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来历

如题所述

六尺巷的来历是说在古代有一户人家盖房子,修的围墙多占了邻居家地方,这个邻居不愿意,两家就因为此事争论不休,被多占了地方的这家有人在京城做大官,家人就把这件事写了封信,向这位官员告状,这位官员收到老家的来信,看完信就给家人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后,尊从这位官员的意见,不但不再说邻居多占的地方,而且还又多让出三尺,邻居家知道了此事后,深受感动,也把自家院墙让出了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来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31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第2个回答  2019-08-31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正在加载刻有张英打油诗的石头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第3个回答  2020-08-25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为什么要给家人写下这封信呢?里面所暗含的便是六尺巷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19-08-3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