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既然不输不赢,王掞为何还要自尽?

如题所述

康熙皇帝病倒以后,王掞前往四爷府劝谏,将皇四子胤禛视为了自己的第二次选择;羞杀郑春华以后,王掞选择了自尽。只是,在自尽之前,王掞到底等来了皇四子胤禛,给出了临终之言:

“家里的人都走了,从哪来回哪去,落叶归根呐!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

说完这句话,王掞将手中的毒酒一饮而尽,继续说道:

“四爷,老臣要走了,你的路还长着呢,您可要好好地把他走远啊”

这可能是《雍正王朝》中最令人费解的一个桥段:既然王掞不输不赢,为何还要选择自尽呢?

确认“皇上快不行了”以后,王掞来到了四爷府,找到了皇四子胤禛,给出了这样一句建议:

“四爷,你要争取继位啊!”

对于这种劝说,皇四子胤禛自然要给出阻止,最起码要在表面上做足了姿态:

“这话可妄言不得啊!”

然后,王掞给出了“劝说”的理由说明:

“我是一个油枯灯尽的人了,既没什么可怕的,更不为攀附你。自从太子爷二次被废以后,我是几次服毒,万岁爷看得紧,我都没死成啊!我的先祖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没想到我一生心血都花在了二阿哥的身上,到头来化作了一场烟云。”

王掞,一个敢于提前准备棺材,敢于让一家三十余口陪葬,也要骂尽皇子百官,也要指责康熙皇帝“不教而诛”的刚直铮臣,从这一点来看,王掞确实没什么可怕的。正如王掞所言,他已经是一个油枯灯尽、行将就木的老人,即使攀附上皇四子胤禛,恐怕也无法继续康熙朝的辉煌。

只是,王掞真就没什么可怕的吗?王掞真就不需要攀附皇四子胤禛吗?

别忘了,一废太子的朝会上,康熙皇帝给出“将其子问罪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的威胁后,王掞到底还是服软了!

更何况,身为废太子胤礽的师傅,不管谁登基为帝,王掞乃至其家人都不会落得善终。

也就是说,王掞劝说胤禛的两个理由均不成立;甚至,“有所怕”、“要攀附”,王掞才会主动来到四爷府,劝说皇四子胤禛争取继位为帝的!

皇四子胤禛赶到王掞府上的时候,王掞为何第一句先提及了自己的家人,强调了自己的家人都已经落叶归根了?

这不就是王掞要告诉胤禛:我死了,我的家人都走了,你的秘密也就被全部带走了,对你没有丝毫威胁了,你不用担心,也不必痛下杀手了!

说到底,王掞主动劝说胤禛,然后再选择自尽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

只是,王掞毕竟是坚定的“太子党”成员,毕竟将一生心血都花在了二阿哥胤礽的身上,面对这样一位老臣的主动靠拢,皇四子胤禛如果不信怎么办?

所以,王掞还必须向胤禛表明自己的忠心——除掉郑春华,誓纳投名状!

为了让胤禛同意自己纳了这份“投名状”,王掞开始了循序渐进的劝说:

“二阿哥是不行了,可是其他的阿哥,养尊处优、耽于玩乐的就占去了一大半呀,这剩下的呢,有的做事、有的看景,有的拆台,有的是心藏险诈,一心要做杨广。只有四爷您,心里头装着我大清的江山,念着我大清的臣民,我是快死的人了,我的心里头就一个念头了,就是盼望着四爷您能够继承大统!”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这就是在告诉皇四子胤禛,你这样的皇子如果不站出来主动争取皇位,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就是将大清江山、大清子民推到了水深火热中!

说白了,王掞就是要把胤禛放到一个“不争不夺,就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江山社稷”的高位上,这样一来,既能免除胤禛“假意推迟”的车轱辘话,又便于王掞继续接下来的话题。

因为,只有明确了胤禛的夺嫡念头,王掞羞杀郑春华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投名状。如果胤禛从始至终都不承认自己有夺嫡之心,王掞还怎么继续,还怎么表忠心?

然后,王掞又明确说明了郑春华带给胤禛的巨大隐患:

“八阿哥他们一直佯装不知,就是为了捏着这张牌,等到时机一到打出来,置于你死地啊!现在的当务之急,您得当机立断,把她处死!”

只有明确了郑春华的巨大危害,才能明确王掞这份“投名状”的重要性,才能表明王掞归附的忠心程度!

只是,面对王掞“请杀郑春华”的建议,胤禛却给出了这样的态度:

“她是十三爷再三托付给我的,我不能有负十三爷所托啊!再说,她也是无罪之人呐!”

什么叫“投名状”,以非法手段给出的担保!就当前的局势而言,合法和非法的界定虽然模糊,但得罪十三爷胤祥,是不是就是把柄?将一个“无罪之人”处死,是不是就是把柄?

也就是说,胤禛主动给出了“投名状”的具体要求。说白了,胤禛这段表面上看似保护郑春华的话,就是在告诉王掞:想向我靠拢,可以,你去杀了郑春华我就相信你!

好了,王掞的目的达到了,但在表面上,王掞还必须把胤禛撇清,把所有罪责都揽在自己身上才行。于是,便有了王掞接下来的一句话:

“你要不忍心,就让老臣去见见她,她要是不肯死,我当场就把她羞死!”

注意,王掞的这句话以后,胤禛有一个极为熟悉的眼神,这个眼神和他见证王掞服毒自尽的眼神一模一样,这是得偿所愿的眼神,更是他阴谋行事时习惯性出现的眼神!

这段对话以后,王掞有一个极为高明的操作——上书举荐胤禛为储君!

王掞此举高明在哪里?

1、既然是归附胤禛,就要有所表现,上表举荐就是对胤禛最有效的交代;

2、让康熙皇帝乃至所有人都明确自己的重新站位,作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最安全”,站在最明显位置的王掞,反倒成为了最安全的那一个!

3、让胤禛彻底暴露,成为“八爷党”的进攻对象,逼着“八爷党”准备动用郑春华这个把柄。如此一来,王掞羞杀郑春华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王掞明白在这个时候提及储君一事基本等于“作死”,但康熙皇帝有必定会念在往日情分,念在功劳和苦劳的份上对自己网开一面,让自己“回家养老”。别忘了王掞的那句话——“几次服毒,万岁爷看得紧,我都没死成”,如果不让康熙皇帝放弃对自己的看管,自己又该如何自尽,如何完成自己的整体计划呢!

王掞羞杀郑春华以后,皇四子胤禛急急忙忙跑到王掞的府上,看到王掞举着一杯酒却不再紧张,反而是坦然的听着王掞的临终之言,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两人之间的交易,王掞替胤禛除掉隐患,然后服毒自尽,将秘密永远带走;而胤禛则保王掞的家人周全!而且,这一切都在不言中。

所以,王掞的不输不赢,并不是选错了胤礽、选对了胤禛;而是用自己的性命,保全了一家人;而是自己奉献一生心血后,自己的家族又都回到了原点,哪里来的回哪里去了,闹了个白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9
因为现在的发展状况并不是他所预期的效果,他觉得自己失败了,所以就要自尽。
第2个回答  2021-03-29
因为他替四爷劝死了郑春华,他为了不留下更多的把柄,自己也自杀了,这样四爷的地位就稳了,这是他的最后一步棋。
第3个回答  2021-03-23
是因为王炎知道自己如果不自尽的话自己的结局也不会太好,所以就自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