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是几品官

如题所述

正七品。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那时,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后来又推行到内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直到今天。

在唐代以前,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人口不足万户)。宋代以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领一县之长,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管理全县的行政,有的还兼管军事,官秩多是七品。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扩展资料

历史上著名的县令:

凤台县知县李兆洛(1769(己丑年)~1841(辛丑年)) 清代学者、文学家。嘉庆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曾任凤台知县。论文不持门户之见,李兆洛精舆地理、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与桐城派散文立异,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

浙江遂昌知县汤显祖,明朝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 号海若、老士、清远道人, 江西临川人.住所名玉茗堂.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这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01
明初分县为3等。粮10万石以上为上县知县从6品,6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7品,3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7品,已并为正7品/。下设县城1人,正8品;主薄一人,正9品,还有典吏1人。
第2个回答  2022-11-12
县令是七品官。
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但实际权力要比今天的县委书记大。留守和推官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官名,但欧阳修例外,他有过留守推官的官衔。在一县当中,除了县令以外,还会有县丞和主簿这两种官员,这两种都是有品级的官员。
第3个回答  2013-12-11
战国时三晋(魏、赵、韩)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汉以后放宽尺宽,《晋令》云:“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见《北堂书钞》七十八)所辖户数不及汉制十分之一。南朝县,户数一般很少,而《宋书·州郡志》所载,大多为令。后遂一律称令。《隋书·百官志》只说陈五千户以上县令与五千户以下县令,不提县长。北齐县分九等,县官一律称令。隋、唐因之,只以县的等第,分定县官品秩,唐县令,京县、畿县正五品上有与正六品上,余自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县令只存虚名,以京朝官任其职,称知某县事,因而有知县的名称。元为县尹。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称县知事;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县长,新中国成立后,县长低于市长(地级市)而高于乡长。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仅次于县委书记),一般也是该县的县委副书记。
第4个回答  2013-12-11
是7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