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程行业最缺哪方面的人才?

如题所述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打造世界品牌 缺什么人才?
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的信息显示,目前工程机械行业从业人员30多万,科技人员3.3万人,一线专业技工17万左右。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采访,多家企业谈到了缺少各类人才。

创造世界的民族品牌,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这对于充满竞争又充满挑战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为人才成长创造最大的空间

在管理学上讲的“池鱼关系”,说的是养鱼的空间大,鱼会生长得快。解读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思路,就会发现,“中联不断地打破旧有束缚,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中联重工这几年在不断地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当研究院体制阻碍科技成果转化时,就开始科技产业化尝试;当面临旧体制的制约时,就开始股份制改造;当企业战略与运行不匹配时,就开始流程再造;当国际市场日趋高涨时,就开始企业与国际的全方位接轨……

从孕育之初便和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山河智能,在发展中更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孟武说,一方面依托学校和研究所的博士、硕士生导师以及不断更新的博士、硕士生群体为企业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奠定了其他企业很难具备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和公司双重环境的熏陶下,得到了理论培养,也获取了实践机会,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不少人毕业后留在山河智能,成长为技术主力和管理新军。

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清华说:“不仅仅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造就品牌企业对人的要求还更高。”

来自柳工管理层的理念是,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柳工股份总裁曾光安说,在柳工,“老外”可以坐上副总裁的位子,柳工国内外分支机构里更是放眼全球招聘人才。

上海三一科技研究院院长刘金江原是某挖掘机厂的总工程师,加盟三一后,他的研发和创造领域由原来150吨的履带起重机,到400吨、900吨、1600吨的履带起重机。刘金江说:“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造就扛起自主创新责任的特殊人才

有人说,三一的人才有“阳澄湖”效应。江苏阳澄湖出产的大闸蟹是蟹中极品,吃蟹的人几乎不用看,单凭“阳澄湖出品”,蟹子的卖价就会倍增。把三一员工比喻为“阳澄湖大闸蟹”,意思是三一员工在业内“吃香”,不仅是“蟹”质好,更是其来自三一这个“阳澄湖”。

尽管业内人不认为三一员工与阳澄湖大闸蟹的效应说法准确,但在三一,向文波和易小刚两个人确实是三一重工的“重量级”人才。

向文波,三一集团执行总裁,被福布斯排行榜称为“打工皇帝”。在三一,他只是经营者而不是持股人。他引起业内关注与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他强势介入徐工并购案——

2005年10月,以资金为背景的凯雷公司从竞购徐工的30多家国内外企业中胜出,宣布将出资与20.69亿元人民币等额的美元购买徐工机械82.11%的股份,另有两个6000万美元的增量投资将陆续注入徐工机械,最终合资公司凯雷徐工拥有徐工机械85%的股权。得知这件事,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上接连发表了十几篇提出意见的文章。徐工并购案搁浅,向文波出名儿了……

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曾对记者说,当时我们也想过把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说出来,但出于各种考虑,也碍于业内的面子,我们最终没有像向文波那样站出来坚决表态。

日前采访中重提徐工并购案,三一重工副总裁何真临说:“与有100多年历史的国外企业比,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商业策略还显得很幼稚……如果20多亿元就卖掉了龙头企业,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又值多少钱?我们不得不说。”

易小刚,1995年还是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一名室主任,由于三一的邀请开始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接触混凝土拖泵。他最初的设计是一个替换不同管子的可以旋转90度的阀门——那是三一的第一个专利。接着他设计出了型号为60A的三一混凝土拖泵。随后,他与北京原有的一切安逸生活决裂,进驻三一在长沙的工棚。

使他印象很深的是,在高达406米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混凝土还没有送到200米,三一的泵就送不动了。他当时就说:“问题出在管道的密封处,而不是泵的原因。”于是,在现场他改换配件,让泵车重新工作……

易小刚是那种为理想和未来着迷的性情中人。想起一个曾经差一点儿就功亏一篑的科研项目,他当着众人红了眼圈儿,声音也突然梗塞。但一说到责任时,易小刚就异常亢奋——“工程机械行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薄弱环节,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能进口一个现代化!”

“我们致力于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振兴装备业,并促使其升级换代至世界一流水准,这既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更是中国现代企业应该扛起的历史责任。”易小刚如是说。

业内专家介绍,在中联重科,在柳工、徐工,都已经形成了厚实的人才聚集效应;而詹纯新、何清华、曾光安等人也在工程机械行业担负了更多的使命。

弥补专业化的差距

如果说摩托罗拉公司对世界贡献更大的不是手机,就应该是被叫做“六西格玛”的质量改进流程。1986年,一位名叫比尔·史密斯的工程师向当时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高尔文兜售一项计划,即力争制造无差错率为99.9997%的完美产品。这是一个缜密且注重条理的流程管理系统。从广义上讲,“六西格玛”表达了一种提倡对商业问题进行精确与预见性思考的方法。

柳工把这个目前在世界工业文明里已经得到认同的模式引入企业,记者看到,在每天下线20台车的装载机的总装车间,企业的管理悄然发生着变化。总经理曾光安说,最明显的变化是质量和秩序。

柳工“六西格玛”总倡导者、总裁助理黄敏说,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各种过程的运作效率和效果,降低失误和故障率,使工人队伍更加专业化。

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清华把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与国外同行业进行了认真比较,认为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最大的差距是“专业化”。何清华说,我们还需要更多专业化人才,我们也需要更多专业化精神。

让何清华记忆特别深刻的是韩国一家生产发动机曲轴的企业。在那家企业里,老板手下只有三名技工,但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很高,他们生产的产品几十年没有出过一次质量问题,这种高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几乎全世界的大工程机械生产厂家的尊敬,产品被争相订购,经常供不应求。

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安徽合力的岗位培训提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现有28.9%的一线员工持有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了关键岗位持证上岗要求。在变速箱生产车间,一位工人熟练地把核心零部件放入箱体,才顾上告诉记者,她在这个岗位已经工作了十年以上。

也是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山推这几年连续组织一线员工、管理人员参加沃尔沃、丰田等国外同行业龙头企业现场培训,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在代表世界级技能水平的“全小松奥林匹克焊接技能大赛”上,“徒弟”连续超过了“师傅”,2005年山推选手冯勇获得了世界第二名;2007年山推选手魏立新又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好成绩。让日本制造专家对中国工人刮目相看。

新闻背景:

·工程机械行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题:新闻背景:工程机械行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记者常志鹏

1961年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工程机械专业管理局正式宣告成立,对外简称“五局”,负责发展规划、生产管理全国的工程机械产业。到197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企业由4个发展到14个,归口的行业企业数由40多个发展到380个,大学工程机械专业、研究院所、国家检测试验中心发展到28个,从此形成了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体系。

1978年8月当时的一机部和国家建委下文将行业中的挖掘机械、压路机、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等产品由一机部划归到国家建委归口管理,相应企业60个也划归国家建委管理。

1985年国家计委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意见,一机部更名为机械工业部,组织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林业部、水电部、兵器部、工程兵等共同成立了机械工业10个大行业管理规划办公室,其中包括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大行业规划管理办公室,由机械工业部统一协调规划发展工程机械产业。

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机械工业部改组为国家机械工业局,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管机械工业的行政机构,同时撤销了建设部对建设机械的管理职能,结束了工程机械行业由两个部委分管的状态。

2002年4月,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对建设机械、工程机械两协会合并事宜的批复精神,中国建设机械协会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合并,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题:新闻背景: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记者常志鹏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1961年组建时只有4个中央部直属企业,20个归口企业,职工队伍21772人,工业总产值2.8亿元,主要产品产量为整机4764台,零部件4.73万吨。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包括专用部件在内的行业企业数达380个,企业固定资产35亿元,净值17.5亿元,工业总产值18.8亿元,毛利润4.6亿元,职工队伍18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促进了工程机械行业高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2000多家,其中协会会员企业1498家;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270亿元,是1978年的16倍,产品年销售额达2200多亿元,是1978年的122倍。在全国机械工业行业中,其规模仅次于汽车、电工电器、石化通用三个行业,名列第四位。在国际上,我国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生产大国。2006年进出口贸易由长期逆差变为顺差,2007年出口额达87亿美元,是进口额的1.76倍。与国际工程机械产品范围同口径相比,2007年销售总规模仅次于美国,与日本相当,预计2008年将超过日本。

2007年进入世界工程机械五十强企业中,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占9家。中国企业年销售额过百亿元人民币的3家,过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27家,生产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正不断提高。

近几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国有大型企业基本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有22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在科技创新方面,几年来有12项重大技术创新列入国家“863”计划实施项目并达到预期验收标准;每年有70至80个新产品投放市场,新产品产值平均每年达25%左右;重点骨干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已占到销售额的2%多,少数企业达到5%的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新产品研发体系和现代化研发手段,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到一年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4
缺工艺人员,中国所有制造部不是设计不好,而是做不好,精细化等不成功
第2个回答  2011-11-03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觉得最缺高级制图人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1

中国机械工程师,到底差在那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