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作品《王子安》是如何看待科举制度的?

古人如何看科举?

对于蒲松龄来说,在中国有一点文化知识的人会因为《王子安》而认识这位老先生。蒲松龄是我国文学史上面一直无法被模仿的人物。那么,蒲松龄作品《王子安》是如何看待科举制度的呢?


蒲松龄19岁就开始参加秀才考试,并且成为淄川县、济南的一名学者。在三次测试中的第一次之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了举人考试,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一直至他72岁,依旧只是一个贡生。由此可见蒲松龄是当时科举的一个牺牲品。

但是失败并没有让蒲松龄甘于现状,于是就他为证明自己是有实力的,换一个说法就是蒲松龄相当自信,因为不甘于如此有才华的自己就这样被埋没,他有梦,并且这个梦很大,他不能就这样放弃。可人心毕竟是肉长得,多次考试失败后,蒲松龄逐渐对科举考试感觉到心灰意冷,他也尝到了考试的心酸与无奈,渐渐的他开始习惯别人眼中的冷漠,不再那么自信。


既然如此,蒲松龄依旧改不了文人的毛病,总爱说不合时宜的话,也就是我们常人所说的真话。蒲松龄曾经写诗攻击科举的弊端以及霸权主义和贪婪的考官,但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只会受到高层的批评甚至压制。多次的打击让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完全毫无希望,后来直接就完全放弃了,开始收录一些奇怪的民间传说和写书。


蒲松龄被科举制度毒害后,用《王子安》这本书揭露并攻击八股取士的恶行和弊端。他笔下的考官都是“不学无术、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人物。他以文学为载体,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类的破坏和毒害,并批判那些在科举制度下追求名利的儒家学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6
首先来说科技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发展近千年,这就肯定有他的很大的益处,利于广大青年寒窗苦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书达理,思想统一。但随着社会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内容陈旧落后和形式僵化,束缚人们思想、眼界,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为了求取功名,许多读书人死读书,不去追求真才实学。科举考试的内容只偏重人文伦理,轻视自然科学 ,长期以来造成读书人只顾死记硬背经书注解,无人研究科学技术,乃至造成中国科技逐渐落后。
第2个回答  2019-08-09
蒲松龄是对科举制失望了,因为自己屡次落榜,他认为科举制存在着徇私舞弊,使有用之人不得志,他在《王子安》中便讽刺了那些忠于功名的儒生。
第3个回答  2019-08-08
蒲松龄看待科举制度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可以给人带来功名利禄,另一方面其实是很腐败的,没有完整的措施来改善。
第4个回答  2019-08-07
其实古人最看重的就是科举了。科举是老百姓改变人生的唯一路径,只有科考这条路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因此每年科考的人数都数不胜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