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里有没有适合十几个人演的12分钟左右的话剧?聊斋里的那些故事适合改编成话剧

有剧本最好,时间要求12分钟最好谢谢各位

先说〈叶生〉。此篇为人熟悉,凡看过《聊斋》的人,必读此篇。它篇幅虽小,然而其情感委曲婉转,叫人看尽风云幻变。本篇的布局结构精密而巧妙,其情节、环 境、人物等都配合得恰到好处,秉承了《聊斋》一贯的作风 ── 奇异怪诞后那娓娓道来的悲凉气氛。故事的场景亦切合了故事的本身。既然故事的主题是围绕官仕、举人,场景离不开家中的院子和京城。
本篇以人物开展 了故事情节。众所周知,情节是故事的骨干。有了一副好骨干,故事才能完完全全的「站」起来。〈叶生〉的情节充分地演绎了起 (开端)、承 (发展)、转 (高潮)、合 (结局)。作者舍弃了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刻板情节,令整篇不致沦落为一个书生中举这平平无奇的故事。它可是精彩绝伦得多。由介绍一位书生,到他遇上贵人 帮助,再由妻子揭露他已死的真相,至悲调收笔,无一处不教人拍案叫绝。故事不单有紧针密线式的推进,而且层层递进。叶生多翻的失意,都是作者刻意铺塾的。 当中所描写的情节亦很集中,以固定的叙事观点向读者一一交代
〈叶生〉脉络分明,有主有客,有主线,有伏笔,错落有致。故事表面上写叶生穷困不济的 一生。但一些暗涌,如叶生的病倒、赴考多年仍未中榜的厄运,统统都推动作者笔下波澜。全篇最出色的地方,莫过于是篇末扑朔迷离,凄婉哀艳的结局。作者打破 大团圆结局的惯例,脱离公式化,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结局。当读者认为故事即将结束时,想不到一个出人意表的结局正在不远处。这是个反高潮的所在。读者被引导 到一个未知的境界,时时有所期待,有所蠡测,没有一处喘息的逢隙。岂料当时的情景突然变成「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且骇走。」短短的十二个字,令情节何等 急逼。当妻子指出叶生已死,气氛立时变得更深刻与沉痛。巧妙的欲擒先纵,曲折翻腾的结尾手法,使情节更为丰富,整篇故事蔚为奇观,化腐朽为神奇,耐人咀 嚼,叫人目不暇接。又因情节几经顿挫,惊与喜不断交替,福与祸的互相转化,形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其变化、速度、张力,起伏陡峭,反映出蒲松龄 对故事布局的讲究。读者心情的起伏,完全被情节牵引着。
当然,要令故事结构更严谨,还得人物角色的配合,才不致松散。〈叶生〉故事人物形象鲜明, 有侧面及正面的写照。如从丁公的话可见叶生的善良。另外,角色也是从矛盾中出来的。穷书生多次考科举,屡败屡试。这都是耐人寻味的一点。作者匠心独运,全 篇的主线是紧紧扣住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而运行。
首尾呼应也是这篇故事的特点。篇首叶公教丁公的儿子造文章,与篇末丁公的儿子教叶生的儿子读书,是冥冥中有关连的。这种前后的对应,令整篇更趋完美。主题也呼之欲出,表达出个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又,作者用心经营的结构特式,在此表露无遗。
除 了〈叶生〉,同样具讨论价值的是〈促织〉。〈促织〉揭露了封建朝廷征收蟋蟀给百姓带来的祸害。这样富现实性的题材,普遍都被认为不会有什么奇异情节,但它 仍然出现了成名儿子幻化成蟋蟀的情节,迷离诡谲。蒲松龄可谓尽了情节曲折,布局巧妙之能事。此篇与〈叶生〉不同之处是蟋蟀成为了整篇的主导。故事的发展离 不开蟋蟀的得失这条主要线索。所以读者的心弦也随着蟋蟀而忽弛忽张,起伏跌宕。此处可见情节的紧凑。首先成名因捕不到蟋蟀被官府杖责,读至此处,读者会因 成名的愤闷欲死产生同情;及后他捕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我们总会暗暗替他欢喜;后来蟋蟀被儿子杀掉,换来的是读者阵阵的叹息;而儿子畏罪 自杀,成名呼天抢地,悲恸欲绝,又大大感动了读者;在儿子待救后出现一丝气息,心情便稍慰;但见蟋蟀笼子空了,又溢出淡淡的婉息。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 写成名捉到一只「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最后揭示那是儿子的灵魂所变,一家终于团圆。全篇不过一千五百字。写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当中的悲 喜交杂,祸福环生,形成了波澜起伏,高潮叠起的格局。情节的推动不是开门见山,更是引人入胜。其精彩之处,大概是所凝造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态。
在 结构方面,〈促织〉绝不比〈叶生〉逊色。此篇结构布局巧妙之处,是建于那悬而未决的冲突,又称悬念。透过错综复杂的矛盾,有助情节有更戏剧性的发展。或许 应该留意的是,在高潮出现之前,作者设置了若干个悬念。例如成名如何找蟋蟀去?成名在儿子死后有什么反应?蟋蟀还是儿子较重要?那「其貌不扬」的小蟋蟀又 有什么把戏?在解决一个危机的同时,另一个危机又呈现,使故事的进展的紧张气氛逐步加强。而悬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又造成故事环环相扣,一浪接一浪,令故事写 得笔酣墨饱。悬念不但是眩人耳目的疑团,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还令结构更加连贯。
惊人哉!蒲松龄不遗余力之作,实在令人心悸魄动。难怪鲁迅形容《聊斋》:「 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是为绝代佳作也!追问

多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3
据你的要求,我提几点建议:第一、比较知名的作品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当然不大有名但特色鲜明的也可以考虑。第二、篇幅不能长(十来分钟嘛)。第三、人数上也有要求(十几个人),这其实在聊斋中算是人数多的了。第四、技术要求不能高,神怪元素难以表现(毕竟咱们自己条件有限),重点考虑言情的现实题材的之类。第五、要适合在舞台上表现,空间跨度大的故事就算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03
这个要重新改编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