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差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原则》这本书里面,关于工作中的差错,达利欧的看法是: 把我们从错误中总结的教训系统化

当然,我们也在不断犯错误,但错误都在我们的预期范围之内。而我们会尽最大可能利用我们的错误,因为我们养成了习惯,把错误看作学习和改进的机会。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负责交易的罗斯忘了把一位客户的钱投入交易,还是保持现金状态。等到这个错误被发现时,已经造成了几十万美元的损失。

这是一个可怕的、代价高昂的失误,而我不能做出太激烈的反应,比如把罗斯炒了以儆效尤,告诉大家我们不能容忍错误。因为错误总是免不了的,所以这么做只会促使其他人隐藏错误,而这将导致更大、代价更高的错误。我坚信,我们应当把问题和分歧摆到桌面上,从而总结应当怎么做才能改进。于是我和罗斯合作编写了一份交易部门的“错误日志”。从那时起,任何时候出现任何性质的不良结果(如一项交易没有执行、我们支付的交易费显著高于预期等),交易员都会记录下来,然后我们采取补救行动。随着我们不断跟踪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交易执行机制不断完善。

用一套程序确保问题会摆在桌面上,同时确保问题根源会得到剖析,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改进。

基于这一理由,我坚持在桥水上下采用问题日志的做法。我的规则很简单:如果事情出了岔子,你必须写入日志,写明其严重程度,并写清楚谁为此负责。如果一个错误发生,记入日志,你就没事;如果没有记,你就会有大麻烦。通过这种方法,问题会被呈送到管理者面前,这比管理者不得不把问题找出来要好得多。错误日志(现在我们称其为问题日志)是我们的第一项管理工具。后来我明白了,管理工具在促使人们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认识引导我创造了不少其他工具,后文将详述。

关于达利欧给出的对待工作中的差错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思考几点:

一、我们能从这个方法中学到什么?

“把我们从错误中总结的教训系统化”—— 这是达利欧对工作差错的概括性的总结。

应该来讲,达利欧给出的方法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会尽最大可能利用我们的错误,因为我们养成了习惯,把错误看作学习和改进的机会”。错误让企业付出了代价,如何利用错误的机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方面,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不是存在某些我们没有了解或没有留意到的知识点?从这个错误中可以推导出哪些事项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不是有些设备需要更新?是不是有些工作方法需要改善?是不是有些人员需要调整?是不是有些人员需要培训?

把错误中总结的教训系统化,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而是纵观全局,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环节、程度,错误的解决方法或策略要放回到系统来考虑,防止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或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无用功。很多人习惯从微观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达利欧则是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来思考,防止单个错误的解决反而导致更多错误的产生。这在我之前的思考模式中是没有考虑到的。

二、这个方法有没有适用范围?

比如说只适用欧美文化,或者只适用金融行业,或者只适用高端知识分子,是不是移植到东方文化环境下就会存在偏差。

我个人感觉,达利欧的这个方法是有适用范围的。

因为这个方法需要犯错误的人员的参与与紧密配合,我怀疑在层级较低的员工方面,能否有良好的参与度与配合度?当然,达利欧的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相互之间极度的坦诚与公开,在一些等级森严的组织架构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相互之间极度的坦诚与公开,这样的组织中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管理的,如果相互之间极度的坦诚与公开,管理者之前的管理假设就不复存在,他就无法像往日那样进行管理,这对管理者的转型来说,是痛苦的,而且等级权力的诱惑,使传统组织的管理者不可能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种方法肯定是存在适用范围的,只适用于分权的扁平化组织,而不适用于集权的金字塔组织。

当然,测试一个方法是否有适用范围,就是在实践中来反复测试。

三、这个方法有没有后遗症?

达利欧明确提到了这个方法的后遗症:“这种把问题和分歧摆到桌面上的文化造成了很多不适和冲突,尤其是在深入探讨人们的弱点时。不久之后,矛盾就爆发了。”

在采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考虑能不能顺利地消除它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你驾驭不了这个方法导致的不利影响,那么你采用前就要慎重。否则,你就会陷入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你会骑虎难下、左右为难、焦头烂额。

四、能不能对这个方法进行优化、改良或调整?

可以针对这个方法进行测试,在确保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某个因素的值域范围,来查看结果的变动情况。测试完某一因素后,再来测试其余的因素,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修正某些因素的值,从而符合企业的要求,而不会导致企业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五、有没有比这个方法更有效的解决工作差错的高效方法?

这个就要靠我们平时多学习、多思考,尤其是要多测试、多实践,有人说管理是艺术而非科学,就是因为不存在某一种管理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象。管理无所谓高下之别,而在于能否适用特定的管理情境、能否适用于特定的管理对象,这是需要我们管理者细细思量的。

我是如何思考“关于工作差错的应对方法的?”

一、“预防差错的发生”优于“差错发生再解决”

1、搜集某一工作领域可能出现的差错,汇编成《XX工作差错汇编》;

2、培训、考核员工对于《XX工作差错汇编》的熟悉程度、执行程度;

3、能否研发相应的提醒或警告系统,对该工作环节可能出错的方面进行语音提示,并由该环节相关人员确认;或者,系统自动搜索反馈信息,对某些可能出错的环节信息进行搜集验证,如果没有相关信息反馈或反馈异常,马上提醒该环节执行人员,同时抄送上、下游环节,并抄送相关环节主管负责人;

4、处罚责任人。

达利欧的处理方法是不提倡处罚的。但从我的管理实践来看,如果出现工作差错, 不处罚责任人的话,就会存在同样的差错不断出现,即使你不断地强调,即使你讲了如何预防类似工作差错的方法,但是,员工就是没有动力去改善自己的行为,除非你处罚他。一旦处罚了,员工的责任感明显加强,为了不受处罚,他会想方设法不产生工作差错。

达利欧对于处罚有一个顾虑,就是怕员工将问题隐藏,怕员工不及时反馈问题,导致会出现更大的差错。对于这一点,我的方法是两点:一是加强检查,加强结果的检查,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对过程进行检查,实在没时间的话就只需要对结果进行检查即可;二是主动反馈减半处罚,由于我对结果会进行检查,因此凡是出现工作差错都会被我检查出来,隐藏问题只会让自己承担更大的损失,所以员工倾向于主动反馈工作差错,争取在我检查发现之前就将问题反馈出来,这样对他来说是有利益动机的。

其实,我仔细思考过,如果员工主动反馈工作差错而减免的比例适当提高的话,比如说主动反馈只承担处罚标准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他们就会更加倾向于主动反馈,而不是隐藏工作差错。当然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要经常检查结果,如果你不检查结果,那你根本就不可能发现工作差错,这样的话,员工是不可能主动反馈的,因为他不主动反馈,你又查不到,这样的话他就没动机向你反馈工作差错。

处罚标准的高低或处罚金额大小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实,就算不涉及到物质或金钱方面的处罚,光是你给员工的负面反馈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然,处罚力度的大小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的。

一般来说,针对层级低的员工,最好采用现金处罚的形式,因为他们对于现金、金钱的重视程度最高;针对较高层级的员工,可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隐性处罚的效果会更好一些,既兼顾了他的尊严,又给了他面子,但每个工作的绩效考核直接影响到他的收入,他同样会感受到压力,这会促使他改善工作品质,减少工作差错。

5、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新增编入《XX工作差错汇编》;

6、再培训、再考核员工对于《XX工作差错汇编》的熟悉程度、执行程度。

二、“差错发生再解决”优于“差错发生后不解决”。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最可惜的是,明明出现了差错,却放任差错的发生而不管不顾,这样只会使局势每况愈下,越来越差,或许这就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吧。诚为可惜,诚为可叹。

“差错发生后不解决”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不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

不深度分析工作领域,这个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找到工作差错产生的源头,那就不可能杜绝工作差错的产生。

其实,差错产生后,不能由差错责任人自行解决,而应该由管理者与差错责任人一起,来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不找到问题的根源绝不放弃,不找到解决方法绝不放弃。

2、不处罚责任人员。

差错发生后,不找到差错责任人绝不放弃,不处罚责任人绝不放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