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捕鱼应注意些什么?怎样运输?

如题所述

影响活鱼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1.捕捞时注意事项
捕捞前应提前一天停喂饲料。捕捞前先排放一半的池水,利于拉网捕鱼。捕捞后,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加之拉网时翻动网箱导致水浑浊,耗氧增加,故捕捞后要用新水冲洗鱼体,使鱼有一段顶水的时间,能冲洗掉鱼体上分泌的黏液,特别是鱼鳃上的附着物,有利于鱼类恢复体质,并可增加水中溶氧。
2.运输前的准备
活鱼在运输前要停止投饵。通常在运输前对活鱼进行暂养或先行清肠,使其消化道内食物及粪便排空,以减少运输中对水体的污染,降低活鱼的代谢率。温水性鱼类(如黄花鱼等)在夏天只需1h可完成清肠,冬天一般需要3~5d。运输用水可以选择海水或淡水,但要注意与活鱼原生长环境的水体相一致。另外,运输前装载量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运输的安全系数。如所运输的活鱼体质好、耐缺氧的能力强,运输的距离近、气温低、运输条件较好,装载密度可以适当大些,通常活鱼与水之比为1:(1~3)。
3.运输中的措施
(1)供氧:水中溶解氧有一定的极限,在运输中最大的间题是活鱼缺氧,一般温水性水产动物要求水中溶解氧至少保持在5mg/L。为此,在运输时要设法供给氧气。供氧有如下措施:运输过程中要经常注入新水,新水的温度要适当,不能过高或过低,一般温差要小于5℃。另外,运输途中可携带增氧机或充气机,随时对水体进行增氧。向水中投放释氧药物,如过氧化氢(H2O2)或硫酸铵[(NH42)2SO4],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容器进行适度的上下轻微振荡,通过对容器振荡产生水波,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在水面上放置一羽状锯齿板,通过羽状板在水面的慢速回转增加水的振荡,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2)降低水温:大多数活鱼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其处于冬眠状态,降低新陈代谢率和耗氧量,以提高运输的成活率。一般可以向容器中直接投入冰块、冰袋或蓄冷袋,也可将活鱼直接转移到低温冷库或冷却的水槽中,最好采用机械制冷装置来降低水体温度。降低水温时要防止温度的急剧变化,因为水温突变,水产品不能立即适应而容易发病。一般温水性鱼类运输水温在6~15℃,每次温度降低不超过5℃。
(3)添加盐类:活鱼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撞击,使表皮受损、体表黏液增多,这样活鱼渗透压不平衡,很容易患病。在运输过程中可在水体中加入氯化钠或氯化钙,添加量与水产品的种类和水体温度有关。氯化钠有助于使水产品“变硬”,减少体表黏液的形成。氯化钙可调节渗透压并抑制代谢的失调。
(4)麻醉:采用化学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水产动物进行麻醉。化学方法主要是使用无毒或低毒的镇静药物,对水产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物理方法是采用针灸法,使水产动物处于昏迷状态,减慢新陈代谢率。
(5)水质处理:由于运输环境与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易使水产动物过度紧张,身体的免疫力下降,疲劳过度而死。为改变运输环境可以向水中加入一些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还可添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磷酸盐、沸石粉、活性炭等,以保持良好水质。
4.运输后的处理
运到目的地后,把活鱼从容器中放入池中,是整个运输过程中最为危险的步骤。活鱼经过运输中的应激,体力大量消耗,突然到达一个差异很大的环境,往往导致生理上的不适应而大量的死亡。这时要注意将运输中的旧水同新水相混合,使活鱼逐渐适应新环境。在投放之前,还应注意池内的水质是否受到污染,观察有无不适宜放养的情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08
  装车前准备工作
  1.务必做好三个提前
  ①必须提前半个月了解你的供货方鱼的具体情况。②提前一周告诉对方做好对鱼体的检查工作;查看鱼体是否健康,并做好练网工作。③提前两天做好停食工作,保证鱼群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空腹状况。
  2.装车前应做到“一摸二看三开腹” ①一摸鱼体表是否光滑,黏液太少或无黏液不易运输。②二看鱼体表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光泽,鱼体有无掉鳞、烂鳍、红斑、擦伤、尾鳍边沿是否有镶边,眼睛是否晶莹发亮,有无外凸或内凹;腹部是否膨大等。凡属于以上几点都不宜运输。③三开腹,随意挑选2~3尾打开鱼体腹部,观察肠道有无饲料,内脏是否病变等。
  3.药物预防要做好。 运输应激的刺激会导致养殖鱼类肝脏等组织的损伤,造成机体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从而加速了鱼的死亡,使得养殖鱼类运输困难。健康的体质是提高鱼类耐运输应激能力的根本,这包括肠道调节和肝胆调节。胆汁酸通过保肝护胆的作用,维护了养殖鱼类肝胆健康,从而促进了鱼体的整体健康。
  4.装车时还应注意
  (1)鱼箱加水开氧,运输鱼箱内要求水质无污染,水温不易过高(可用冰块调节,但冰块不要直接放入箱中。可用大规格氧气袋套放,避免直接接触鱼体,使鱼体冻伤。)打开氧气,检查氧气是否正常;装鱼时氧气可比正常稍大,待行车时再调到正常范围。工作就绪即可装鱼。
  (2)带水操作,因草鱼性急善跳。不易离水干称,鱼体会在挣扎跳动过程中造成掉鳞或擦伤,影响卖相。
  (3)进箱秩序,在进箱过程中,不要一次性将鱼同时放一个鱼箱,应分批逐渐增加到合理密度。
  (4)运输密度,按鱼箱体积的60%进箱。例如:鱼箱容积为1米3,可放草鱼600千克。
  (5)规格搭配,不易大小混装。规格相差不易超过1千克/尾,避免大规格鱼搅动使小规格受伤。

  运输过程中应检查
  1.检查氧气是否正常,一般1.5小时查看一次。氧气过大会使鱼体兴奋撞箱,过小会造成缺氧窒息而死。
  2.检查水温是否升高,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添加冰块。
  3.检查水质是否变化,及时换水。
  4.检查是否有死鱼,及时捞出,找出原因,并做好处理措施。

  卸车时还应做到
  1.滞留鱼箱内的水源清澈无污染,水温要低于运输车内水箱水温。
  2.卸鱼时提前20分钟把鱼车上的氧气关了,使箱内的鱼处于缺氧状况。这样在打捞过程中避免鱼体跳动受伤。鱼体移入滞留箱内应及时开足氧气。

  总结分析
  活鱼长途运输虽存在很大风险,但只要注重每个小细节,就一定能成功。提醒大多数活鱼运输员,拉多不如拉少,拉少不如拉好。只有好品质的鱼才是提高运输成活率、才是市场需求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