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地貌的类型划分

如题所述

较早的花岗岩地貌分类方案由曾昭璇先生提出,他在《岩石地形学》一书中划分了“冲沟地形”、“石蛋地形”、“高山花岗岩地形”、“热带花岗岩地形”、“干燥地区花岗岩地形”等(曾昭璇,1960)。

崔之久(2007)从风化壳—夷平面对花岗岩地貌发育的影响出发,将花岗岩地貌分为4大类、8种类型:

1)化学风化壳类,含①侵蚀的丘陵沟谷型:低矮丘陵和沟谷深切相对高数十米,沟头呈半漏斗状,称作岩岗地貌,能看到风化壳的各层出露在剖面上。此类代表构造稳定,或距侵蚀基准面(海面、主河河床)较远地区,如广东五华、德庆等地。如果此类地貌出现于海边,则形成常见的石蛋地貌,如福建的鼓浪屿。

2)化学风化壳剥露类:形成于风化前锋面上,因后期缓慢抬升风化壳遭剥蚀而暴露,其后稍受修饰,基本保持原形态。含②露突岩型(bounhands,又称伯恩哈得岩),主体为风化剥蚀类花岗岩地貌,多出现在现代比较高温干燥地区,代表性的地貌如非洲中部津巴布韦的基岩城堡和澳大利亚中、西部的基岩岛山(rock inselberg)、有裙状陡坡及边麓平台的岛山、石蛋岛山(boulderinselberg,granite nubbin)等(Twidale,1982)。③中、小露突岩型,本型各类地貌和前述化学风化壳之侵蚀丘陵沟谷型可以视为同一时代的风化壳遭受差异侵蚀所致,在不同地域(内地和沿海)到侵蚀基准面(海洋)距离不同,所遭受侵蚀的程度和时间也不同。多见于我国东部沿海花岗岩分布区,原始风化壳在轻度抬升的背景上遭受剥蚀,上部强风化带和极强风化带也基本被剥蚀而局部保留弱风化带之石蛋群或石蛋个体,形成众多造型石,如青岛崂山及海岸带、福建平潭、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和香港的望儿山等景观。④中、小凹地型:直径几十厘米到几米,深几十厘米到几米的岩盆、锅穴、岩碟、坑、岩槽(陡崖上垂直悬沟)。在我国(主要是北方)花岗岩体表面主要由物理风化和风蚀所造成的“锅穴”亦可列入此类型,类似的岩盆在非洲和澳大利亚也有分布(Twidale,1982,1993)。

3)化学风化+抬升下切类,⑤残留“石蛋”-独立巨峰型:孤立于较强烈抬升下切造成的大型峰体上部,为抬升下切造成两种过程相加而成,也可以是一种“山峰+峡谷”型地貌,如黄山、三清山、天柱山等均属此类。⑥抬升下切巨峰型:更持续的抬升、下切、剥蚀,基本上已无风化壳前锋痕迹。如华山、和美国的约瑟米蒂国家公园等。

4)物理风化剥蚀类,⑦寒冻剥蚀型:如冰缘岩柱(Tor)或称寒冻石林。只发育在温带寒温带地区,尤其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在更新世寒冷气候下,即冰缘环境时间很长,影响深刻,与前述发生在热带、亚热带的双面风化壳无任何直接联系。典型代表如珠穆朗玛峰中绒布和东绒布之间的山梁上,云南点苍山上的片麻石林(3300~3500m)等。⑧风化-风蚀型:风化-风蚀平台,风化-风蚀柱,风化-风蚀穿洞、龛、槽、锅穴等。崔之久等(2007)在此主要指我国北方花岗岩山顶上发育的口小肚大的锅穴地貌(崔之久等,1999;李洪江等,2001),也是部分学者所称之的“冰臼”地貌(韩同林等,1997,1999)。

同时,崔之久(2007)将束状石林、石蛋-造型怪石、石林+峰林分别作为花岗岩地貌发育壮年期、青年期、壮年-老年期的标志性地貌。并根据花岗岩的地貌组合,将花岗岩成景地貌演化划分为3期5个阶段(表4-3)。

表4-3 我国热带—亚热带代表性花岗岩山地地貌演化阶段

卢云亭(2007)也从影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导形成因素出发,将花岗岩地貌景观划分为5类:

1)比较潮湿,多雨的高山、亚高山花岗岩侵蚀型景观,以流水侵蚀、崩塌作用为主,景观形态有石峰、石柱、石林、洞穴、平衡石(风动石)、石蛋、崖壁、石墙、天窗、石台、深谷、一线天、湖泊、瀑布及大量象形石等。

2)比较潮湿,多雨的低山、丘陵花岗岩侵蚀-堆积型景观,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下,以侵蚀-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的景观形态有:石蛋、石柱、石林、洞穴、风动石和众多象形石。但这些景观其规模和数量都远远比高山、亚高山区小而少。

3)处于干旱区的中山、低山、丘陵花岗岩风蚀型景观。如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花岗岩石林、新疆博乐怪石峪的花岗岩石蛋、石窗、石龛、石臼、石盆、石莲、石蜡烛、石台、石人、石鸟、石兽等地貌形态。

4)位于高寒山岳地区的花岗岩冰雪剥蚀型景观,包括古冰川剥蚀、刨蚀景观形态,和现代冰川寒冻剥蚀型景观形态。

5)位于海岸一带的花岗岩山地景观,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如海蚀台地、阶地、海蚀穴、海蚀槽、海蚀窝、海蚀柱、蘑菇石、凹形壁、海蚀洞、海蚀门、海蚀窗、海蚀桥、弓形石、鹰嘴石、龟形石、海蚀痕坑等。

陈安泽从服务旅游的角度出发,从中国现有的花岗岩景区中的最重要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如下12类花岗岩地貌,简述如下:

1)(高山)尖峰花岗岩地貌景观———黄山-三清山型。其指绝对高度在1500m以上,比高在1000m以上的花岗岩体,由寒冻风化为主形成的,顶部尖锐、棱角鲜明而离立成群的山峰为特征的地貌景观。耸立在比高1000m以上山体顶部的,成群出现的有棱尖峰并伴有深切峡谷是其最大特征。三清山、黄山是其典型代表(图4-3,图4-4)。

图4-3 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地貌(据杨明桂等,2009)

2)(高山)断壁悬崖花岗岩地貌景观———华山型(图4-5)。其指海拔1500m以上,由上千米高的巨型花岗岩断块山形成的四壁陡立、险峻的地貌景观,岩性均一,垂直节理发育,有大型断裂存在,新构造抬升迅速是此类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是构造剥蚀地貌的典型,华山是其代表。自古华山一条路,说明了此类地貌的险峻程度。

图4-4 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照片来源:郭克毅)

图4-5 华山型花岗岩地貌(照片来源:http://bbs.pcpop.com/081009/4317415.html)

3)(低山)圆丘(巨丘)花岗岩地貌景观———洛宁型。其指海拔1000m以下的花岗岩体形成外貌呈巨大圆丘的地貌景观。圆丘表面光滑,在弧形曲面上往往分布着许多密集的细沟,远望似瀑布,有人称之为“花岗岩石瀑地貌”(图4-6)。这种地貌多出现在花岗岩岩株的根部,由于这个部位节理不发育,岩石致密,整体性好,化学风化和降水冲淋是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因素。河南洛宁神灵寨和广东封开是其典型代表。

4)石蛋花岗岩地貌景观———鼓浪屿型(图4-7)。原地或移位的花岗岩块体,外貌呈浑圆的蛋状,故称石蛋地貌。石蛋地形是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曾昭璇先生提出。化学风化和暴雨冲刷是形成的主要动力,热胀冷缩的物理风化作用也很重要。温湿气候带内,易受暴雨冲刷的山顶和山坡坡度转折部位,是石蛋最易形成的处所。福建厦门鼓浪屿-万石山、山东邹城县峄山是这类地貌的典型代表。

图4-6 河南洛宁神灵寨花岗岩地貌(照片来源:http://www.cnzozo.com/scenery/luoyang1503/s20061001_4057.shtml)

图4-7 鼓浪屿花岗岩地貌(照片来源:http://cctv.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1030211.html)

5)石柱群花岗岩地貌景观———克什克腾型(图4-8)。石柱高度在5m以上,棱角平直,离立或连体成群的石柱体成片分布,是此类地貌的形态特征。因外观似云南的石林故有人称之为“花岗岩石林地貌”,由于“石林”已成喀斯特专用术语,建议称为“花岗岩石柱群地貌”或以其发现地名命名为“克什克腾地貌”简称“克旗地貌”或以当地蒙语发音命名为“阿斯哈图地貌”。次生密集的水平节理及相对稀疏的垂直节理,是形成这种地貌的构造条件,寒冷气候带冰冻崩解作用是成貌的主要动力。有些石柱体因遭受后期风力磨蚀作用,柱体棱角已成弧形。内蒙古克什克腾、黑龙江伊春是其典型代表。

图4-8 克什克腾花岗岩石柱地貌(摄影:杨孝)

6)(低山)塔峰花岗岩地貌景观———嵖岈山型(图4-9)。总体形态类似尖峰地貌,但其峰顶多呈浑圆状,故也可称之为“钝顶塔峰地貌”。与塔峰共生的有众多的小尺度的曲面造型山石、及崩落岩块叠积的花岗岩洞。这种地貌是由尖峰地貌演化而成。早期的高山尖峰地貌的尖峰及石柱因构造变动而崩落,山体高度也因风化剥蚀而降至1000m以下,加上后期的球形化学风化作用,致使尖峰及原来有棱角的石柱、崩塌岩块变为浑圆形态,是尖峰地貌和石蛋地貌的过渡类型,以河南嵖岈山为代表。

图4-9 嵖岈山花岗岩地貌(照片来源:卢欣祥,2009黄山花岗岩地貌研讨会)

7)崩塌叠石(石棚)花岗岩地貌景观———天柱山翠华山型(图4-10)。巨大的崩塌岩块相互叠置搭连构成不规则的空洞称为“石棚”或“叠石洞”为特征的地貌景观。此种景观是由尖峰地貌的尖峰或石柱体因强烈地震等因素,而遭到破坏崩落在山谷或山麓叠积而成。凡是崩塌叠石发育的地区,绝大多数山顶不再保有成群的石柱体。因此崩塌叠石地貌是判定地壳稳定性的一种标志。三清山与天柱山都是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两者微地貌形态则截然不同,前者崩塌巨石稀少,尖峰及成群的高大石柱众多,其中石柱体巨蟒出山高达100余米;而后者山顶几无石柱体存在,山谷山麓却充满巨大岩块堆积物,构成40多处叠石洞。这种地貌是由“尖峰”地貌崩解叠积而成,说明该类地貌产地新构造运动强烈,安徽天柱山、陕西翠花山是这种地貌的典型代表。

8)海蚀崖、柱、穴花岗岩地貌景观———平潭型。靠近海岸或海岛地区的花岗岩体,因海蚀作用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等为特征的地貌景观,以福建平潭为代表(图4-11)。

图4-10 安徽天柱山花岗岩地貌(照片来源:http://www.5ipgy.com/di-yi-ci-lv-you-tian-zhu-shan-guai-shi-mei-tu.html)

图4-11 福建平潭海蚀花岗岩地貌(照片来源:http://www.fyjs.cn/bbs/htm_data/128/0807/149972.html)

9)风蚀蜂窝花岗岩地貌景观———怪石沟-阿拉善型(图4-12)。在干旱沙漠荒漠地区的花岗岩体,因气候干热,昼夜温差大,使岩石产生热胀冷缩,加上强大的风力吹蚀,使花岗岩体表面形成极不规则的蜂窝状洞穴或风蚀蘑菇,成为这种地貌的景观特征,以新疆博尔塔拉怪石沟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代表。

10)犬齿状岭脊花岗岩地貌景观———崂山型(图4-13)。在海拔1000m以上的花岗岩体上,形成窄长的山脊,其上散布着一系列犬齿状山峰,峰体棱角鲜明参差嶙峋,是寒冻风化,崩落裂解作用的产物。说明本区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气温较现在低(郭良等认为崂山有第四纪冰川存在),因此寒冻风化发育。以崂山为代表。

11)圆顶峰长脊岭花岗岩地貌景观———南岳衡山型(图4-14)。以修长的岭脊上散布着浑圆外观为特征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修长的岭脊是受一定方向构造裂隙所控制,与其垂直的裂隙则控制着散布在岭脊上的突出部位---峰,因气候湿热多雨,化学风化强烈,因此,这类地貌的山峰都是浑圆形态,状如鸟首,“衡山如飞”是对此地貌的形象描述。南岳衡山为代表。

图4-12 阿拉善风蚀花岗岩地貌

图4-13 山东崂山花岗岩地貌(照片来源:http://bbs.pcpop.com/090526/5407088.html)

12)岩穴型花岗岩地貌景观———福安型。在花岗岩谷地的底部分布着众多的岩穴,其形态以圆筒或水缸状岩穴为基本形状的各种变形,穴的直径从几十厘米到十余米,深度多数为一两米,在瀑布或跌水的下方则可达十余米。曾有人认为是冰川形成的冰臼,而实际上是由急流裹砂、卵石冲击旋转而成的一种锅穴或壶穴,在花岗岩或其他岩石的现代沟谷河床中,尚可见到正在形成中的因冲蚀磨蚀作用而成的岩穴雏形就是明证。以福建福安为典型代表(图4-15)。

图4-14 衡山花岗岩地貌(照片来源:http://www.hihunan.com/px/companyInfo.aspx?companyId=106)

图4-15 福安花岗岩地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