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精读作品有哪些

如题所述

帮你写可不成,作业还是你自己完成,我没那水平,不过资料可以帮你找点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这是《蒹葭》的分析,感觉还蛮全面的适合本题,可以详细分析《蒹葭》,中间穿插题中所要求的几篇,再套用前人对诗经的艺术风格的鉴赏.下面是诗经风格的相关介绍(网站http://tieba.baidu.com/f?kz=141059777)
宋词么,这题目的主干是:谈谈辛弃疾在中国词史发展演进中所具有的成就与贡献。先解决主要部分;辛弃疾对词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的先驱。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苏轼之后,铁板铜钯,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

稼轩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 ,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如果说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一般,汹涌澎湃。

从词的意象上看,苏轼把前人不入词的形象入词。吊古伤时,咏怀送别,过去常用诗歌来表达的情感,他也常常用词来表达,抒发他旷达落拓的胸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从这些词里,我们可以感触到作者的感情,如长江大河一般,不可阻挡,形成了他的词特有的旷达奔放的特点。辛弃疾的词意象更加雄伟,气韵更加壮阔,景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旺盛的战斗性,有更加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看辛词如徒步入山川,只感觉千回百转,姿态飞动,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音,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主要是写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用以勉励陈亮,同时也砥砺自己。全词由醉到梦,又梦到醒,三层意思环环相生,。现实的痛苦使他醉酒,而梦从醉中来。梦没脱离现实,但此梦却梦得逼真。梦中他在犒军点兵,弛骋疆场,杀敌报国,功成名遂。这正说明作者把梦境当作现实,梦得痛快淋漓,写得雄奇豪放。但醒后回到现实中在艺术表现上 ,苏轼以诗为词,更注意词所要表现的内容,而不十分注重协律。故人说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历代诗余》引晁无咎语),就说明了他的词有摆脱乐律限制的倾向。如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这种词句,与诗已没有什么分别。苏轼的这种做法,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词绮罗香泽的传统,把词从闺怨旅思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抒情咏怀的新诗体。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以文为词,形成了词的散文化倾向,这是比苏轼更大胆的创造。如他的《哨遍》一词就是如此:“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忘还水。洋洋乎,翠藻青萍里。想鱼兮无便于此。………千古遗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全篇几与散文相似。由于词过于散文化,因而了产生艺术形象不鲜明 ,缺少诗情画 意和感人的艺术力量的缺憾。有时,由于用典过多,又出现了“掉书袋”的毛病。如他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尽管王国在〈〈人间词话〉〉中对它推崇备至,认为“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但要真正“能品”,非穷首寻典,融会贯通不可。

在风格上,苏轼以豪放为主,间以婉约。和苏轼的词相比,辛弃疾的词则更加多样化,以沉郁悲壮为主导,间以清新,诙谐,淡雅,缠绵。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而且向多方面学习。他学楚辞,学陶诗,学王维,学花间体,学李清照。由于博采众家之长,故辛词有的可达一词二境,其外境缠绵悱恻,内境悲愤激昂,形成了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独特境界。如〈〈摸鱼儿〉〉,表面看去,这首词只是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情感,只是一篇惜时感伤之作。实则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南宋统治者及黑暗现实的不满。故梁启超评之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可见此词,实乃悲愤慷慨之至。

辛弃疾在诗词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使他的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稼轩体”,“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稼轩词〉〉),故“南宋诸公 ,无不传其衣钵”(周济〈〈宋四家词论〉〉),且影响直贯元明清。因此,他是继东坡之后,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而后是要解决题目要求 分析摸鱼儿的风格特色
鉴赏(我自己打的):作者借一女子惜春,留春,怨春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抑郁与悲愤.上片写暮春哀残景色,惋惜春逝,隐含身世家国之痛.下片借写美人失宠抒发作者闲寂不遇的愁郁和满腔爱国热忱无处倾诉的痛苦先用陈皇后的故事,表达自己被排挤遭打压的悲愤,再引用扬玉环,赵飞燕的故事警告朝中小人.最后用"斜阳烟柳"来比拟国家前途的惨淡.
全词托物起兴,沉郁顿挫,寄托深远.(不过这只是对词的鉴赏,只需要在关键的地方一笔带过即可,主要还是要围绕分析他在词上的突破和贡献,这只是个媒介,要重这上面发现起特点进而说出辛词的特色,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
这还要你自己组织和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kz=14105977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5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第2个回答  2008-08-25
红楼梦
第3个回答  2008-08-25
重点人物的前几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8-25
大学 中庸 论语 都是很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