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十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原文:然今之所陈,务 裨 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拓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 怫 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 怿 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 暨 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 贻 啴 喛 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译文:然而要陈述的,力求对后学者有所裨益。在以往书法家中,王羲之的书迹为各代人所赞誉学习,可作为效法的宗师,从中获得造就书法的方向。王羲之书法不仅通古会今,而且情趣深切,笔意和谐。以致摹拓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研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羲之前后的名家手迹,大都散落遗失,只有他一人的代代流传下来,这难道不是明证吗?试谈其中缘由,简要地叙说几点。只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帖,均为世俗所传,是真书和行书的最佳范本。写《乐毅论》时心情不舒畅,多有忧郁;写《东方朔画赞》时意境瑰丽,想象离奇;写《黄庭经》时精神愉悦,若入虚境;写《太师箴》时感念激荡,世情曲折;说到兰亭兴会作序时,则是胸怀奔放,情趣飘然;立誓不再出山做官,可又内心深沉,意志戚惨。正是所谓庆幸欢乐时笑声溢于言表,倾诉哀伤时叹息发自胸臆。岂非志在流波之时,始能奏起和缓的乐章;神情驰骋之际,才会思索华翰的词藻。虽然眼见即可悟出道理,内心迷乱难免议论有误。因此无不勉强分体定名,区分优劣供人临习。岂知情趣有感于激动,必然通过语言表露,抒发出与《诗经》《楚辞》同样的旨趣;阳光明媚时会觉得心怀舒畅,阴云惨暗时就感到情绪郁闷,这些部是缘于大自然的时序变化。那种违心作法,既背离书家的意愿,也与实情不相符合。从书法原本来说,哪有什么书体呢!

注:文中部分字读音及字义

裨(bì   pí)

[ bì ]

益处:~益。无~于事(对事情没有益处)。

[ pí ]

辅佐的;副:偏~。~将。

欤(yú)

箴(zhēn)

1.劝告;规诫:~言。

2.旧时一种文体。是规诫性的韵文。

3.同“针”。

怫(fú)

形容忧愁或愤怒:~郁(郁闷气愤)。~然。

怿(yì)

欢喜;高兴。

暨(jì)

1.和;及;与。

2.到;至:~今。

3.姓。

贻(yí)

1.赠送:~赠。馈~。

2.遗留:~害。~患。

啴(tān   chǎn  tuō)

[ tān ]

1.〔~~〕a.形容牲口喘息,如“~~骆马”;b.形容众多盛大,如“王旅~~,如飞如翰”。

2.(嘽)

[ chǎn ]

1.〔~~〕形容安闲舒适,如“徒御(徒步者,御车者)~~,周邦咸鼓”。

2.〔~缓〕和缓,如“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

3.(嘽)

[ tuō ]

〔~喛(huàn)〕哭泣的样子。

喛(huàn   yuán  xuǎn   hé)

[ huàn ]

1.愁:“我资不解书,下笔辄自~。”

2.古同“唤”,呼叫。

3.恐惧。

[ yuán ]

哀。

[ xuǎn ]

古同“咺”。

[ hé ]

〔啴(tuō)~〕见“啴3”。

睢(suī   huī)

[ suī ]

1.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仅有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

2.睢县,在河南。

3.见“恣睢”。

4.姓。

[ huī ]

1.张目仰视的样子:~盱( xū )。

2.欢乐的样子:扬袂~舞。

涣(huàn)

消;散:~散。

藻(zǎo)

1.藻类植物:水~。海~。

2.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也包括某些水生的高等植物,如金鱼藻、狸藻等。

3.华丽的文辞:辞~。

4.姓。

舛(chuǎn)

1.差错:乖~。

2.违背:~令(违抗命令)。~驰(相背而驰)。

3.不顺遂;不幸:命途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