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区别?

如题所述

“格物致知”是实践出真知。(出自《礼记。大学》篇,是“八目”里的两个过程。)
“知行合一”是理论结合实际。(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
区别在于:“格物致知”是从生活或实物中体验得出自己的正确合理的看法观点(知识),而“知行合一”是用知识去验证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否与“知”相一致或正确客观。但不能简单理解知行合一的过程,在验证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知识和大智慧,而这些知识又指导着实践,它们相辅相成。说通俗点:一个是在地里干活种植农作物,然后把农作物变成了钱,而一个拿着钱去买那些农作物填饱肚子,而用钱所买的东西是否买得贵贱和值不值,得看是否“货真价实”。追问

你的回答真的让我有启发,但是最佳回答给出去了,抱歉o>_<o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1

格物致知:

注解: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 人生百态。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 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 礼记‧ 大学》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 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知行合一:

注解: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7-01
记得这是心学王阳明的两个论点, 知行合一是一个辩证统一哲学关系。没有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没有知行合一的效果,同时知行合一又会进一步的丰富格物致知的内涵,使“知”更加丰富、更加理性,更加逼近事物的本质,提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下一步的“行”更加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从王阳明的光辉事迹中可见一般。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对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的最好的诠释
第3个回答  2016-06-14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给事物分类来了解它们,知行合一是指行为要符合你所学到的道理,前者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后者是人生训条,完全不一样呀追问

格物,致知之间有顺序关系吗?知行合一的知和行顺序又是什么?

追答

格物致知有的

承接

知行合一,要行合知

行为符合智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6-15
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个人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