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怎样?

本人30岁,未婚,目前在保险监管部门工作,二线城市,本科会计专业,英文较好,现在在做法律审批,不知道应该如何发展,是否应该考一个cfa或者acca之类的?

我们该如何进行人生的职业规划
许多人的职业经历告诉我们,要进行精准的职业规划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现实是“变化往往比规划快”。 因为很难进行精准的职业规划,就否认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显然是不对的。而应该思考另一个问题,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愿与读者分享,欢迎交流。
首先我认为,人必须拥有一个终极目标,所谓的终极目标可能是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形象,也可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状态。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只要这个目标不要有违法律、道德、伦理等社会规范,那就应该是一个好目标。比如,“成为一名科学家”或“成为一名作家”就是人生目标的一种。又比如,“一定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终极目标。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后者也许更现实,更能把我们引向美好的未来。对年轻人来说,如果自己不知道到底未来喜欢做什么,建议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也许能够从中悟到一些关于人生目标或价值方面的道理。我在日本留学期间,读了不少名人传记,有政治家,有企业家,也有科学家。在读到一些企业家传记的时候,我经常会无比亢奋,因此发现自己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兴趣依然浓厚,觉得企业家的生活浪漫而充实,并且能够通过知识、智慧、经验或者财富让更多的人甚至社会变得更美好。
其次,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全力以赴,绝不荒废自己有限的时间。即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任务,也应该积极快乐地全力付出。我不太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可是我却为之“认真”付出了十年(注:用60%的时间把“主业、专业”做得比别人好,并用剩下的时间去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花很多时间去和企业家交流)。在我们那个年代,个人基本上没有选择专业的自由,都是国家安排。对自己的“主业,即专业”,我没有因为不喜欢而放弃追求,在大阪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一共在欧美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六篇论文,超额完成了获得博士学位所需三篇论文的最低要求。在理光的时候,经常有员工问我,“不喜欢做什么,而喜欢做什么,能否调动?”,我会诚恳地告诉他,只有你把现在不喜欢的事情做好(得到领导和同事认可),才有资格提喜欢做什么和调动的事。我们都赞同“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因此,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没有做好是因为不喜欢”是说不过去的。
第三,每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要做出现实而正确的选择。这种选择要基于对自身内外部条件的理性判断,而不能人云亦云。有条件的话,可以学习使用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表)对自己进行一次透彻的分析,以便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弱势、风险、未来发展机会以及自己的兴趣等等。在做选择的时候,人们要学会拥有个人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视角。因为人们往往会患得患失,比如考虑专业对口的问题以及难舍其他既得利益(现有的职位和待遇)。即便在现在,有人会问我,你放弃专业是否很可惜,而我却不那么认为,攻读硕士博士的目的主要不是吸取知识,而是学习训练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我的离开理光高管职位自己创业,也有人(包括亲友)表示没有必要。因此,在选择的时候还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冒险的精神以及选择可能失败后的承受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对社会有价值而又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就可以永远享受“激情燃烧的岁月”!
综上所述,我建议的职业规划公式如下:成功的职业人生 = 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x今天的全力以赴x现实正确的选择。

“乞丐变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成功之路

从一文不名到成为美国垄断钢铁市场的大王,卡内基一生努力耕耘,最终成为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钢铁大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卡内基这个只有5.3英尺高、头发淡黄、脾气暴躁、固执己见的平民,通过多年努力登上了财富的神坛。这更多地源于他善于审时度势,一次次抓住抄底的机会,最终成为财富的掌控者。当危机的恐慌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时,大多数商人的反应是恐惧,而像卡内基这样处在食物链底层的人却看到了财富的几何式增长。

  命运的转折只在一瞬间。1853年,17岁的卡内基遇到了他的第一个贵人——汤姆•斯科特。斯科特这个伟大的铁路管理者任命聪明机灵的卡内基为电报话务站的话务员,这为卡内基打开了一扇窗,使得卡内基有机会接触到身价最高的工业——铁路建设,为卡内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卡内基在宾夕法尼亚州铁路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很快被担任铁路副总裁的斯科特提拔为铁路西区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卡内基做出了令同事目瞪口呆的“惊天”之举——烧毁了因出现故障而抛锚的车厢。这就是典型的卡内基式敛财方式:瞄准目标,保持专注,消除任何挡在自己道路上的障碍物或竞争对手,在最短的时间内走最短的路去实现目标。对于卡内基而言,在危机时打出抄底的拳头,恐怕是最省时省力的抄近路了。

 到19世纪60年代初,卡内基通过与投资宾夕法尼亚铁路的投资者合作,逐渐跨入了富人的行列。有了财富的积累,卡内基疯狂地渴望成为金钱的魔法师。

 1865年,他重组了联合铁厂,组建了拱顶石桥梁公司,并尝试贝西默式炼钢法。1867年,卡内基又涉足电报业,并购了太平洋暨大西洋电报公司,随后他又把自己在电报业的股份卖给了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从中赚了一大笔。卡内基最“闻名”的莫过于他的圣路易斯大桥,但由于他的团队要么是出色但善于走极端的业余工程师,要么是与他意见相左的运营伙伴,导致他的浩大工程一拖再拖,以至于连他的合作伙伴摩根都失去了信心,“我们很高兴地听说圣路易斯大桥有希望于年内建成通车……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听到的都是同样的说法。因此,我们无法对我们焦急期待已久的结果抱太大的希望。”而且,由于经济危机,1875年,大桥公司宣告破产,持有债券的人看走了眼……

  从卡内基一系列的大手笔可以看出,卡内基对财富有着急切而执著的追求,他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经济热点,他见缝插针的能力让他的同行都叹为观止。更何况,1873年的经济萧条,使曾经昂贵的资产开始贬值甚至一文不值,卡内基兴奋得两眼放光,他肯定不会错过收割稻子的最好时机。

 1872年,卡内基考察完英国几个大型的贝西默式钢厂之后,预见到规模经济的良好前景。回国后,他筹资成立了钢厂。但到1873年,经济危机袭来,大量的外国资金被抽走,越来越多的银行倒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厄运,连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斯科特也来向卡内基求助,但卡内基却以“家人到钢铁合作伙伴,有很多人都依赖他以寻求金融保护”为由拒绝了。卡内基对于斯科特的袖手旁观让很多人耿耿于怀,认为卡内基背叛了他的朋友,这是对人类道德的亵渎。卡内基对此的解释是,“这比到那时为止我所接受过的所有金融决策都要让我痛苦。”不管他如何痛苦,他还是选择了放弃在危机中递给别人一根救命的稻草。

 卡内基对资本锱铢必较,一方面源于危机时期他的资金链也趋向紧张,另一方面,他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大批的廉价资源被别人抢走。在他看来,“只有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相应便宜。其他钢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西部企业家也已鸣金收兵,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绝不可以失之交臂。”如果不与这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失之交臂,他需要拿出足够的美元才能赢得这场资本大战。在经济危机中,他的初级合伙人柯路曼兄弟以及他弟弟的岳父面临破产,不得不把股份卖给卡内基。到1890年,卡内基兄弟公司吞并了狄克钢铁公司之后,取名为卡内基钢铁公司,一个巨无霸式的钢铁王国诞生了。

 心理学家罗伯特•安东尼这样告诉世人,“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以赞赏的眼光看看它们。经常看,最好背下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优点,你会在心里树立信心:我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做对一件事,就要提醒自己记住这一点,甚至为此酬谢自己。”对于卡内基,最大的优点是善于从乱世中寻找任何可能找到馅饼的机会。一旦有了,他就会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扫除一切障碍,直到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到了晚年,他开始在意美国媒体对他“强盗大亨”的评价方案,于是改走慈善路线。他的名言“那些去世时仍然富裕的人是可耻的”至今仍然流传。然而,除了这句名言,他如同斗牛士般不顾一切抄底的精神,也在人类的史诗中炫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1
去了解哪个行业发展好很重要,去了解哪个行业更符合你的专业和能力条件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你最希望拿到什么?根据你的需求,会有不同的职业选项,进而根据判断标准才好做出决策。这个世界不缺信息,但是大量的信息让我们无法选择,这中间缺的就是这个选择标准。
第2个回答  2011-11-21
楼主。说实话,该结婚了。其他的你应该思考和明白的比任何人都多。
第3个回答  2011-11-21
可以去考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