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学生受不住压力自杀的现象?

如题所述

作为一名学生,出现受不住压力自杀的这种现象我是非常不赞同的。每个人都明白现在在我们身上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身为学生就要面临作业压力,成绩压力和升学压力;在职场上的人要面临工作压力和升职压力;作为试婚年龄的人要面临车子,房子的压力还有家里长辈的催婚压力......当我们真正地面临压力时,每个人都会承受不住,更何况作为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呢?但是我们在面临压力时,不能一味地逃避它,更不能有伤害自己的行为的想法。


不赞同的原因

作为学生,如果当自己感受到压力时,我们不能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伤害了自己,那么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属会是多么的伤心。他们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长大,拼尽自己的一切将最好的东西都留给我们,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世界,可是当他们遇到事情时,他们自己却只能默默地承受。父母没有义务为我们做那么多,如果我们遇到压力想不开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对我们自己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我们父母的不负责


如何解决压力

    行动

    我们是青年,我们有无限的精力可以去解决问题。所以在我们遇到压力时,要用行动去解决他们,不要自己吓唬自己。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压力情绪时,不妨放手一搏,抱着什么样的结果去放手去做。当我们解决压力之后,才会发现原来困扰自己的压力这么不值一提。

    接受

    学会与压力和解,尝试去接受它。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大脑有压力时,不要让自己太紧张,放松心情。比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让自己的思绪转移。还可以找他人开解自己,或许别人的一句话突然让你豁然开朗。要有乐观的心态,适当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帮你缓解压力。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给自己适度放松的时间。


在工作和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压力时,不要紧张,当遇到瓶颈时,不妨换一副眼镜看看世界,不要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我们要突破困难,去看看下个路口的春暖花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9

当代学生,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但如今却因为种种情况导致有不少学生选择用自杀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现象令人十分震惊和痛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今的孩子从小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充足,加之独生子女受宠,很多东西对他们而言很易得,导致他们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弱。但是随着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身心素质不佳的学生心理渐渐接近崩溃,而这些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未能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帮助。

生命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自杀就是因为和父母的言语冲突,冲动之下就自杀。我想,这些学生的生命教育是缺失的。他们可能不明白,他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属于家庭,属于全社会。他们可能不明白生命的宝贵和活着的意义。

父母的教育出现问题,自己忙碌的同时将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精神压力很大却没空陪伴孩子,也不懂得给孩子做疏解。部分老师素质参差,不会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做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因伤了自尊心而采取过激行为。

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到位,在抓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灵的教育,使得他们不知道如何缓解各种压力。除了某些语文的课文中有生命教育的渗透外,多数中小学并没有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我坚信,如果中小学生能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自杀率应该可以下降。

社会层面缺少正向引导,躺平任嘲、逃避现实等负能量多了导致学生接收的是没有力量的负面消息,产生厌世感。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家长要关爱孩子,不能只想着物质生活丰富而忘了给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富足,即便是再忙,也试着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做好引导。

第二、学校一方面给老师培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状态,另外一方面也要开设心理学课程和挫折教育课程,教孩子正确的应对方式。

第三、社会媒体多宣传一些正向典型的案例,宣传温暖人心的故事,给学生们传递力量;第四是政府要加大对青少年的关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青少年的权益不受侵害。

第2个回答  2022-03-19

我们经常刷到一些新闻:某某高校的学生承受不了压力选择了轻生,但通常这样的新闻没一会儿时间就会被压下去。作为一个“看客”我将就这一热点话题讲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每个人都有压力,可能在某一刻你会觉得你被压力压的喘不过气来,你觉得被这个世界都抛弃了,你觉得这世间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了,你萌生了轻生的念头,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爱你的人,他们该怎么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辛苦培育你,不期盼你大富大贵,只盼你有一方天地,活的比他们自己更幸福。然而你呢?你做了什么——因为一点根本称不上压力的苦难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你一死到解脱了,然而活着的人才是最辛苦的,他们该怎么度过那漫漫长夜?

坦白来说,活到这么大,我不是没有动过自杀的念头,然而你看,我现在不是活的好好的吗?我承认在某一些时候,我会emo,会伤心,会抑郁,会很丧,但是当我想到不论你今天难不难过,明天都会如期而至,今天已经这样糟糕了,明天还会更糟吗?可能人这一辈子不过几十年而已,当你成为一捧黄土回想自己这短短的一生,你是否有过遗憾?

当然你可能会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不知道他们到底经历了多少责骂忍受了多少挫折才去自杀的,也许他本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但是坚强是有极点的,那份压力早就压垮他们了。就是想开了,想到一切都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了,才会这么做不是吗。别说他们对不起父母了,家庭对孩子施加的压力是最持久也是影响最大的。

现在条件虽然比起九零八零后的小时候好了很多,但是严格的规章制度下,竞争压力却加大,内卷严重,10后们患上抑郁症之类精神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加,从一开始的没听说过抑郁症,到现在的人人皆知。如今时代变化太快,家长们的教育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孩子们听着老师家长教着一套方法论,现实又是另一套情况,被严厉规则压得不堪重负,每年都有许多学生承受不住压力自杀,或者陷入抑郁等精神疾病中。教育本来是应该帮助孩子成长为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健康成年人,却成了孩子健康生存最大的杀手,家长和老师间接成了帮凶。

很多人觉得学生轻生,只是因为压力大,或者感情问题,是孩子本身的抗压能力差,与教育方式没有太大关系。然而事实就是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正式培养抗压能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是在培养抗压能力而是在不断得给学生增加压力。甚至很多人觉得,增加压力,就是为了培养抗压能力,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说法!

比如一个学生能负重20斤,我们想让他负重30斤,我们就会通过增强体质的方式来提高他的负重能力,而不是直接给他30斤,这样只会压垮他,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同样如此。

当今教育方式在反思自身不足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呢?

我们应该明白为了逃避而自杀并没有什么高尚之处,我们会同情那些因压力过大而“被迫选择”自杀的学生,并不是自杀这个行为值得同情,而是我们遗憾于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悲伤于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想要见到明天的太阳却无力,然而你选择了自我了结。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你更惨的人,他们都在好好活着,你有什么理由去放弃自己的生命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光照不到的地方,你不需要依赖光,因为你就是光,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那束光,照亮自己那孤独悲凉的人生。好好活着,活出个人样。

第3个回答  2022-03-17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当个人与家庭、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被阻断或离婚时,就会发生自杀。我们的文化一直对自杀保密。在现代社会,人们自杀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人们很可能不会进入大众媒体,产生意想不到的反应。真正的科学态度应该是:自杀无法消除,但充分的预防准备和及时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自杀的风险和行为。

业内人士说,“在中国,93%的自杀者没有见过心理医生,只有不到1%的自杀者接受过心理评估。”尤其是那些主动咨询心理安全问题的未成年学生,实际上是一只自欺欺人的鸵鸟。

因此,特别有必要建立一个由社会、学校、同龄人和家庭联系和支持的预警系统。

预警机制的本义是指提前发出预警的制度。通过预警系统、预警系统、预警系统、预警网络和预警措施,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为及时安排和防范风险打下基础。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地方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心理安全防范,并不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例如,学校配备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的学校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从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工作组,到具体分工心理教师、班主任、校医、保安等相关任务,通过心理健康评估筛选需要关注的潜在学生,最终形成预防、预警和干预的方法和程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心理安全预警和干预系统的实施方面,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说到自杀,我们不能只看到自杀行为而忽视自杀意念。所谓自杀意念是指“有明确的伤害自己的意图,但没有形成自杀计划,没有行动准备,没有实际的伤害自己的行动”。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覆盖着暴露在大海中的冰山一角。世界卫生组织将自杀意念确定为评估自杀风险的最重要指标。因此,我们根据多项观察、心理问题筛查量表、危险学生动态跟踪、生物反馈测试等手段,可以通过早期预警和干预降低自杀风险。

第4个回答  2022-03-19

中国的孩子,比起挫折教育,更缺乏的是引导鼓励,特别是对生命的认知。中国的老师,不缺学历知识,而缺乏对育人的热爱。我们太多时候只教书,不育人。老师们只教会学生知识和工作技能,让他们能在社会上得到职位,可以遵纪守法不至于很快关进监狱,可以挣得饭吃不至于很快饿死,却很少教给他们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无论他们从教的是哪一学科,面对的是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首先都要是一名人文工作者。我们要先是“人师”,让学生们明白人生而为人的尊严和责任,明白如何惜生爱生,以爱己之心爱人,关爱弱小而不盲从于权威,从而可以正确地对待他人的生命。教育,应当是生命教育而非仅仅的技能教育。

我很能理解自杀的学生,因为自己也有过非常想自杀的境遇。事后再看,会发现自己当时面对的生命困境,并不是不可面对的,而死亡也非逃避苦难的最佳途径。但是当时自己就是一头扎入了”死亡牛角尖“里,整个人失眠抑郁,一心求死,身体也会非常不适,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越是做不下去事情,就越恨自己,就越想到过去而悔恨,就越想求死。

这是一个从精神到肉体的死循环,自己往往很难突然开悟跳出来,需要外力的帮助。而这种帮助,很可能只是他人的一番交谈,家人的一种关心,外出时遇到的一个小事。一如渡河,临到岸边,却不小心失足落水,可能救人需要的只是一只热心的手而已。可惜如今我们大多数人,是很难从繁忙中抽出时间关怀生命的。我们往往说很爱家人,但是却很少抽出时间陪陪爸妈,总是觉得给爸妈买礼物就是孝顺了。

我们每每说孩子是自己的一切,却累得没时间给孩子做顿早餐,总是以为给钱就等于给爱了。从教一年多以来,我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缺爱,缺陪伴,缺安全感,缺精神关怀,所以有时他们叛逆逃课,有时他们违纪作乱,有时装得特别成熟特别明白一切。甚至,一些女生,在很多长辈看来的滥交不自爱,其实只是她们缺爱而不懂得自己该如何给予自己生命关怀,不懂得人该如何独立地面对孤独和生命的苦难。我们的教育没有教她们预防,却在事情发生之后给她们以指责。自杀亦是如此,何必非得等到学生自杀或学生自杀未遂,才反思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问题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