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相会”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则用柳条堆成。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

扩展资料

敖包,起源于蒙古高原,但并非蒙古高原独有。凡是蒙古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譬如新疆天山、内蒙古草原、青海草原和东北半农半牧区,处处可见敖包的踪迹。作为与内蒙古毗邻的阜新,亦有许多敖包,而且阜新的敖包文化颇有特色。

从四月至八月,记者偕同市教育局原副局长、阜新中小学乡土史地教材作者之一王昆山和民间考古学家罗显明、考古爱好者王振宇等人在阜新广袤的山野行走,分别在阜蒙县佛寺镇、大巴镇、王府镇、七家子乡、太平乡等乡镇发现了十余座敖包。

民间考古学家罗显明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再加上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和走访,对阜新地区曾存在的敖包和现存的敖包已有较为准确和详细的研究。他说,敖包,按结构上区分,可分为单体敖包(即孤敖包)和群落敖包。群落敖包都是以中间为一个大敖包,周围有多个小敖包(即卒从敖包)。大敖包与卒从敖包排列的形式不一。敖包以参加祭祀活动的人群、属地划分,可分为旗敖包、地区敖包、村屯敖包、氏族敖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敖包相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7

敖包相会意思就是: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敖包又叫鄂博,蒙语"堆子"的意思,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标志,后来演变成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和汉族的土地庙大概差不多。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则用柳条堆成。

拓展资料

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而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

据影片编剧之一的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修饰润色,两人几经切磋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看。随后,通福来到了他的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根据海拉尔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创作而成。

1953年,由东北电源制片厂(现长影)拍摄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由王树理、吴秀云首唱的这首《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拼音:áo-bāo-xiāng-huì

敖包相会意思就是: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敖包又叫鄂博,蒙语“堆子”的意思,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标志,后来演变成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和汉族的土地庙大概差不多。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则用柳条堆成。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敖包又叫鄂博,蒙语“堆子”的意思,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标志,后来演变成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和汉族的土地庙大概差不多。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则用柳条堆成。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11-29
“敖包”一词在中华各民族当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可是对蒙古族以外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敖包,仍然是一个模糊或陌生的概念。许多男人在唱着《敖包相会》,把美丽的姑娘等来了,却可能一直没弄清“敖包”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敖包可能指蒙古包;有人说,敖包是寺庙的意思……这,都是对“敖包”一词的误解。其实,“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最热闹的祭祀活动。在祭敖包这一祭祀活动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
一些学者认为,“祭敖包”是萨满教的源头。因为萨满教义有三种信仰内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为目的。因此,祭敖包与敖包文化来自比萨满教更早更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敖包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从初民时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见证。从象征意义上说,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树或树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祇的栖息之地,亦是祖先魂灵要回去的圣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