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问题要适合合作研究要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对吗

如题所述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课程指导纲要的目标呢?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为了更好的实施合作,在学期开始时,教师就应根据本班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组建团队小组,小组人数可以为3―5人,小组中可以选定一个人作为团队核心(小组长),核心可以对团队进行监督和约束。由于学生成绩、能力、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是同质组合,必然造成小组之间能力的悬殊,不易于开展组内协作和组间竞争。要体现合作学习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本质特点,进行组内异质的组合是较好的选择。所以分组需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教师引导和自由组合’相结合”。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合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在“怎样让多媒体变得丰富多彩”这一节课,做一个海报或一个多媒体作品,从其设计、规划到制作,一个人很难在规定的一个课时内完成,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行。这时可先由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大致确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版式,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一块内容,如有的查找资料,有的设计版面,有的制作多媒体素材,完成后由组长或基础较好的同学将各自的成果组合到一起,构成一份较满意的作品。作品制作好后小组内的成员应进行评价,并完善和修改成完整的、易于表达的作品。作品形成后,小组成员还应该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技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完整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三、让学生合作学习前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大脑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合作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第一次组织小组讨论主题的时候,发现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对于所讨论的问题只有浅薄的认识,只是几个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肤浅地说上几句,大多数同学则是只能充当听众、附和者的角色。于是我们尝试在组织学生讨论前,给他们一定的搜集资料、思考的时间,待学生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变得有效,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出现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同时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得到提升,也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学习时组内分工要明确
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我们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任务内容上,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五、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教师正确的指导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发现而且能保证学生明确目标,更加自信地进行探究,避免他们陷入任凭自己瞎闹的探究方式,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对探究的进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可运用一些手段。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在讨论学习时,可以对问题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追溯解决问题的各种先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学生还是无法解决时,则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学习中去,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适时、适当的给予技术指导。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各组的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学习的进程也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调控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观察和适时的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六、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应该用在重点上、难点上,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上。合作在数量上不应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从座位的合理布置,到小组的合理分配,到合作过程中的指导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看、多想,不断调整,挖掘、探讨、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