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的作业,谢谢能帮忙给答一下,万分感谢。 中国传统诗歌的主题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中国传统诗歌的主题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评价审美主义话语在近百年中国的接受和发展。

3.怎样理解艺术创造的超前性?

4.为什么说审美反映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摹写?

5.概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评价。

6.阐述古代大散文概念的回归对于当前的散文创作的重要意义。

7.分析中国建国以来的主流文学作品对女性的角色定位。

8.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在叙事方面具有哪些时代共性?

9.为什么说新诗丢掉了古典诗歌艺术形式听觉艺术的长处?

10.近百年中国文论在西方文论影响下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否可以直接等同于西化的过程?为什么?

二、论述题:

1.文学艺术作为审美乌托邦的意义。

2.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基本面貌的影响。

3.举例说明艺术的假定性对于审美创造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审美反映不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简单摹写吗?

答:因为反映决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事实在思想中的简单摹写。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了审美意识,而文学艺术就是其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的产物。本质而言,文学艺术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是一种审美式的反映。这种审美反映得以完成的关键,就在于审美创造主体——作家审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作家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他必然会在无意识之中依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审视和观照生活,去改造生活,使生活变形和升华,而不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事实在思想中的简单摹写。被动地模仿和抄袭照搬客观现实。在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文学创造主体必须用其整个生命去拥抱生活,对客观现象加以改造和升华,借助审美创造而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由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会带有其独特的主观审美意识形态的痕迹与印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作为人类代表的统一的审美创造主体是不存在的。他只能是作为个体性代表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主体。从这个角度说,作家对生活超越所形成的印记越鲜明越好,其审美意识的高下是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从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其审美意识这个意义而言,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审美创造主体根据特定的审美目的,按照审美创造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审美创造的自我表现形式。借助于文学作品,作家在进行自我表现的同时,也把美展示给读者,把丑揭示给欣赏者。读者通过阅读和欣赏其作品,再现其所观照和创造的社会生活,感受其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以达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之目的。

8.简述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在叙事方面的时代共性。
从叙述基调来看,这些作品大都采用"风烟滚滚唱英雄”的高昂格调,是一种比较浪漫和充满乐观的英雄赞歌。光明与黑暗、邪恶与正义两大对立阵营的厮杀与博斗,正面战场上惊天动地、枪林弹雨的繁复式再现,具有崇高道德品质或者说是理想意义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传奇事迹的编织与描写,凯歌高奏、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荣战争历程,构成了主要和基本的叙述内容。而把文艺作品写成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道德教科书,以教育和鼓舞人民大众,则是其主旨之所在。

10.百年中国文论在西方文论影响下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能否同于西化的过程?为什么?

答:不能。近百年中国的民族主义通常以西化和传统两种不同的方式出现,但是人们"往往难以真正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强国' 而激烈反传统甚至追求'西化'的民族主义心态",因而西化派在意识形态话语上往往居于劣势,而"从历史的光荣中寻找文化认同的基础,是世界民族主义的通例" 因而主张回归中国古典传统的国粹派或者说是民族化倾向在更多的时候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制高点,因为他们更多地喜欢缅怀祖先的光荣传统,在文学研究领域同样如此。中国文学批评具有强调"美刺"、"教化"的古老传统,现代又有"文艺为政治服务"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模式,因而这两种批评模式在政治话语的内在本质上具有某种亲和性。这使我们很容易进入"文艺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后冷战思维模式,这使我国的后殖民批评能够将来自官方的主旋律和来自民间的理论探索找到了共同点,同时它的反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我们使倍感熟悉和亲切总体来说,我国的一些文学研究者沿袭了僵硬的东西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从知识领域的权力关系入手,猛烈抨击西方文化霸权,不加任何具体分析,笼统地斥责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在社会思想领域和文化上进行"西化"渗透,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后面是"传教士们陈旧而又高傲的面孔"进而质疑西方的价值标准和现代化模式,发展到否定近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斥为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表现在作为文学研究核心的理论话语领域,就是力图通过排斥和清除西方话语,从中国固有传统重新建构一套本土话语体系,反抗西方话语霸权,从而实现在中外文学交流中话语权利的争夺。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形成呼应之势,文学研究已经成为民族主义的讲台,并且由于占领了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制高点而大行其道,这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表现得极为充分。

参考资料:古代诗歌作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8
1.中国传统诗歌的主题有哪些基本特点?答:中国传统诗歌主题的特点在于,围绕的轴心不是爱情,而是国计民生,风雅美刺等在我们看来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爱情在我们看来是不重要的,并且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能允许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但是"言志"的说法很笼统。在当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所以诗歌历来强调风雅美刺的传统,要写重大而严肃的题旨,没有个人化的私人情感空间,写"家务事"、"儿女情"是不行的
这是第一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20
4.为什么说审美反映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摹写?
答:不是。因为反映决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事实在思想中的简单摹写。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了审美意识,而文学艺术就是其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的产物。本质而言,文学艺术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是一种审美式的反映。这种审美反映得以完成的关键,就在于审美创造主体——作家审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作家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他必然会在无意识之中依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审视和观照生活,去改造生活,使生活变形和升华,而不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事实在思想中的简单摹写。被动地模仿和抄袭照搬客观现实。在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文学创造主体必须用其整个生命去拥抱生活,对客观现象加以改造和升华,借助审美创造而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由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会带有其独特的主观审美意识形态的痕迹与印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作为人类代表的统一的审美创造主体是不存在的。他只能是作为个体性代表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主体。从这个角度说,作家对生活超越所形成的印记越鲜明越好,其审美意识的高下是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从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其审美意识这个意义而言,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审美创造主体根据特定的审美目的,按照审美创造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审美创造的自我表现形式。借助于文学作品,作家在进行自我表现的同时,也把美展示给读者,把丑揭示给欣赏者。读者通过阅读和欣赏其作品,再现其所观照和创造的社会生活,感受其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以达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之目的。
5.概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评价。
答:对大众文化全盘否定的理论即使在西方也已经显得老化和过时不足以描述大众文化现象的新发展。它对于大众文化的可复制性、商业性、娱乐性和保守性的批判给后人提供了不尽的思想启迪。否定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平庸化和非主体化,认为大众文艺作品苍白、雷同和缺乏深度,起到了塑造单面人(或译单向度的人)的作用。
第3个回答  2011-11-08
文学
第4个回答  2011-11-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