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征讨东吴,所有人都竭力反对,为何他不听劝告?

刘备为何伐吴?

刘备征讨东吴,表面上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实际上是是他野心膨胀的一次体现。也正因为征讨东吴失败,蜀汉的局面陷入被动,再无争夺天下的可能。

在征讨东吴之前,蜀汉的势力达到了巅峰,一方面,刘备对魏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占据了汉中,另一方面,关羽拿下襄阳樊城,威震华夏,甚至一度逼得老曹操要迁都。

如果说蜀汉本身实力强大,取得这样耀眼的战绩那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论综合国力,蜀汉一直都是三国里面最薄弱的一个。这时候的蜀汉表面风光,实际上外强中干,稍有差池就将万劫不复。

本来刘备打汉中之战的时候,关羽是在镇守荆州,本来东吴就对这个借走的荆州念念不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将军镇守,关羽就是这个将军。关羽这个人对待士大夫十分骄傲,蜀国内部很多官员比如糜芳等人很不喜欢,对我他还拒绝过孙权的求亲,如果不希望自己女儿嫁给孙权儿子,完全可以找个婉转理由拒绝,但是关羽却辱骂来提亲的使者,引发孙权愤恨。所以让关羽守荆州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刘备那边占据汉中,不少将军都立了战功,关羽这边有点坐不住了,于是他进攻襄樊,正好可以跟刘备呼应,也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不得不说关羽的确厉害,他的确做到了,甚至连曹操都害怕了。不过这时候最担心的还不是曹魏,而是东吴。本来东吴势力是老二,现在刘备如此膨胀,真的曹魏顶不住,那接下来是不是就要对付东吴了。东吴想到这一点,曹魏也想到了,于是魏吴联手了。本来蜀国底子就薄,如何能够应对两国的联合。一方面关羽在对付曹魏,而后方东吴吕蒙直接去拿荆州,偏偏糜芳等守将早就对关羽不满,直接投降了,关羽匆忙赶回来救助。而且吕蒙是个厉害人物,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吕蒙很会攻心,他故意善待关羽部下的妻子亲人,搞得关羽部下无心恋战,很快,人心涣散的关羽军队被击败,而关羽也在突围中获擒被杀。

吴蜀本来是联盟关系,关羽又是刘备的义弟,吴国斩杀关羽明显就是准备撕破脸的节奏。刘备一方面气愤吴国不给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吴国这么做明显就是不想让蜀国好过。毕竟就在不久之前,蜀汉还是如日中天,逼得曹操要迁都,如果不是吴国背后搞这一下子,说不定蜀汉就能一步登天了。

这事也引发了刘备的反思,对于吴国这样的盟友,真的有必要维持下去吗。当时由于占据汉中,蜀国的势力膨胀许多,但从兵力上看,并不比吴国差多少,而且士气高昂。如果这时候能够一举打服吴国,那以后就可以专心对付魏国,那是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呢。虽然此举比较冒险,但是一旦成功,收获也是巨大的。

于是刘备要攻打吴国,这样虽然冒险,但是像吴国这样的盟友有若如无,不打它以后还会给自己添乱,到时候麻烦比用处还多。而且就当时情况来看,刘备打赢东吴的可能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没想到,东吴出了一个陆逊,这是一个不怎么按常理出牌的家伙,他完全粉碎了刘备进攻的意图,而刘备这边呢,表面上看优势挺大,实际上劣势也很明显,他已经没有杰出将领可用了,关羽张飞已经被杀,黄忠老死,赵云因为反对出征没有被重用,马超历来不被刘备看好,魏延则镇守汉中,所以跟在刘备身边的并没有杰出将领,无人能跟陆逊抗衡。最后以刘备的惨败结束了这场战役,史称夷陵之战。

这一战可以说把蜀汉彻底打回了原型,打完不多久,刘备可能因为这次惨败着急上火,就病死了。试想一下,如果刘备打赢了,说不定他还能多活几年,到时候蜀汉的力量才能真正说得上强大,还真有跟曹魏争夺天下的资格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似乎老天就不想让刘备赢。

刘备出征东吴,为关羽报仇应该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关键是他想赌一把,只不过他赌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9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集团乘着火劲一发不可收拾,十年间从一无所有到鼎足三立,可谓发展迅猛。

大意关羽丢了荆州,使得刘备集团元气大伤。因为当时刘备集团只占领了两三个地方,荆州、益州以及汉中。关二爷丢了荆州,等于丢了一半的江山。丢荆州,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明确的记载了在刘备从曹操立足未稳的汉中尝到甜头以后,便派关羽从荆州出发进攻曹仁占了的襄阳、樊城,导致曹吴联手。

孙权偷袭了荆州以后,前线又被徐晃打败。关羽不得不放弃继续进攻樊城,改为回军荆州,企图再次夺回来,由于士兵逃亡,最后缺兵少粮的关羽被俘获斩杀。这一年是公元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次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再次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彰武,重建汉室。在称帝之后,刘备便不顾一切的反对,倾巢而出攻击东吴。在当时,不但益州人士,还是跟随刘备许久的荆人士譬如诸葛亮赵云等等都是反对的,但是,这个并不影响刘备伐吴,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新皇帝?

刘备盛气之下难免意气用事,不只是不是当了皇帝而高兴过了头还是丢了荆州伤心过了头,在这个时候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伐吴的。放着主要敌人不打,却祸起萧墙攻击次要敌人,分明是下策。即使这位刘皇爷用兵实在不咋样,显然进位皇帝之后也不会因此增长。

那为什么刘备要一意孤行,执意伐吴?歪史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才是他决心伐吴的终极原因。

第一个就是汉中之战的胜利,让刘备对自己充满了信心。219年春,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在定军山利用法正的策略,阵斩夏侯渊,逼得曹操无功而返,刘备随即自称汉中王。这个时候,刘备占领汉中,益州,以及一半荆州,这个是刘备集团的巅峰时刻。

而且这个地盘,当初刘邦就凭借这一些进而夺取天下,400年后,刘备再次占据这些地方还多了荆州,以及上庸。比当初的刘邦还有希望,也更加的有象征性。所以这个时候是刘备自信心最好的时刻。

第二个就是,刘备集团在荆州耕耘已久,错估自己的影响。在官渡之战时候,刘备投奔刘表此后直到关羽丢了荆州20年,不曾间断,换句话说,当初初到荆州生的孩子已经20岁了可以上阵杀敌了,而孙权则刚刚占领,可以说立足未稳。

这个类似于汉中,相对来说,汉中他是陌生的,曹操也是陌生的,即使这样他也一样夺取。于是他想复制汉中的胜利方式,何况,在荆州已经耕耘许久,怎么说也比汉中有影响力吧?

第三个就是,孙权方面夺取荆州的吕蒙在此后没多久就病逝,日后的名将陆逊还不显眼,在刘备的眼中,孙权方面一时间没有上得了台面的人才,这个又给刘备一个错觉:全都不如我!

于是,孟子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刘皇爷自认为占全了。所以在一片反对声中倾巢而出,集结几万精锐,浩浩荡荡的杀向东吴。

第2个回答  2019-11-18

刘备决定征讨东吴,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大臣,都强烈反对。但是刘备不听劝告,依然发动大军,长途跋涉攻打东吴,最终惨烈失败。蜀国从此失去进攻主动权,而刘备也气恨难消,不幸去世。

实践证明,刘备讨伐东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刘备)

既然是个错误的选择,当初刘备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呢?

诸葛亮当初之所以要反对刘备,道理很简单。那会儿并不是与东吴全面开战的时候。无论兵力准备、粮草准备、舆论准备等各方面,蜀国都无法达到与东吴全面开战的水平。如果一定要盲目前往,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失败。

再说了,从天下大势来分析,当时最强大的依然是曹魏。孙刘两家,无论如何不能开战。开战必然两败俱伤,两败俱伤的结果,就是曹魏得到好处,便于他各个击破。

也就是说,不是不打东吴,肯定要打,但一定要放到最后来打,打败曹魏以后再打。

诸葛亮讲的这个道理,刘备懂不懂呢?刘备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肯定是懂的。他既然懂,为什么却依然要这么做呢?

《三国演义》上讲,刘备讨伐东吴,是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

有人说,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不过,我倒觉得,虽然《三国演义》讲得稍微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小说家罗贯中触摸到刘备内心核心机密的一部分。这个机密是什么呢?

(诸葛亮)

刘备在三国之中,白手起家,打下一片江山,实现三足鼎立。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道义”。

什么是刘备的“道”?什么又是刘备的“义”?

刘备的“道”,就是他是皇室后代,他需要拨乱反正,拯救汉室,这就是替天行“道”。刘备的“义”,就是他礼贤下士,尊敬别人,厚待部下。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备虽然一无所有,但他获得了不少文臣武将的追随,大家帮助他,打下了一片江山。

刘备明白,“道义”是他的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关羽和他虽然是君臣,但是形同兄弟。如果打着为兄弟复仇的旗号去讨伐东吴,则他的形象,在天下人面前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他必须要打。

当然了,这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一个理由,但并不是最核心的理由。

刘备攻打东吴,最核心的理由是什么呢?

刘备最核心的理由是“时间”。

刘备确实知道诸葛亮说得没错,当时确实不适合与东吴开战,确实应该把与东吴的战争,放在最后。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准备,与曹魏作战。

(关羽)

刘备肯定很认可诸葛亮讲的这个道理。但是有一点,诸葛亮无法和刘备感同身受。就是那时候,刘备已经60岁了。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才40岁。

要联合东吴,打败强大的曹魏,没有个二十年三十年,是拿不下来的。但是,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是等不得二十年三十年的。诸葛亮却等得,二十年三十年之后,诸葛亮也才六十岁七十岁。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可以全盘规划先联合东吴,打败曹魏,接着再打东吴的这样一个宏伟计划。

但是刘备不一样。

本来,如果留有荆州,依靠荆州和汉中,两支拳头遥相呼应攻打曹魏,可能还有希望。但是荆州丢掉了,只剩下汉中一个着力点。要想从这一点上攻入曹魏腹地,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攻打曹魏,短期内又没有希望,而东吴抢去荆州的仇恨,又报不了。刘备的年纪又很大了。这就意味着,刘备此后的人生,必将毫无作为。他很可能就这样窝囊而死,抱憾终身。

这一点,志向远大雄才大略的刘备,怎么接受得了呢?

所以,要有所作为,刘备就必须行动。比较打曹魏和打东吴,显然打东吴的胜算更大。虽然两家交战,不是好事。但如果打赢了,把荆州赢回来了,再和东吴讲和,共同讨伐曹魏,不是更好吗?

所以,刘备就算懂得不能打的道理,也要坚持举兵讨伐。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

第3个回答  2019-11-17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策应刘备汉中战场。关羽表现神勇,水淹曹操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关羽被东吴吕蒙所杀,荆州也被孙权夺走。

公元220年~221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也称帝。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就率军进攻东吴孙权,理由是为关羽复仇。孙权求和,刘备不允,孙刘两家之间大规模战争---夷陵之战爆发,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最终夷陵之战蜀汉大败而告终,元气大伤,对蜀汉君臣打击非常大。

在战前,蜀汉群臣反对刘备进攻东吴,但是刘备一意孤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刘备名义上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实际上他的战略目的非常清晰,那就是夺回荆州,这对刘备来说,意义远比为关羽报仇来的重要。当然,如果既为关羽报了仇,又夺回了荆州,那自然是更好了。

三国虽然鼎立,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蜀国是三方中最弱的,尤其是关羽被杀,丢了荆州之后,蜀国东出的路给封死了,要想挥师中原,光复汉室,只能从汉中盆地先入关中,再东出,效仿当初刘邦的争霸线路。但是从汉中北伐,要翻越秦岭,难度也不小,从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未能成功,可见一斑。所以若能夺回荆州,可以对东吴形成战略压制。对蜀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诸葛亮隆中对给出的大战略方针还能继续执行下去,否则光复汉室的目标就会遥遥无期了。

战争初期,刘备率领的蜀军有顺水优势,进行得还算顺利。东吴陆逊能力非常高,主动后退至猇亭,等待刘备犯错,他就可以大杀四方了。结果还真让他给等到了,火烧连营,一把火将刘备烧得大败而回,差点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的大败,使得蜀汉元气大伤,以至于后来缺乏可用之将,蜀汉由鼎盛走向进一步的衰落。

第4个回答  2019-11-16

刘备伐吴并非为关羽报仇,主要有五个原因:

1.自信心。

刘备伐吴的时间,正是刘备霸业刚奠定时候。此时刘备占领益州,兵强马壮,还曾拥有荆州一地。刘备所处形势很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且刘备与曹魏对决中并不处于下风。刘备从曹魏手中夺取了汉中,拥有进一步争夺中原的资本。

一系列的胜利,让刘备的头脑并不清醒。当关羽被东吴所杀后,这一好形势被东吴打断,刘备很生气,他认为可以借机灭掉东吴。因此,刘备伐吴并不单单为关羽报仇,“胜利冲昏头脑”也是其中因素。虽然从史料上看,蜀汉大臣们反对刘备伐吴,但并不是全部,也有支持刘备的将领。从当时刘备兵力来看,实力很强,大有一举灭掉东吴之势。

2.夺要地。

荆州是刘备的起家之地,没有荆州,也不会有后来的益州。而荆州的战略位置也很重要,是扼守魏吴的要地。从此地伐吴攻魏都很便利,但关羽的大意,使刘备的战略不得不向西收缩。因此,夺取要地,是刘备急切之情。如果不夺荆州,刘备也只能固守益州了。

但丢失荆州,刘备还没有到危险的地步。因此蜀汉大臣们包括诸葛亮和赵云等人,劝刘备以大局为重,全力与东吴合作对付篡汉自立的曹丕。但刘备刚当皇帝,他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主张。

3.复汉地。

荆州既是刘备的起家之地,也是刘备有感情的地方。当年刘备被曹操打得东奔西跑,后来他到荆州投奔同族刘表,并在荆州地区奋战多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霸业。因此,荆州既是汉地,也是刘备福地。无论是刘备还是其他蜀汉将领都对荆州有感情,而荆州还有很多蜀汉军,刘备认为收复荆州很容易。

4.无阻力。

刘备伐吴时还有一个关节点,我们需要了解,那就是东吴大将吕蒙死了。在蜀汉眼里,吕蒙是一个很厉害的将领,他居然能打败关羽,足以看出此人的本领。《三国志》中记载,吕蒙江陵一战后,被任命南郡太守,并封为孱陵侯,但不久吕蒙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吕蒙的死,让刘备舒口气,他认为伐吴的阻力没有了。其他东吴的将领都不是蜀汉将领的对手。东吴对吕蒙的去也很伤心,当刘备率军进攻时,孙权不得不任命陆逊临时来抵抗,但没想陆逊在夷陵之战中一战成名。

5.兄弟情。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有为关羽报仇的因素。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立下盟誓。现在兄弟死了,刘备当了皇帝,如果不为兄弟报仇,那么刘备就会失去民心。这是刘备不愿看到的。因此刘备伐吴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夺取东吴土地,还可以收获民心。

刘备伐吴时,大部分将领都反对,其中有赵云等人。诸葛亮也反对,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还曾感叹说:“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这或许就是“事后诸葛亮”的出处吧。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