庵中,夜尽才苏醒,让他喝了茶水,然后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客人把经过一一进述。这时,晨钟响过,天已蒙蒙发亮。和尚见树上果有女尸,立即报告县官。县官亲自验看,令人拨下女尸手,牢不可开。仔细观察,左右手四个指头并卷如钩,插入树干,不见指甲。后又增几人,合力拨开。看看指穴,好象凿了八个孔。县官派遣差役到店家打听,店里正因女尸不见、客人死去,纷纷喧嚷。差役告诉其中缘故,老翁跟差役去将女尸抬回。幸存的客人流泪对县官说:“我们四人同出,今只剩我一人独归,这事如何能使乡人信同呢?” 县官替他出县证明并送给衣食等物而去。
  3。崂山道士
  城里有一个姓王的后生,排行老七,是财主家的儿子,年轻时就羡慕道人。他听说崂山仙人很多,就背着书籍等去周游。

  这天,登上一座山顶,看见有座庙宇,十分幽静。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发漂拂在脖子上,神气爽朗豪迈。便上前叩拜,与道士交谈。听道士讲的道理十分玄妙,他就要拜道士做师傅。道士说:“恐怕你娇弱懒惰,不能受苦。”王生回答:“没问题,能吃苦!”于是就收了他做徒弟。

  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时都聚集来了,王生与他们都施礼相见,于是就留在庙中。

  第二天凌晨,道士招呼他去,把一把斧子授给他,叫他随众人上山砍柴。王生谨慎的接受训育。

  过了一月有余,手和脚上都起了厚厚的老茧,有点忍受不了了,私下里有想回家的意思。

  一天晚上回来,见有两个人和师傅在喝酒。天已经黑了,还没有灯烛。就见师傅用纸剪了个镜子的形状,粘在墙壁上。一会儿,月光明亮的照在屋子里,光下能分辨毫芒,各位徒弟围着他听后使唤。听有一个客人说:“美好的夜晚,应尽情欢乐,不可不一同享受。”于是师傅从案上取了一壶酒,分赏给众人,并嘱咐都要一醉方休。王生私下想,七八个人一壶酒,怎能尽兴?众徒弟都各自找盆和钵盂,来到酒。王生怕酒没有了,就先干了一杯。可连续到了数杯,壶内的酒竟一点也不见少。心下奇怪。一会儿,一客人说:“承蒙赏赐月光照明,可这样饮酒太寂寞,何不把嫦娥呼来?”于是又见师傅把一根筷子掷到月亮上,旋见一个美人,从光中出来,开始还不到一尺高,等到了地下,竟与人的身材相同。纤细的腰肢,秀丽的脖颈,风流飘丽,竟跳起霓裳羽衣舞来。跳了一会儿,又唱道:“做神仙啊,不情愿啊,想回来呀,为什么把我囚困在啊,这广寒宫啊!”声音清脆悦耳,响亮如箫管。喝完,盘旋升起,跃到桌上。众人正惊顾间,已经又变为筷子了。三人大笑起来。有一客人说:“今晚最欢乐,然而不胜酒力了,你们把我送到月宫中去怎么样?”三人移了席子,渐渐进入月中,众人看到三人在月中饮酒,胡须眉毛都看得见,好像人的影子照在镜子中。又过了一阵,月光渐渐黯淡了,侍从的人点起灯来,却见道人一人坐着,客人都没有了。桌上吃剩的东西都在,粘在壁上的月亮,只是圆圆的象镜子一样罢了。

  道士问众徒弟:“喝足了吗?”众人回答:“足了。”道士说:“喝足了,应早睡,不要耽误了砍柴割草。”众人应声退走了。王生私下羡慕,回去的念头打消了。又过了一个月,是在不堪忍受其苦,可道士又不传一术,心里实在不能等待,便向道士辞行说:“弟子数百里来向仙师学习,即使不能得长生术,有小小的教给弟子,也可以安慰弟子求教之心;心在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不过是早晨出去砍柴,晚上回来。弟子在家时,没受过这样的苦。”道士笑着说:“我原说你不能受苦,现在果然如此,明早一定送你回去。”王生又说:“弟子劳动了这么多天,师傅略微教给点小技法,这次来也算不白袍。”道士问:“你求什么法术呢?”王生说:“每次见师傅行走,墙壁都不能阻挡,只学会了这法术就满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于是传给他一个口诀,令他自己念咒,念完招呼道:“入之!”王生面对着墙数步,不敢进入,道士说:“你试着入一下。”王生果然从从容容的走,可到了墙跟前,却被阻住了。道士又说:“你低着头猛然跑入,不要犹豫。”他果然离开墙数步,猛然跑着进入,到了墙根,像没有墙一样,回头一看,果然到墙外边了。他大为高兴,进去感谢师傅。道士说:“回去应该用恭敬的态度来对待,否则不灵验。”于是给他路费,叫他回去了。

  到了家,自夸自己遇到了仙人,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他妻子不信,他便模仿着原来的动作,离开墙数尺,跑着向墙而去,可头撞在了硬壁上,砰然有响声。他妻子上前一看,见额头上肿起来像鸡蛋那么大一块。妻子做手势嘲笑他,他惭愧、气愤,骂老道士无良心。

  作者说:听到此事,没有不大笑的。可是象王生这样的人,世上正经不少。现在有一个卑鄙无聊的家伙,喜欢嗜欲,得了病,却怕用药。接着又有吮痈舔痔的人,进来告诉他有治病的法术,来迎合他的意思,骗他说:“拿了这个法术去,可以百病治愈。”当初试验了一下,不能没有小的效果,于是认为天下的事都可以这样行了。看来,他们不到撞墙壁而疼痛时,是不能停止的。

  太多了,如果只是想要知道每个故事的情节这里有你要找的
  http://blog.cnool.net/9892178/Article/2008/07/17/27323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1
神女(聊斋白话译文)

有一姓米的书生,是福建人。传的人忘了他的名字和籍贯。
一次,他偶然入郡里,醉醺醺的经过市场。听到一座高门中箫鼓如雷。问旁边的人家,这家干什么呢?说是开寿筵的,可一看门前,却十分冷落寂静。细听笙歌繁响。醉中更爱音乐,也不问是谁家,就在街上买了祝贺礼,写了晚生进见的帖子想进去。有人见他衣冠朴陋,便问:“君是老头的什么亲戚?”他说:“无什么亲戚。”有的说:“这是流动的人家,侨居此地,不知是什么官,十分富贵,高傲,既然不是什么亲戚,你求什么?”生听了有点后悔,可帖子已经递进去了。不一会儿,两少年出来迎客,只见华裳炫目,风采俱佳,邀生入内。
进入后,只见一老头南向而坐,东西列了数筵。筵上有六七个客人,都像是贵胄。见生到来都起身施礼,老头也柱杖起来。生站了好久,待与他施礼,可老头一点也不离席。两少年致词说:“家君年迈,起拜艰难,我们兄弟代谢高贤光临。”生歉然称谢而罢。于是又增设一席,与老头接席。
一会儿,女乐齐。座后设有琉璃屏幕,来遮挡内眷。接着,鼓吹大作,座客不能再倾谈。筵将终了,两少年起来,各用巨杯劝客——一杯可装三斗——生面有难色,然见客人已喝了。一会儿,四下一看,主人客人都喝了,不得已,也强喝了。少年又倒上,生觉得十分难受,起而告退。少年强挽着他的衣服留他,最后他醉倒在地上。
忽然觉得有人用冷水浇面,恍然若醒。起来一看,宾客尽散了,只有少年拉着他的胳膊送他,接着告别而归。
以后又过其门,却已经没有了。从郡里回来,偶然一次又到市上,见一人从酒肆中出来,约他饮酒,一看却不认识。但只好暂从他进去。进去后,却见座上已有同村的鲍庄在。赶忙问那人是谁?知道姓诸,是市上磨镜子的。生问:“怎么与我相识?”姓诸的说:“前日庆寿的家,君认识吗?”生说:“不认识。”姓诸的说:“我出入他家最熟,老头姓傅,但不知是那省的什么官。先生上寿时,我曾在台阶下面,所以认识你。”直到天黑了,三人才散。
可第二天得知,鲍庄在回去的路上死了。鲍父不认识姓诸的,指名告生谋害。检查鲍庄,尸体上有重伤,于是生以谋杀罪论死,备受拷打。因为没有抓到姓诸的,无罪证,所以稍微宽大处理。
过了一年多,直接诉到巡抚衙门,巡抚知他冤枉,便放了他。可家中田产荡尽,功名被革褫。于是一心想恢复功名。过了一阵,又携囊入郡。天将黑,极为劳累,在路旁休息。远见来一辆小车,两青衣伴随。车已经过去了,忽听车中人命停车。。车种人不知说了什么话,一会儿,一青衣仆人来问:“君莫不是姓米吗?”生吃惊的站起来说:“是的。”又问他:“怎么贫困至此?”生把详情相告。又问:“干什么去?“生又告知。青衣去了,向车中人说了几句,一会儿又回来,请生到车前。见车中人用纤手掀开车帘,稍一看,却是一位绝代美人。对生说:“君不幸无辜得了灾难,听后令人同情。但现在学使官署中,不是空手可以出入的。途中无什么相赠——”于是从髻上摘下一朵珠花,交给生说:“此物可卖百金,请君收下。”生下拜,想问详情,可车行甚疾走了,始终不知是什么人。拿着珠花悬想。见上面缀着明珠,知不是凡间物,珍藏而行。
到了那里,投了状子,上下勒索十分厉害。拿出珠花来,不忍卖去,只好丧气回来。回来无家,依靠兄嫂生活。幸亏兄贤仁,为他想尽办法,虽贫并未废了学业。
过了一年,到郡里应童子试,误入深山。这天正赶上清明节,游人很多。远见数女骑马而来,其中有一女郎,就是千年的赠花人。见了他停下马,问他去哪?生把详情相告。女郎吃惊的说:“君的秀才身份还没有恢复吗?”生惨然于衣下取出珠花说:“不忍卖了,所以还是童子。”女郎顿时两颊生晕。接着,嘱咐他坐在路旁稍侯,款款而去。过了很久,见一婢女飞马而来,把一包东西交给他说:“娘子说,今日学使之门如市,赠二百两白银,作为进取之资。”生推辞说:“娘子恩惠我领了,自虽遭非难,重金实不敢受,只把姓名相告,画一小像,回去烧香供仰就行了。”婢女不顾,掷地就走了。生从此用度十分宽裕,可始终不屑于攀结权贵。后以第一名入了邑里的学堂。把金交给兄长,兄善于居积。三年后,旧业恢复。正赶上闽中巡抚是生的祖上门生,对他优恤甚厚,兄弟都成巨家了。
然生向来清正耿直,虽居大官的通家,也从未去拜见。一天,有一客人骑马到门上,都不认识。他出去一看,,却是傅公子。赶忙引入,各通阔别之情,设宴款待。客人推辞说不能耽搁,可也不说马上走。酒菜上来了,傅公子起身请生到内室,想将入内,忽见傅公子拜服在地上。生吃惊的问:“什么事?”傅公子怆然说:“家君合遭大难,要有求于抚台,非兄不可办到。”生推辞说:“我们虽是世交,可以私事求人,生平所未干。”公子伏地哀泣,生正色道:“小生与公子,一饮之交罢了,怎么这样以丧节的是强人所难!”公子大为惭愧,起而离去。

过了一天,正独自坐着。见一仆人进来。一看,却是山中赠金的女奴。生吃惊的站起,青衣说:“君丢了珠花吗?“生说:“哪里哪里,不敢忘!”青衣说:“昨日的公子,就是娘子的胞兄。”生一听,私下高兴,装作不知地说:“这真难以相信,若得娘子亲见一面,就是下油锅也敢下,不然,不敢从命。”青衣出去,飞马而去。一更将过,青衣又返回来,敲门进来说:“娘子来了。”话未说完,女郎已惨然进来,向壁而哭,一句话也不说。生拜谢说:“小生不是卿,没有今日。但有差遣,敢不从命?”女郎说:“受人求的人常以傲气对人,求的人常怕人。中夜奔波,生平怎知这样的痛苦,只因怕人,还有什么话说!”生安慰她说:“小生所以不能马上答应的原因,怕过此再见就难了,使卿夙夜奔波,我知罪了。”因此,挽着她的衣襟,隐抑搔她,女郎发怒说:“您真是个小人,不念往日之义,还向乘人之危。我错了,我错了!“愤然而出,登车要去。生追来谢罪,长跪着拉着车。青衣为她说情,女郎怒意才稍解。在车中对生说:“实告诉君,妾不是凡人,是神女。家君做南岳都理司,偶然失礼于地官,将诉到玉帝那里,非本地都人官的印信,不可解救。君如不忘旧义,用黄纸一张,为妾求之。”说完,遂发车而去。

生回来,惊惧不已。于是假充驱祸崇,到巡抚衙门借印信。可巡抚认为事近迷信,不答应。生用重金贿赂抚台的心腹,答应了,但未得便。等回来,青衣仆人在门上等候,生把详情相告,仆人默然遂去,样子像是怨他不忠。生追着送她说:“回去告诉娘子,如事不成,我用身命相殉。”可终夜辗转,想不出好办法。正赶上赴台有一宠姬买珠子,他于是把珠花献上,姬大为高兴,偷了大印为他盖上。他揣进怀里,急忙回来,仆人正好赶到。他笑着说:“幸亏不辱使命,可数年来贫贱乞食所不忍卖的东西,今日为主人事抛弃了!”因把详情稿纸。并且说:“黄金抛掷,我不息。回去告诉娘子,珠花需偿还我!”过了数日,傅公子登门致谢,赠白两黄金。生变色说:“我所以这样做,是因令妹无私相助,不是这样,即使万金,岂能以这样的事损人名节!”傅公子再三勉强,生声色更厉。公子惭愧而去。走时说:“此事真是没完!”第二日,青衣仆人奉女郎之命,送来明珠两课。说:“这足以偿还珠花了吧?”生说:“重花的人,不是看重珠宝。假如往日赠我万金之宝,只需卖了当富翁就是了。珍藏珠花而甘贫贱,为什么呢?娘子是神人,小生怎敢有别望,幸亏能报洪恩于万一,死也无憾事!”青衣把珠宝放在案间,生朝拜后收起。过了数日,公子又来了,生命备酒菜。公子让从人下厨,自行烹调。两人相对纵饮,欢若一家。有人送来糯酒,公子饮了赞赏不已。饮尽百杯,面颊微红。于是对生说:“君是正直之士,愚兄不能早知,还不如女子。家君感君大德,无一相报,想以妹子附为婚姻,怕君因阴阳见嫌。“生喜惧非常,不知怎么回答。公子告辞出来说:“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沉,织女有小女下嫁。是好日子,可做准备。“

第二天晚上,果然送女郎来了,一切和常人一样。三天后,从兄嫂到女奴,大小都有馈赏。有极贤惠,对兄嫂像对姑姑一样。数年不育,女劝生纳妾,生不肯。正赶上兄在江淮经商,为他买了一小姬回来。姬姓顾,名字叫博士,面貌也清婉动人。夫妇都喜欢。见他发髻上插一朵珠花,很像当年的故物。摘下一看,果然是。怀疑的问他缘由,女回答:“从前有一巡抚的爱姬死了,他的婢女把珠花偷出来,到市上卖,冼夫人为价钱便宜,买了回来。妾喜爱。父亲无子,只妾一人,所以所求没有不得。后来父亲死了,家道衰落,妾在姓顾得婆婆家寄养。顾是我的姨辈,见了珠花,屡次要卖掉,妾寻死不干,所以至今还存在。”夫妻感叹说:“十年旧物,复归故主,岂不是天数吗?”女郎又拿出一朵珠花,说:“此物很久没有伴了。”因此,一同赐给顾姬。亲自为她插到髻上。姬下去对生说:“妾看娘子,不是凡人,他眉目间有神气,昨日插花时,得近看,他的美出自肌理,不像凡人以黑白见长。”生微笑不语。姬又说:“君不要说,妾将试一试,如她是神,只要有所求,无人处烧香求之,她定知道。“女郎绣袜精巧,博士喜爱,不敢说。于是在闺中烧香祈祷。女郎早上起来,忽在箱中拾出一双袜子,让婢女赠博士。生见了微笑,女问其故,生把详情相告。女郎说:“小婢子真鬼头!”因她聪慧,更加爱怜她,博士也更加谦恭。天将亮时,必熏沐来问早安。后博士一胎产二子,两人分别抚养。生这年八十岁了,女郎还貌如处女。生薄冰,女郎招两匠为他备棺材,让做得比平常的要宽大。等生死了,女不苦,男女刚离开,女却已入棺材中死了。因此一同葬了。至今还有大材坟的传说。

作者说:女是神,博士却能知道,是遵的什么法术?于是知道人的聪明,能通灵于神了?

参考资料:http://9892178.blog2.cnool.net/Article/2008/07/17/273267.html

第2个回答  2010-12-04
聊斋志异 狼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