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导B细胞在人体中的作用是

请问胰岛B细胞的定义、 性质、作用是?

胰岛B细胞,即胰岛β细胞,是胰岛细胞的一种,属内分泌细胞的一种,能分泌胰岛素,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一起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而胰岛B细胞癌变会生成胰岛素瘤,引起恶性血糖降低症状。
编辑本段胰岛B细胞的分化过程
  胰岛B细胞分布
哺乳类动物B细胞的分化过程主要可分为前B细胞、不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活化B细胞和浆细胞五个阶段。其中前B细胞和不成熟B细胞的分化是抗原非信赖的,其分化过程在骨髓中进行。抗原依赖阶段是指成熟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活化,并继续分化为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这个阶段的分化主要是在外周免疫器官中进行的。
1.前B细胞(pre-Bcell)
  前B细胞是从骨髓中淋厂干细胞分化而来,只存在于骨髓和胎肝等造血组织。前B细胞胞浆中可检测到IgM的重链μ链,但无轻链,也无膜表面Ig的表达,因此缺乏对抗原的反应能力。末端脱氧核甘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以及共同型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抗原(commo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antigen;CALLA)即CD10可表达在前B细胞,进入非成熟B细胞后这两种标志即消失,因此TdT和CD10对于区分前B细胞与B细胞其它发育阶段非常有用。CD19、CD20和MHCⅡ类抗原在此阶段开始表达。前B细胞对抗原沅应答能力。
2.不成熟B细胞(immature B cell)
  开始表达mIgM,但如与抗原结合,则产生负应答,使B细胞转变为受抑制状态,不能继续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这是形成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不成熟B细胞CD19、CD20和MHCⅡ类抗原表达量增加,并可开始表达CD21抗原。
3.成熟B细胞(matrue B cell)
  骨髓中发育成熟B细胞经血液迁移至外周淋巴器官,此时膜表面同时表达mIgM和mIgD,mIgD的表达防止了B细胞与抗原结合后所引起的免疫耐受。成熟B细胞表达补体受体1(CR1)、致有丝分裂原受体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4.活化B细胞(activated B cell)
  成熟B细胞被相应抗原或多克隆刺激剂刺激后成为活化B细胞,断而发生增殖和分化,在此过程中,膜结合Ig水平逐渐降低,而分泌型Ig逐渐增加,并可发生免疫球蛋白基因重链类别的转换。活化B细胞中的一部分可分化为小淋巴细胞,停止增殖和分化,并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当再次与同一抗原接触时,很快发生活化和分化,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抗体水平高,维持时间长,这种B细胞称为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
5.浆细胞(plasma cell;PC)
  又称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ing cell)。成熟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抗原提呈细胞和Th细胞的辅助下成为活化B细胞,进而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类免疫球蛋白,同时获得了PC-1(plasmacell antigen-1)等浆细胞特异性标志,而mIg,MHCⅡ类抗原、CD19、CD20、CD21等标记消失。
编辑本段胰岛B细胞表面分子
  B细胞表面有多种膜表面分子,籍以识别抗原、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离和鉴别B细胞的重要依据。B细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细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种膜表面受体。
(一)CD抗原
  在B细胞表面重要的CD抗原,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结构和功能。应用某些B细胞CD抗原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可鉴定和检测B细胞的数量、比例、不同的分化阶段和功能状态。
(二)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抗原(MHC)
  B细胞不仅表达MHCI类抗原,而且表达较高比便和密度的MHCⅡ类抗原。除了浆细胞外,从前B细胞至活化B细胞均表达MHCⅡ类抗原。B细胞表面的MHCⅡ类抗原在B细胞与T细胞相互协作时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参与B细胞作为辅佐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三)膜表面受体
  电镜下的胰岛B细胞
B细胞膜表面具有多种类型的受体。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 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这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B细胞重要的特征性标志。不成熟B细胞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又表达了mIgD,即同时表达mIgM和mIgD,有的成熟B细胞表面还mIgG、mIgA或mIgE。在B细胞分化过程中,前B细胞的胞浆中可有IgM的重链μ链,但无mIgM;当发育为不成熟B细胞时,胞浆中μ链消失,胞膜上开始表达mIgM。在单个B细胞表面所有Ig的可变区都由相同的VH和VL基因所编码,因此它们的独特型和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相同的。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mIgD很快消失,记忆B细胞表面不存在mIgD。作为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的mIgM外,还有Igα和Igβ两种多肽链,分别命名为CD79a和CD79b,共同与mIg形成BCR复合物。   2.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 B细胞膜表面具有CR1和CD2。CR1(CD35)可与补体C3b和C4b结合,从而促进B细胞的活化。CD2(CD21)的配体是C3d,C3d与B细胞表面CR2结合亦可调节B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EB病毒受体 CR2(CD21)也是EB病毒受体,这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在体外可用EB病毒感染B细胞,可使B细胞永生化(immortlaized)而建成B细胞母细胞样细胞株,在人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学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在体内,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氏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的发病有关。   4.致有丝分裂原受体 美洲商陆丝分裂原(poke weed mitogen;PWM)对T细胞和B细胞均有致有丝分裂作用。在小鼠,脂多糖(lipo poly saccharide;LPS)是常用的致有丝分裂原。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I株(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CowanI;SAC)因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可通过与mIg结合刺激人B细胞的增殖。此外,大豆凝集素(soy bean agglutinin;SBA)可凝集B细胞。   5.细胞因子受体 多种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是通过与B细胞表面相应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的。B细胞的细胞因子受体主要有IL-1R、IL-2R、IL-4R、IL-5R、IL-6R、IL-7R、IL-11R、IL-12R、IL-13R、IL-14R、IL-γR、IL-αR和TGF-βR等。
编辑本段胰岛B细胞瘤
诊断方法:
  胰岛B细胞
糖耐量试验: 一般对胰岛B细胞瘤诊断帮助不大,主要用于鉴别反应性低血糖症。胰岛B细胞瘤病人糖耐量曲线可正常低平或呈糖尿病型曲线。   兴奋试验: 仅用于诊断困难的病例,有的胰岛B细胞瘤患者在兴奋试验后可引起长期的与难治性的低血糖,后果十分危险。因此,选择病例要谨慎,要在严密观察下进行兴奋试验,常用的药物有甲苯磺丁脲(D)、胰升糖素等。甲苯磺丁脲兴奋试验的做法是:甲苯磺丁脲钠1克溶于20ml蒸馏水中两分钟内静脉注入,每5分钟测血糖及血浆胰岛素1次,共3次,若其中有1次血浆胰岛素水平超过195U/ml,血糖低于22mmol/L (40mg/dl),则提示胰岛B细胞瘤,此试验阳性率约60%。也有报告用口服D或肌注胰升糖素做兴奋试验。   胰岛B细胞瘤的定位诊断: 因80%的肿瘤直径小于2cm,因此用超声或CT扫描不易定位,即使是阴性结果亦不能除外。目前认为选择动脉造影对胰岛B细胞瘤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经肝静脉插管进入脾静脉采血测血浆胰岛素水平,如达300U/ml或以上时,亦可诊断为胰岛B细胞瘤。
鉴别诊断:
  主要与以下两种疾病鉴别:   ①反应性低血糖症。是最常见的低血糖症,女性多于男性,30~40岁多见。多发生在餐后2~4小时,高糖饮食易诱发且症状明显,数十分钟后常可自行缓解。若做5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于第24小时血糖可下降至2.5mmol/L(45mg/dl)左右,并出现低血糖症状,而后血糖自行恢复正常。如进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可大大减少反应性低血糖发作。   ②肝源性低血糖症。重症肝炎、晚期肝硬变与肝癌引起肝组织广泛破坏产生低血糖。多发生于空腹时,在禁食或延长进食时间后亦可诱发,以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低血糖症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定平行。
治疗:
  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对因高龄、体弱不适于手术或已有转移的恶性胰岛B细胞瘤患者,除加强支持疗法外,可试用药物治疗,如链脲霉素可选择性破坏胰岛细胞使血浆胰岛素分泌减少,并使50%的肿瘤缩小,一年存活率增加。副作用有胃肠道症状和肾功能障碍等。氯苯甲噻二嗪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刺激儿茶酚胺分泌,使大多数胰岛B细胞瘤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副作用有钠潴留、胃肠道症状与轻度多毛。
编辑本段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
  患上2型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体的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另一方面是身体对胰岛素利用能力减弱,又称为胰岛素抵抗。但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状况和胰岛素抵抗程度不同,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时相和水平也不同。正常人进餐后胰岛素呈双相分泌,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表现为第一时相胰岛素释放曲线高峰延迟,第二时相分泌增强。2型糖尿病早期是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失敏感性阶段,此时高血糖暂时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及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抵抗加重,B细胞为代偿增加的胰岛素抵抗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胰岛B细胞的负荷,加速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竭。   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能否恢复,主要取决于胰岛B细胞功能有多大程度的可逆性。1997年,以色列专家在12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非常高的时候,就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结果,其中9例不再服用任何降血糖药物就可使血糖维持正常9~50个月。平均3年不需用药,血糖水平控制良好。近年来,中国的专家也证明,这种治疗能使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释放恢复正常。从实验中可以看到,血糖水平很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分泌很少、胰岛B细胞功能很差的状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以后,胰岛素分泌的幅度可以增加,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为什么新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有得到逆转的可能呢?专家们认为,在高血糖的压力下,胰岛B细胞并没有死亡,它只是暂时“闭上了眼睛”,虽然高血糖对它有强烈的毒害(如较长期高浓度葡萄糖使B细胞发生不可逆性功能缺陷,医学上称为“高葡萄糖毒性”),但是它还顽强地活着,一旦胰岛素强化治疗驱除了“高葡萄糖毒性”对它所造成的危害,胰岛B细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恢复。另外,血糖控制良好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所恢复,消除了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持续刺激,节省了胰岛素的分泌,打断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的恶性循环。   所以,新发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可以恢复的,要尽早消除高血糖对它的毒性,创造一个使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的有利条件。当然,我们也看到不同的患者其胰岛B细胞功能损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不是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都能完全恢复,但至少证明了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有益。由此可见,胰岛素治疗在恢复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胃转流手术对于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并被消化吸收。胃转流手术在未切除任何组织或器官的情况下,通过胃部分阻断、胃肠吻合、肠肠吻合等改变了食物的生理流向。   
术后消化道分为两个区域:   一、食物转流区:指远端的胃、十二指肠及部分近段空肠。在这部分消化管腔里面,有大量的K细胞在黏膜上分布,只要一经过食物刺激,K细胞就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统称为胰岛素抵抗因子,使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这就是糖尿病形成的最初始的原因。如果做了转流,上消化道不再接受食物刺激,K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抵抗因子就消失,身体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就减弱,这样把糖尿病始发原因去掉了。   二、食物流经区:即近端胃、远段空肠及回肠,这段消化道提前接纳未消化或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导致内分泌调节肽(PYY)、GP1等一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这些细胞因子有以下共同的作用:A:直接降血糖;B:减少胰岛细胞凋亡的速率; C:可以通过“肠道--胰岛轴”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促进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凋亡并使之增殖,刺激胰岛细胞增值; D:保护胰岛细胞不受糖毒性和其它炎症的危害。这样导致胰岛细胞凋亡的病因也被去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8
它是位于胰腺上的一类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胰岛素,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当人的该细胞受到破坏后,人会得糖尿病。
第2个回答  2011-10-28
胰岛B细胞是胰岛细胞的一种,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属于内分泌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平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