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用不学无术来形容寇准就是不对的,在当时不学无术只是他朋友用来调侃他的,能够成为一国宰相,说明他的能力非常强大。
不学无术的意思大家应该都懂,说明这个人没有任何本事,而且也没有任何学问,但如果要用这句话形容寇准的话显然不太符合。寇准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考上了进士,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已经坐上了宰相。这样的学历,这样的经历,放到现在来说也是让人十分敬佩的。
而关于不学无术这个故事的典故,是他的好友张泳跟他说的,而在听完张泳说他不学无术之后,寇准哈哈大笑。显然这里所说的不学无术,并不是在嘲笑他没有学问,而是说他在官场上不懂变通而已。如果真是说他没学问的话,寇准也不会笑了。
确实寇准这个人特别正直,而且为人真诚,但就是在官场上不懂变通。在一次打仗的时候,人家建议他赶紧逃跑,但是他坚持抵抗敌军,还建议皇帝亲征,最终确实打了胜仗。但在皇帝回朝之后,一些有心的大臣也在暗示皇帝,寇准并没有将帝王的性命放在第一位。最终寇准被罢免,因此在当时他的好友张泳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醒寇准官场里的水非常深,并不是说拥有正直之心就可以面对一切。
不管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考虑好前后,一定要懂得观察局势,这样才能一直不倒。
寇准之所以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并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关键是他既有学问,又特别能干,而且最重要的是,寇准的“不学无术”,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不学无术,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学有术”。
寇准成才较早,成名亦早,未及不惑之年即被宋真宗重用为宰相,闻名朝野间。张咏与寇准一样,也是真宗时期的名臣,他性格狷介,一身正气。张咏比寇准年长十余岁,前辈兼学长。张咏任益州知州(治所在成都)时,听说寇准出任宰相,便对身边人说,寇准是个奇才,然而他“不学无术”。
寇准任相不久,在同僚的攻击下罢相,贬为陕州知州(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恰恰张咏从成都调回汴京(今河南开封),路过陕州,顺便看望寇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寇准此时有些郁闷,但张咏的到来,还是带来了开心。
于是,设宴款待,奉为上宾。张咏盘桓数日,作辞归去。临行,寇准真诚向张咏请教,张咏略一沉吟,也真诚地回答说:“《汉书 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送走张咏,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开《霍光传》,当读到:“然(霍)光不学无术”一句时,寇准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自语道:“张咏公是说我‘不学无术’啊!”
因为不学无术在现今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后人据此以张咏在嘲笑寇准没学问、没本领,而寇准也自认张咏是以“不学无术”教诲他,便由此断定寇准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这里张咏真是讥笑寇准没学问、没本领吗?从最浅显的层面来说,倘若张咏真是讥笑寇准没学问,寇准会“笑”吗?而且毫无惭色,开心一笑?显然不是。之所以说张咏并非讥笑寇准,其实原因很简单,《汉书 霍光传》所谓霍光“不学无术”,并非说霍光没学问、没本领,是说霍光不通官场权术。而张咏所谓“不学无术”,就是说寇准不通权术、不懂折中,最终被那些阳奉阴违、耍权弄术于股掌间的奸佞排挤出朝,罢掉宰相,贬为偏远之地一知州,此乃张咏对寇准朋友间善意的提醒,并非讥笑。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寇准刚正耿直,从不阿谀奉承,对同僚如此,对皇帝也如此,当年,宋太宗便因寇准敢言而感慨地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将寇准比作唐太宗时期敢于犯颜直谏的千古名相魏徵,既见他在宋太宗心目中的地位,更见他忠直的性格。
寇准的不学无术和真正不学无术的人是不一样的,他的不学无术只不过是朋友们之间的玩笑话罢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真的不学无术,那么在古代,家世好的话,是有可能做官的,但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宰相。因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寇准的不学无术这个推论是不成立的。
再说寇准这个人,其实他是一个十分刚烈,耿直不阿的人。虽然年轻的时候,由于寇准这个人太直肠子,导致宋太宗经常因为他的话下不来台。可是因为十分有能力,所以,非常受到重视。
最后再说说寇准这个不学无术名号的由来吧。其实就是他的好友张咏用来规劝寇准的玩笑话。其实张咏是好意,他就是希望寇准不要像霍光一样。
再说寇准都可以定制澶渊之盟,怎么可能是不学无术之辈。澶渊之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南京条约一样让人觉得吃亏,可是实际上对于北宋的帮助不是一星半点的存在。
记得书上记载过,太宗又一次问寇准,想要选择继承人,应该问什么人。寇准告诉了太宗不要问女人、宦官和近臣。我觉得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是考虑不到这些问题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把一些历史上对某个人开的玩笑话当真,因为从古至今,能够做大事的人们都不可能是不学无术的人。寇准没有真本事,是不可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的。
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