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什么是人类的共情能力

如题所述

既然在心理学分类下,那如果用心理学术语来说,你说的其实就是“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通俗的说,是指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的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共情通常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广义的共情是指所有人际场合中产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共情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都有其积极作用,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如此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共情使我们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懂得留有余地,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而这样做,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一个共情能力较好的人在看到别人受伤害时,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仅会阻止他产生伤害别人的动机,而且会使人及时控制住自己,使事态不至向更糟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共情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3

他人共情能力

对他人能有多少共情理解。

数值高的,更加善解人意。

数值过高的,在其它状况不平衡时,容易过于感性。

量化数据:

人类40-70%。

(数据来源:元吾氏反催眠游戏)

在生活中,个体的行为,一般源于个体的意愿、思想观念。

个体的意愿是个体的自我表达

个体的思想观念是个体生活的自我学习、沉淀

=个体是去成就自己、个体的思想观念差异化的可能性(个体生活经历的不尽相同)

由内而外:放射出个体行为

再人为的分别对错、好坏、高低、贵贱等

同样一个数:9

在自己角度看到9

在对方角度看到6

有人说只是一个数

……

那么对错谁来判定?

理解、尊重事实 则兼容、扩大视野

第2个回答  2020-12-28

心理学与生活_4:学会共情能力!

第3个回答  2019-07-20
人们看到婴儿的笑脸都会不由自主地高兴起来。婴儿通常在4—6周大的时候掌握这一能力。凑巧的是,大多数家长往往在这个时候开始充分意识到照顾一个孩子是多么的困难:他们常常臭烘烘的,还喜欢高声尖叫。很少有家长会说自己在照顾婴儿的时候没有碰到过一点烦恼。如果想让大人坚持安抚、喂养和保护他们,并给他们以温暖,那么就必须为照料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提供某种回报——笑。这一机制对于婴儿的生存非常重要,如果他们不能以独特的方式让大人感到开心,那么他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可爱这种特质本来就是大自然哄骗我们照料婴儿的一种把戏。我们一看到眼睛大大的可爱小东西就会忍不住想去照顾他们,比如当你看到可爱的小狗,或毛茸茸的小猫时,心里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一股想要保护它们,给它们以温暖的冲动。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
即便是刚刚降生的婴儿也能模仿某些面部表情,如果你朝他们吐舌头,那么他们也会冲你这么做;如果有一个婴儿哇哇大哭,那么他身边的其他婴儿也会跟着哭起来。
这种行为是人类共情能力的早期体现。实际上,模仿他人表情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高级,非常复杂的神经功能。这种基本的模仿正是培养共情能力的基础,而共情能力让我们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世界,并在别人感到痛苦的时候伸出援手。
英语中的“共情”直到19世纪早期才出现,人们常常把“共情”和另一个词混淆起来,那就是“同情”。在过去,“同情”的意思就是现如今“共情”的意思。而这两个词之间又有着微妙且重要的差异。
在给予他人同情的时候,你虽然知道别人发生了什么状况,甚至会因为自己被感动而想要帮助对方,但你未必真的能做到与对方感同身受,做到真真切切地体会别人当时的感觉;但在给予别人共情的时候,你真的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就像自己遭遇了不幸一样,而不只是因为出于同情和怜悯而感到遗憾。
共情这种能力建立在另一种非常基本的能力之上,那就是区分彼此。即便是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体都具有这种能力。更不可思议的是,其中一些还会在特定情况下与同类进行合作。
这种区分你我的原始能力源于生物体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那就是成功地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为此,你必须搞清楚自己和其他生物体之间的边界。从赢得生存的角度来讲,你必须知道什么会吃了你,什么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又有哪些东西看似身体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却是致命的病灶。免疫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免疫细胞会将机体细胞和外来生物区分开来。一旦发现入侵者,它们就会将其消灭,保护我们的身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