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沿革,

如题所述

自己在网上找的,希望能帮到你。
台湾闽南语歌曲源在西岸,流在东岸。当然,厦台闽南语歌曲的交流是双向的。 当厦门的歌仔册流传到台湾时,台北的光明社、周协隆书店、黄涂活版所、礼乐印刷所,新竹的竹林书局、兴新出版社,台中的文林出版社、瑞成书局、秀明堂,嘉义的捷发汉书部、玉珍书局、林子活版所,台南的云龙堂,高雄的三成堂等,均主动与厦门承接,翻印歌仔册,有的还供不应求。

1933年到1937年,是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黄金时代!1933年出现了李临秋作词、邓雨贤作曲的闽南语歌曲经典之作《望春风》,在全球闽南人中广为流传。当时,在台湾被誉为“歌人医生”的林清月医师,“凡歌必记,有闻必录,时时歌唱以自娱”,行医余暇,从厦门引进《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吕蒙正》等歌仔册,翻印销售;他一生创作、整理过上千首闽南语歌曲。后来,索性“弃医从歌”,在诊所门口贴起卖歌集的广告单,并自费出版了《仿词体之流行歌》(1952年)和《歌谣集粹》(1954年)等多本书,为早期在台湾传播闽南语歌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厦门流行的《我爱我的台湾》,原为台湾作曲家许石1945年谱写的《台湾小调》,曾由许丙丁填词为《我爱我的台湾》,再由郑志峰填词为《我爱我的妹妹》。另一首广为传唱的《渔歌》,被误传为闽南民歌,其实是1936年台湾名家陈达儒作词、林礼涵作曲的《送出帆》:
现在许多闽南人,甚至来闽南的外地人也都会唱“天黑黑,要下雨”和“爱拼才会赢”等“土歌”。闽南语歌曲,具有特殊的韵味和魅力。“土歌”给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理想,给两岸人民的人生带来了意志和力量。《爱拼才会赢》歌曲中唱到“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等等。这首歌鼓励了多少人勇敢地继续前行,人们被这种拼搏开拓精神一直鼓舞着。

近年来,闽南语歌曲在两岸十分流行,《车站》、《家后》,《烧肉粽》等经典歌曲或流行歌曲常常萦绕在人们的耳际。但是厦门的有些有心人士却发现,这些流行歌曲,大都是由台湾创作的,从海峡对岸传唱过来的。曾经在闽南语歌曲创作上有过一段辉煌的厦门,近年来似乎没有产生能在海峡两岸流行的歌曲。看来厦门滞后了,要奋起直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4
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叶启田的一曲《爱拼才会赢》跨越了语言和区域的界限传到大陆,《浪子的心情》、《酒干倘卖无》、《叫阮的名》等一批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台湾歌曲也迅速在大陆窜红热唱。人们由此认识了一门新的歌唱艺术品种——闽南语歌曲。

  闽南语歌曲起源于地处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地区用闽南方言传唱的山歌、小调、说唱曲艺以及戏曲等传统音乐。而当代的闽南语歌曲已从传统民歌的原生状态衍变发展成为以流行歌曲为载体、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新民歌”形式。这是闽南语歌曲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流变、扬弃吐纳的发展必然,但其具体成因却与融入台湾本土文化的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历程休戚相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