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有科学依据吗?

如题所述

秋冬养阴,冬令进补,是早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养生之道,而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作为祖国医学特有的防病治病手段,可能尚未被大家所真正了解。那么冬病是否真的能夏治吗?又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呢? 中医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因此,冬病夏治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一些冬季发作较剧的疾病,在夏天病情缓解季节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可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症状。 目前公认运用冬病夏治效果较好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由于冬天急性发作时,必须急着治其标,以化痰平喘或西药消炎为主。而到了夏天,因气候暖和病情缓解,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坚持一定的疗程治疗后,机体的本虚一面得到纠正,再到冬天,机体就能抵御住外邪的人侵,而达到减轻或根治的目的。冬病夏治有一定讲究,有严格的适应病症,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受冬病夏治治疗,以免上当受骗。 冬病夏治有奥妙 每当秋冬季节交替或寒流来袭时,医院就门庭若市,不但慢性病会发作,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气喘患者尤其痛苦,儿童更易因寒冷的刺激而诱发过敏。奇妙的是,夏天一到,这些慢性病都会逐渐好转。中医养生学家发现,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一些阳虚阴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得以好转。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显著。 可以说,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它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因此,自古以来,中医师们就特别强调夏季调养,利用夏季阳气旺的特点,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使病情好转,甚至不再发病。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小儿及成人哮喘、咳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免疫功能低下、冻疮、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 冬病夏治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范围较广的慢性退行性病变。因为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多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发病,或使原有物病情加重,故中医有“五十肩”、“漏肩风”、“肩痹”之称。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起病缓慢,绝大部分病人无外伤史或仅有轻微的外伤史,有的患者可因受风、着凉而发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因而是上肢抬高、后伸、外展时疼痛加剧。由于关节活动受限,因而有的病人梳头、穿衣、吃饭都感困难,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有大的痛苦。 中医认为,当机体正气不足、卫气不固时,由于起居不慎,或长期劳累,腠理空虚,风寒之邪虚而入,致使寒凝筋脉,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肩周炎是冬季的多发病,可因寒冷而使症状加重,随着气候的变化,到夏季症状多可减轻或消失。炎热的暑天,皮肤腠理松,表面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当时之时,若采用独特的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同时配合一些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药物加以治疗,能解除或减轻肩关节的疼痛、麻木、酸胀症状,到冬季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穴位敷贴,调整阴阳气血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纵横交错,沟通表里上下,联系全身,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腧穴是人体气血汇聚之所,是脏腑经络之气达于体表的部位,也是药物敷贴的治疗部位,它能够通过经络调整全身的阴阳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些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可采用这种穴位贴敷法进行冬病夏治,即将有关特定的药物敷贴于相关的穴位,从而起到预防治疗的作用。 中医认为:咳喘之病乃风寒炎痰湿之邪壅阻肺气,外之损伤阳气,阳受损,阴愈盛,故久咳气喘迁延难愈。而夏日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盛这时,此时用温热辛散之药,敷于相应穴位之上,一能养阳,二能制阴,生阳抑阴,阴阳乃平,肺气得以肃降,咳喘不复发作。另外,也可通过内服温阴抗寒的中药以扶助阳气、去除寒邪,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小儿哮喘可夏治 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外因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体状态,遭寒邪侵犯的人往往机气阳气不足,寒邪积久不散更伤人阳气,导致内寒。可以说,由寒邪侵犯,体质虚寒形成的疾病都可以为冬病夏治的对象。 哮喘是最典型的冬病夏治病种。而小儿哮喘更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每到冬季,一些体质虚弱的小儿一旦外感风寒,均好发哮喘,这些患儿又最害怕打针、服药。我院儿科最近推出小儿哮喘贴敷疗法的专科门诊,受到了许多患儿家长的欢迎。该方法是采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如细辛、白芥子等,研成粉末调以新鲜姜汁制成药饼,同时根据患儿病情轻重、性别、体质,选择患者背部肺俞、肾俞等合适的穴位贴敷,通过神经——经络的作用,直达肺肾内脏,以通调气血,温补元气,散寒化瘀,理气化痰,使正气渐复,机体抗病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预防性治疗的目的。 “打伏针”祛风散寒 民间有一种土法:在大伏天将瓦块置于强烈的阳光下曝晒至发烫,在能耐受的前提下将瓦块贴于患处,可治疗腰肌劳损、风湿痹痛。而关节炎病人在伏天关节不肿痛时彩艾绒温针治疗(称为打伏针)与这种土法相比也有着民曲同工之处。“打伏针”具有祛风散寒、舒经通络的保健作用,对一些慢性疾病也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常州地区的老百姓就有“打伏针”的习惯,每年的“三伏天”,我院针灸科的病人总要比平时多许多,一些腰酸腿疼,颈痛肢麻的患者纷纷前来就诊,那么“打伏针”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针灸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以其简、便、廉、验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针灸时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去祛邪,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伏天”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经气旺盛,针灸治疗时,较易激发经气,产生针感,从而提高疗效,使一些陈年顽疾得到治愈,因此民间流传的“打伏针”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些患者为了要“打伏针”而不及早就医,也是不可取的,患病早期病位浅,病变轻,及早治疗可及早康复。 冬病夏治内容多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入冬少发病、不发病。 冬病夏治还包括起居、饮食调摄、养生等对阳气的保护。夏季天气炎热,是天上阳气与地下火邪相交济的季节。人们因睡眠少、出汗多、胃口不好使精神不济、体重降低,此时若不注重养生,很容易滋生疾病,即使当时未发,到了秋冬季也可能百病丛生。因此,在夏令之时,除应注意饮食起居外,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如白参、西洋参、银耳、燕窝等,这种防病治病的方法与冬病夏治是一脉相承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