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对于没有生命的物体来说,好理解。
但是应用到众生,应用到意识心,就有点费解。
意识心也是生灭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楞严经也七处征心,征的都是意识心,七处心皆破,说明我们的本心不是意识心。
我们的习性,应该也属于意识心这一个层次吧。
那我们的习性在世俗人眼光中属于“不好”的时候,我们应不应该去改变??
是不是这样认为,习性是生灭的,改也好不改也好,不应执著。

说的有点乱,过后再补充
我不是说习性就放那不改,我只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改,去清净它不是也执著一个清静的相,或者见他人不清静的意识心生嗔念。

楼主这个问题似曾相识,简答如下:
《楞严经》七处证心,所征之心不是意识心,而是“真心”。

其一:意识心即是多数人所认知的“自我”,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孩子,以身体为我,这个层次可以叫做“身见”;普通成年人之“我”就是这个能分别、清楚明白、思维推理的意识心我;叫做“我见”,西方哲学家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说的就是这个我。凡夫皆以此意识心我为“真我”,《楞严经》中,阿难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乃至古大德某师,一辈子持“即心即佛”(后来之真悟祖师曾经评为“错认定盘星”),很可能也是将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意识心执为真我。

其二:此意识心,除在五位(灭尽定,无想定,正死位,熟眠无梦,闷绝)断灭之外,其余时刻都是瞬间生灭,不停分别诸法相;乃至修行人坐禅时的明觉心、寂照心、离念灵知心等,都是意识心;因为意识心时时能够觉知,不需要如《楞严经》七处征心也能觉知;因此,凡夫众生对此意识心为真我,非常笃定,没有怀疑;《楞严经》中,佛直接对阿难说:“此时妄心”,阿难的反应是惊恐畏怖的。

习性:

习性的问题,不在意识心层面;一种义是指第七识末那识;此识其实才是凡夫处处做主,时时攀援的“我执”;第六识意识虽然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若第七识不做主,不下“命令”,身口意之“行”即不能现起;就像“犯罪未遂”一样。而第七识分别性极劣,需要通过意识来了知五尘境界;第七识就是六根之中的“意根”,修除习气,使得六根清净;最主要就是除去第七识的贪、嗔、痴等习气;在这个意义上说,修行就是用第六识的正知见不断说服第七识,直到第七识逐渐去除污染,随“清净念”做主;比如戒烟、食素、友善待人、恭敬一切人等;需要指出一点:念佛就是典型的用清净念去除贪、嗔、痴等污染的修行法门;念佛日久,第七识做主、攀援时,所起之现行就是佛号。这样,即使寿终之时,意识心断灭而第七识却是恒常不灭的(第七识是来往三世的,除无想定断灭一部分,涅盘是全断;这一点与意识不同;因此末那识有“恒”的体性),仍然在念佛;因而得佛接引。这种情形,可以参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
习性之第二种义,习气种子集藏于我们的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第八识不生不灭,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能生万法而不自知;开悟明心,明的就是这个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说之“心”、“识”就是这个第八识;也叫做真如、如来藏、法身、诸法实相、自性、本来面目、心等等几十个名称。
第八识如《心经》所言:“不净不垢”;以其集藏无始以来一切善不善业种,故言不净;以其体性永无污染,常自清净,故言不垢。开悟明心之后,悟后起修的内容就是将真心第八识中所藏之业种逐一修除;此时的修行名为“实修”。完全修除即至佛地。《楞严经》偈:“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即是此悟后修除之“尘沙惑”

最后,楼主所言:“习性是生灭的,改也好不改也好,不应执著。”,此一句有过错。
习性的问题如上阐述,无论凡圣都需要修除;如无修除,不会自生自灭;只会越积越多;这样就只能靠“受报”来消除了。而此业种其数无量“若有体相,虚空不能容受”(《普贤菩萨行愿品》);所以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因此而轮回六道。您此处所说“不执著”,只是心理暗示;无有立脚处,亦无得力处;无非懈怠下劣。在意识心层面上妄想而已,自言“我不执着”“我无念起”,正是祖师所说:“鬼窟里面做活计”。凡夫未断我见、我执;如是说成就大妄语。

愿楼主信受大乘经典,妄自作意,终落邪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31
ZT 世间的看法,认为大地山河真实是有。悟道的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六祖说无一物。这就合于真谛。这个道理过去是最难懂的。有人常发这样的问题,你面前这个桌子是什么?不是明明在这儿吗?怎么说它是空呢?所以这个问题往往就成了一个拦路虎了。好在现在科学进步,科学家替我们提供了好多有利的语言。科学家认识到:所谓物质,并非实有,只是由于人类的错觉。没有具体的物质,只是人类的错觉。从科学语言说,宇宙间就是场和物质,爱因斯坦接着补充,进一步说,没有物质,只是有场。在场的空间里,场的强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再仔细说明一下,世间一切万物不过是一百多种原子所形成的。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化合就是水。二氧化碳,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就化合成二氧化碳。一个氧一个碳是一氧化碳气,你吸入多了就会中毒死人的。很简单,不过是一百多种东西变来变去。这一百多种东西,你究它的根源,不过是电子、中子、质子,没有别的东西。电子、中子、质子都有物质两重性,一种是波动性,光波、声波、无线电波、电磁波,都是一些波动。只是波动并没有东西,但是光波有光,光波能传递讯息等等。光波中没有什么物质。声波也是如此,声音传到大家耳朵里去了。这是我的声带鼓动空气的变化,而波动达到你的耳朵里去,你就听到声音了,这都是波动。比声波更高一级的无线电波,什么墙壁都挡不住,十方的,不管你是东京、莫斯科,还是伦敦、巴黎,旋钮一转,在当地就出现了。很玄妙,就是波。但波你找不到的,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没有个实质。这一切中子、质子、电子二重性的第一个性质,波动性。再有一个是颗粒性。颗粒性也只是能量的集中,并非形成颗粒。能量就是作用。所以说这些东西不过是波动和作用而已。这样而形成物质。可见物质并不像大家头脑中那样的具有实质。这样说也许不能生信,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世间极浅近的比方,在夜里点枝香,香头只是一个明亮的光点,你在暗室中把这枝香去转动,去画一个圆圈,你就看到一个发光的圈子,这就是由于一个光点的动相,它在动。光圈是什么呢?是你的错觉。你确实亲眼看见一个发光的圆圈,到底有没有?没有嘛!我刚才说的电子、中子都是在动。整个的宇宙在动,我们在这儿也没有静止。我们动得好厉害呀,我们随着地球在旋转。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坐在这里不觉得。地球自己在转,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一切都在动。身体里一切东西都在转,一切都是动相。动相就像香火头在动。经中说:“如旋火轮。”旋火,有种表演节目叫火棒,两个点着汽油的火棒,表演者挥舞双臂,可以做出各种悦目放光的图形,图形都是没有的,只是两个火棒在动。所以大地山河,种种的皆是动相。到底什么在动呢?咱们再引一个禅宗的公案,六祖到广东的一个庙里头,听见两个和尚在辩论,一个说:你看看,这个幡在动。那个说:不对,哪是幡在动?是风吹得它动。这两个人就辩论起来。六祖说:两位仁者,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啊。所以动相之根呀,在于咱们的心动。所以错认种种大地山河,一切一切,说是有啊无啊。从动相所显来看是有呀,若论其实际,只是香动,没有所看见的火圈。
第2个回答  2008-07-31
意识是虚幻,但虚幻的东西有真实的基础,真实的东西有虚幻的表现。我们本心随着境界变化而变化,到佛境界乃是无我。在我们这时本心是在心意识境界,向佛向善之心是意识心,习性也是意识心,但这些都不是佛所谓真心。就象一层层纸包裹,真心在最里面,外一层就是从真心所生妄想,再外一层是从妄想所生妄想,……,总之一切虚幻的、感知的、思想的、意识的东西说到底都是真心的幻化,若有人能明白其中缘由就是得如幻三昧,彻悟真知了。
既然说是习性,当然是世俗的,不是出离的。其实出家人或信徒若以为自己是脱离世俗地活着,那就错了,只要还活着就是属于世俗的,因为生下他的是世俗的人事。只有心可以是出离的,而他的一切行为都属于世俗的,所以在行为上必须遵守世俗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尽佛事。佛祖在世也不违反。
第3个回答  2008-07-31
《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就是第六识,指人的想法,人的想法随着外界生生灭灭,始终无常,所以佛说皆是虚妄。
由于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有相只是一时,不象佛性,是常住不坏的。
由于第八识是藏识,平时的习惯被熏识成种子带到以后,所以习性应当多接近佛法,以求将来得道。

应该根据佛法的教诲去改,这样才能得到益处,简单的可以先看看《了凡四训》、《积福消灾之道》、《印光大师菁华文钞》。还有就是念佛,久久自然开悟。
第4个回答  2008-07-31
离念灵知心: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间,短暂之离念灵知心,亦仍然未脱离六尘中之觉知性,亦仍然未远离五别境心所法之了别性,仍然是意识心.由于意识心从一境界中转移注意力,甫触另一境界时,乃为率尔初心,尚无次一刹那境界相可供比对分别,故不能分别;要至第二刹那境界现前,进入寻求心时,已有第二刹那之境界相可与第一刹那境界相比对分别,然后才能于第三刹那时了知新触之境界相;了知已,即已是进入第三刹那心之境界中,名为决定心。而此率尔初心、寻求次心、决定后心,皆是意识觉知心之前后分位,三刹那中之觉知心仍是同一意识心,故第一刹那之觉知心虽然无法分别,但仍是意识分别心,只是境界所限而暂时无法了别而已,不是不能分别之意识心,故不因其极短暂时间之不能了别就说他不是意识心;由此故知:觉知心在转移所注意境界而改变其念时,于前念灭已,后念未起之间的率尔心,虽然并无了别,只是无法了别,并非其心体本性不作了别者,所以如离极短暂之离念灵知心仍然是意识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