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看待天上的星星

如题所述

现代大部分人对星星真是一无所知,比古人差远了,然而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了解星星已经“没用了”。就好像耕田织衣,今人大多是不接触的,自然一无所知,关键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对象对人的重要性。屠龙之术再迷人,传播范围也有限,日常技能再繁琐,人人也必然学而时习之。

说是“古人”,其实也要区别,我们经常调侃的“夜观星象,明日必有一场血光之灾……”之类的观星术,已经与普通人无涉,而顾炎武所谓“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的时代,才是人类与星星最亲密的时代。那时人们离不开日月星辰,就和现在我们离不开手机一样。
我对星空的认知,是被一本神作改变的,那就是刘宗迪教授的《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里面所讲的上古时代的原始天文学,彻底改变了我的天文观。虽然也曾在书本看过“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话,也知道《史记》有专门的“天官书”,但我从未真切感受过星空和人类的联系,直到刘宗迪的书醍醐灌顶,才明白我们所仰观的日月星辰,曾经渗透了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的核心和源流。就好像不了解《圣经》,就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作品一样,不了解上古天文,也就不能真正了解上古的文化作品。
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耕时代,人类的生死存亡,全系于几种农作物的收成,若是一个不走运或者不小心,发生了干旱、洪涝、虫灾……就会造成大面积的饥荒,于是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一下子变得至关重要。其中一项规律,就是确定时间,一年什么时候重新循环,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成,那是赖以为生的因素。那时候可没有钟表,也还没有日历,一无所有的上古人类就需要找到方法确定时间,太阳东升西落是一天,月亮阴晴圆缺是一月,而几颗星星的位置移动,就确定了一年。不过这样说虽然很简洁清晰,但是并不严谨,通过测定日中时的影子长度,就能确定夏至和冬至,间接确定一周年,星星的位置移动,更重要的是指导农业。“七月流火”为什么是“农夫之辞”,因为“大火星”(心宿二)正是上古人类确定播种的“闹钟”,一旦黄昏时它出现在东方的天空,就到了播种的季节,等到七月的黄昏,它已移到了西方,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所以叫做“流火”,大火星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颗星。杜甫有句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其中的“商”,就是大火星,为何又叫“商”,《左传·襄公九年》有“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殷商祭祀大火星,所以大火星又叫商星。
一个族群隆重地祭祀一颗星星,这种事情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几乎觉察不到一丝痕迹,但却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星星对于我们人类,曾经就是这样真实亲切的存在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