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资源的资料

要写作文告告我

从宇宙来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其72%的面积覆盖水。但实际上,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灌溉,也很难在工业应用,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水少得可怜,仅有2.5%的淡水。

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供人类开采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

全球每年水资源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按世界人均计算,每人每年可获得的平均水量为7300立方米。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这一平均数比较1970年下降了37%。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每年30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亿合计数增长。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

地球上可被利用的水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多,如果说将地球的水比作一大桶水的话,那么能用的也只有一勺水,而这一勺水中的四分之一或更多已经被污染;如果再让它们继续遭到人类的摧残,早晚有一天,它会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


扩展资料

中国水污染问题形势严峻

我国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万里海疆形势也不容乐观,赤潮年年如期而至。在美丽的渤海湾,浊流迸溅,海面上漂浮的油污像一柄黑色火炬要烧毁海洋里的生命。

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除了缺水,水污染问题也较突出。根据2001年对我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而劣五类水质却高达44%。

另外,我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国一些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导致出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

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我国也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

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保护水资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20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

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将增长一倍,40个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淡水匮乏。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我国也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使大家认识到水是宝贵的,每冲一次马桶所用的水,相当于有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使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果。

因此,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循环利用水。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

水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

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

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同时,改革的用水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力度,也是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业垄断,健全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在全国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水督察体系。

进一步改革水价,实行季节性水价,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征收比较高的消费税以限制用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有益,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渠系和田间渗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从地下抽出的水,还可以灌区下游重复抽出,重复利用。新疆是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设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关系,等于开辟水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水为万物之源,万物之本,人们生活的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水,正是因为有了水,人类才会生存,世界万物才会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地球上的水资源似乎取之不尽,其实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部分才能被人们使用,淡水原本是一种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可是随着工作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量水资源被污染;有的国家为抽取河水在上游建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资源遭到严重的影响,就哪中国来说吧!中国水资源总量居全世界第六位,但人均量却是全球的四分之一,也被称为全世界十三个贫水国之一。
从目前来看,水资源污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污染,另一种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资源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主要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导致,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如珠江三角到处都是水,可是却不能饮用,我国淮河流域也不多,在上海一一个水乡水网的地区,一平方公里的河道长度都是8——10公里,这么高的水份密度,而如今却因为工业、农业和生活弃物排倒于水中,导致本身紧缺的水更加稀少了。
你知道吗?在我国666个城市中,有444个供水不足,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1个,不但如此,仅每日缺水就达到600万立方米,就拿广东省来说吧!目前在农村有几十万的人和几千万牲畜饮水困难,在城市也有三分之一的人饮水不干净,如果我们可以树立起节约用水的意识,随手关紧水笼头的话,一年一个家庭就可以节约几百吨水,相信这笔宝贵的财富可以重新回来。
因而,作为公民,我们更加应该积极参与到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在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一旦人们都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问题呀,人们啊!醒悟吧!不要让眼泪成为我们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4-14
水,这种地球上的基本物质,是多么的值得我们赞美啊!是她,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她,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还是她,使生命继续发展,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发达。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是毫不夸张的。
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还不到世界淡水总量的1%。诚然,从地球上原始生命出现直到现在,水一直在为生命服务,任劳任怨,从未停息。但不知大家可曾想过:水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今的水资源已经供不应求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大自然本身的缺乏;第二,人为的破坏。当然,我们不能埋怨上苍对我们的不公,给了我们一个缺水的星球;相反,我们应当感谢老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但,就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我们人类还在不断地浪费、破坏水资源。由于大量工业废水排入练、榕两江,致使两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仅达3类标准,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灌溉;类似南澳这种海岛县,其用水均靠“老天安排”——其所有山塘水库包括引洪工程的集雨面积也只占31%,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依然困难。由此可见,适当处理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了。然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严重,由水而引发的战争日渐增加。例如,中东所有资源中,最容易引起危机的是水,中东的水比石油还要贵。中东绝大多数国家缺水严重,中东已连续十几年干旱,面临严重水危机。小小约旦河孕育了二大宗教,是中东争夺最激烈的水源,中东四次大战都和它有关。约旦潭为以色列的主要水源——加利利湖提供三分之二的水量。1955年约翰斯顿协议规定了各方的水量,但只有以色列签字,阿拉伯国家20世纪60年代要截流约旦河。1965年以军炸毁叙利亚的截流设备,阿以都有把摧毁争夺对方的水资源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发源地戈兰高地。叙以谈判的难题之一,以色列坚持占有绝大部分约旦河西岸水源。目前巴这水资源完全由以方控制,人均水量只有犹太定居者的四分之三,而付费却要高二倍。巴这不得不超量抽取地下水使水质恶化,加沙地带地下水已盐碱的无法使用,暴力冲突以来,巴这水资源无人管理,缺水更甚。
中东三大水系,沿岩国至今无分享水资源的全面协定,争端不断。尼罗河流经10个国家,由于上游的埃及就受影响。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本国水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却引起了上游国家的不满。一有争端,苏丹便威胁要断流,埃赛俄比亚1991年和苏丹签定协议,每年可取40亿吨河水,埃及极力反对,土耳其水资源丰富,土耳其建成水南减少了给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流量遭到了两国的强列反对。土耳其和以色列达成协议,把马那夫加特河水用世轮运到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也在考虑向土购水。土耳其希望发挥水大国作用,促进中东的合作与稳定。以色列希望土耳其共增加对叙利亚的供水。以换取叙利亚对加利湖边界的让步,但土乐其对复杂的阿以纠纷望而生畏而拒绝卷入。
可见要想使用权水资源短缺在一段时间内得到缓冲。是非常不容易的。唯一的办法是节约用水,在这方面,以色列做得比较出色。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七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近70立方米,不足中东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国人均1/8。然而,正是这块贫瘠的缺水土地上,以色列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化化农业,令世界惊叹。
农业曾是以色列立国之本,1952年,以色列以耗资历1、5亿美元,历时10年建成了145千米的“北水南调”输水管道,60年代中期推广了滴灌的科学用水方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腾飞。以色列农业人口由60%降为3%,一个农民能养活90口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8万美元,跃居世界前12名。以色列极为珍惜水资源,视水为生命线,节水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式程。因此,取得了成功。
水,让碧草变得更绿。
水,让花儿百花齐放。
水,让大树挺拔。
但你在一天天憔悴。
在一天天衰老。
在一次次的流着眼泪。
如果人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世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第4个回答  2008-04-20
水分循环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三个阶段。降水包括雨、雪、雾、雹等形式;径流是指沿地面和地下动着的水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蒸发包括水面蒸发、植物蒸腾、土壤蒸发等。

水的循环按其循环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从海洋蒸发上升的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遇冷凝聚而以降水的方式落到地面。降落的水一部蒸发,重新回到空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流归海洋。这种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海洋上,或者从陆地上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的水的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小循环。

水的大循环与小循环实际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相联系的,小循环往往包含在大循环内部。水的循环的总的趋势是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又将一部分径流流回至大海。

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通过蒸发、降水、下渗也进行着水的交换。
水资源的含义

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早就被人们关注。但是人们经常使用“水资源”一词,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关于水资源的含义,有几十种之多,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可以供人们经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复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资源。这样,苦咸的的海水就不算在内,连千年难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水落石出资源是人类调查了解得最清楚的资源,决不会像煤、铁、石油等资源那样有新的大发现而改变数量结构和分布。其实,水资源还应包括水所具有的发电、航运、养殖、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水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近20年来,"水资源"名词在我国广泛流行,但对其内涵,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公认的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理解有差异,甚至相反;(2)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3)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它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质两方面,这两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影响下是可变的;(4)水资源的开 发利用,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水资源利用 效率,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5)这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它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等等,并且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相结合。

在国外,较早采用"水资源"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1894年,该局设立了水资源处),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对地表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观测。1963年,英国通过了水资源法,在该法中将水资源定义为"具有足够数量的可用水?quot;。1965年,美国通过了水资源规划法案,同时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资源理事会),此时水资源具有浓厚的行业内涵。在《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此定义被广泛引用,这与英国大百科全书权威性有很大关系。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水资源应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科学体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解决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显的一例。长期以来,水利界人士一直认为水利就是兴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国家文字中,暂时还找不到与我国"水利"一词完全相对应的较贴切的译文。因此,我国水利与水资源两词并行,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具有"水利"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但在不同卷册中对水资源给予了不同解释。如在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质)、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quot;;在水利卷中,水资源则被定义为"自然界各种形态(气态、固态或液态)的天然水,并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作为供评价的水资源"。为了对水资源的内涵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尽可能达到统一,1991年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笔谈,它们的主要观点是:(1)降水是大陆上一切水分的来源,但它只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只有降水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水量,才是真正的水资源。在降水中可以转变为水资源部分是"四水",即:a水文部门所计算河川径流是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扣除重复计算量;b土壤水含量;c蒸发量;d区域间径流交换量。(2)从自然资源概念出发,水资源可定义为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天然水源,广义水资源应为一切可被人类利用的天然水,狭义的水资源是指被人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那部分水。(3)水资源是指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淡水水源,它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数量为扣除降水期蒸发的总降水量。(4)水资源一般是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此称为狭义水资源;广义水资源还包括航运用水、能源用水、渔业用水以及工矿水资源与热水资源等。概言之,一切具有利用价值,包括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属于水资源范畴。(5)不能笼统地?quot;四水"为水资源,只有那些具有稳定径流量、可供利用的相应数量的水定义为水资源。(6)"水"和"水资源"在涵义上是有区别的,水资源主要指与人类社会用水密切相关而又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7)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它应当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按着社会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b这个水量有可靠的来源,其来源可通过水循环不断得到更新或补充;c这个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d这个水量及其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

从上述众多的水资源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水资源的定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并且出现了从非常广泛外延向逐渐明确内涵的方向演变的趋势。由于其出发点不同,相对于特定的研究学科领域而言,它们都具有合理的因素。从各个有关水资源学科出发,水资源涵义非常明确,研究对象十分清楚,但是如果从宏观角度系统地认识水资源,水资源定义又很模糊,让人感到五花八门,难以掌握。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上述各种水资源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水的形态、利用、水量等展开论述,很少涉及水资源的质即水质,然而,水质对于水资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虑水质而研究水资源,必将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失误。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水资源出现了短缺,所谓短缺是指相对水资源需求而言,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导致生产开工不足,饮用发生危机,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损失,逐渐显现出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水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优先发展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趋势;(2)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们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资源功能下降,使本来就具有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给经济环境带来极大不利影响,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恶化的世界性难题,污水处理回用已迫在眉睫;(3)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它们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尽可能将其对环境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样水利工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只有这样,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从现实角度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环境属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经济属性。世界银行负责环境持续发展的副总裁伊斯梅尔•塞诺丁说:对世界上正耗尽的水资源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全球性政策,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经济资源。
综上所述,水资源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细加分析此定义,我们会发现它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将经济、技术因素隐含在水资源中,强调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水资源量具有相对的动态性。一些暂时无法利用的水,如南极的冰山,尽管暂时对国民经济没有影响,但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开发利用时,它就是水资源,水资源量含有一定的经济技术水量。
(2)将失去使用价值的污水划归到水资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资源概念中,污水没有相应的地位,很少论及。世界各国每年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每年因水资源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约400亿元。污水也是待开发利用的资源,目前正在兴起的污水资源化技术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环境带来了佳音,如果在理论上不给它相应的地位,这是很不符合现实要求的;
(3)明确强调水资源是环境资源,因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限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研究水资源时,立足于水量、水质兼顾,避免两者的分离出现偏差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否则,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在实践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同土地、能源等构成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也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1997年1月,联合国在《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地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物质,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当今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对水的科学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水危机的日益严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以杜绝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损害水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和在用水中对资源的浪费与扩大污染源。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从当地的水资源特点和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实践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手段,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包括应当采取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其他有关的各类有效措施,并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当事者--人民群众、各级权力机构、有关的组织和团体对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自觉地采取行动或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经济杠杆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原因,对水资源价值和价格观方面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在我国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水价一直偏低甚至无偿使用。应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及对水价性质的分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价格核算的原则及其定量计算,对我国水价体系进行改革。 世界水资源概况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尚未定论。水是地球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它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观点逐渐被理论界和决策层所接受。水能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等三种基本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分布极其广泛。下表是地球水圈赋存于各种介质中的水分布情况:
水 体 水储量 咸水 淡水
103 km3 % 103 km3 % 103 km3 %
海 洋 1338000.0 96.54 1338000 99.04
冰川与永久积雪 24064.1 1.74 24064.1 68.70
地下水 23400.0 1.69 12780 0.95 10530.0 30.06
永冻层中冰 300.0 0.02 0.86
湖泊水 176.4 0.013 85.4 0.006 0.26
土壤水 16.5 0.001 0.017
大气水 12.9 0.0009 0.037
沼泽水 11.5 0.0008 0.033
河流水 2.12 0.0002 0.006
生物水 1.12 0.0001 0.003
总 计 1385984.6 100 1350955.4 100 35029.2 100

所谓的水圈是由地球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组成的圈层,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跃的圈层。在水圈内,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动植物体内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水,还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态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南北极和陆地的高山上。从表1-2-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量是极其丰富的,其总储水量约为13.86亿立方公里,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水圈内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大部分水储存在于低洼的海洋中,占96.54%,而且97.47%(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占68.70%)和地下(占30.36%)之中。如果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1%,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主要是因为在总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洲,或者降水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的,但适合饮用的淡水水源则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中的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存在着明显的水文循环现象。根据循环的实际,水文循环可以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基本形式。水文大循环就是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的相互转化,如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转化为大气水,大气水在一定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表面,最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小循环就是上述三种介质中任意两种之间的水相互移动,如陆地中的水,通过植物蒸腾的形式进入大气,然后又回到陆地的过程。值得说明的是,不同的淡水和海洋正常更新循环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有的更新时间较长,有的更新时间极短,下表是各类淡水水体的更新时间:
水体 更新周期(年) 水体 更新周期(年)
永久积雪 9700 沼泽水 5
海 水 2500 土壤水 1
地下水 1400 河流 16天
湖泊水 17 大气水 8天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种淡水更新周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气中的水只需8天时间就更新一次,是可更新资源,永久积雪需要9700年,地下水更新一次得需要1400年,时间较长,它告诉我们对于这种近似于不可更新的水资源而言,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慎而又慎。

不管地球上的水如何运动和更新,但是地球上的水从总体上来看是平衡的,它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下表是全球年水量平衡表:
分 区 面 积
106km2 水 量(103km3) 水 深(mm)
降水 径流 蒸发 降水 径流 蒸发
海 洋 361 458 -47 505 1270 -130 1400
陆 地
其中:外流区
内流区 149
119
30 119
110
9 47
47
-- 72
63
9 800
920
300 315
395
-- 485
529
300
全 球 510 577 -- 577 1130 -- 1130

上表表明,地球上的水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进行不断地循环,径流与蒸发的代数和等于降水量,从全球角度来看,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如果细加分析,它暗含了这样一个真理:地球上的水数量基本上是恒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承载力,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客观存在,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不要超过其限度,因此,我们应该必须十分珍惜这种宝贵的资源。
世界水资源供需状况并不乐观。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上,联合国开发支持和管理服务部对153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资源,采用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即水资源丰富国(包括吉布提等100多个国家)、水资源脆弱国(包括美国等17个国家)、水资源紧缺国(包括摩洛哥等17个国家)、水资源贫乏国(包括阿尔及利亚等19个国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种评价法目前世界上有5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达尔马提尼亚沿岸、希腊、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叙利亚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带、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国西南部、中国。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已经表明,到21世纪初,水危机将成为几乎所有干旱和半干旱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加至83亿,生活在水源紧张和经常缺水国家的人数,将从1990年的3亿增加到2025年的30亿,后者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控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净化后的水,否则,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