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有大和号还有武藏号参加的战役 时间、交战双方 、结果

如题所述

1、大和武藏第一次战役:阿号作战(马里亚纳战役)。1944年6月。美国、日本。日本失败!大和武藏一炮未发。

2、捷号作战(莱特湾海战)。1944年10月。日本、美国。日本失败!武藏沉没!

3、天号作战。1945年4月。日本、美国。日本失败!大和沉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大和号参加了1942年的日美中途岛海战,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1944年的日美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1945年参加了对冲绳岛的海空支援,1945年4月7日大和号被美军炸沉。
武藏号1944年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被美军击沉。
武藏号战列舰(日文:むさし,英文:Musashi,中文:武藏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之一。
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被美军飞机击沉于菲律宾锡布延海。
大和号战列舰(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曾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
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特攻作战精神的炮灰。大和号的沉没,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彻底终结。
第2个回答  2015-09-27
武藏号:
1944年6月,大和、武藏所在的第2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
1944年10月,武藏号参加“捷1号”作战计划,由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率领包括武藏在内的第2舰队从婆罗洲北部的斯里巴加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企图攻击位于莱特湾的盟军登陆舰队。
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被美军航母舰载机发现,随后与美军发生交火。
1944年10月24日上午10时许,来自无畏号和卡伯特号航母的24架美机率先出现在栗田舰队上空。10点25分,两架SB2C俯冲轰炸机首先向“武藏”号投弹,一枚在舰艏外侧爆炸,另一枚命中1号炮塔后弹入海中。不过两分钟后,一架TBM攻击机投下的鱼雷准确击中了该舰的右舷,不仅造成部分舱室受损进水,还使舰桥上的主炮射击方位盘因剧烈震动而卡死,巨大的460mm炮塔一时失去了齐射能力。
11点38分前后,第二波45架美机也相继出现。武藏号左舷连续被2枚227公斤炸弹命中,第2机械室因火灾蔓延被迫封闭,只剩3根推进轴运转,航速下降到22节。紧接着,3枚鱼雷在同一侧相继炸响,1号炮塔内的一发三式对空弹竟因此被诱爆,造成大量进水。尽管舰长猪口敏平下令向右舷注水、使舰体勉强恢复了平衡,但前甲板因为进水过多下沉了整整2米。速度放缓、前主炮无法对空射击加上舱面人员死伤惨重,“武藏”号在下午1点半的第三波空袭中再遭荼毒,不仅连中4枚炸弹和1发至近弹,左右两舷还各被2枚、3枚鱼雷击中,进水越发严重。下午3点,猪口向“大和”号发报:“两舷防水区域大部分进水,加之注水过多,航速降至20节。”
21分钟后,由16架F6F战斗机、12架SB2C俯冲轰炸机和23架TBM鱼雷机组成的第五攻击波连续命中“武藏”号10颗炸弹和11枚鱼雷,40米高的舰桥燃起大火、丧失了指挥能力,第二根推进轴也因机舱进水而停转。待美机散去时,武藏号的左倾已经达到10度,舰艏吃水增加到了8米以上。
此时,在北方活动的小泽舰队引起了哈尔西的注意,后者判断栗田舰队已经遭受重创、无力继续西进,遂着手集结航母准备北上攻击小泽。奄奄一息的“武藏”号这才获得了喘息之机,开始组织抢修。栗田无意等待这艘动作迟缓的巨舰,他以灯光信号下令:“如果无法自航或以驱逐舰拖曳的话,可尝试在附近岛屿搁浅。”随后继续东行。
19点15分,最后一根尚在运转的推进轴也因注水而停止,军舰的左倾增加到了12度,猪口命令其他舰员登后甲板、降下军旗弃舰。
19点30分,在晴朗的夜空和闪烁的星光下,驱逐舰“清霜”号突然发现“武藏”号的左倾增加到30度,随后猛地落入水中倾覆了。片刻后,舰内传出两声爆炸,估计是主炮弹药发生了殉爆。呼唤声、怒吼声、惊叫声交相混杂,密集的人群努力爬上露出水面的鲜红色船腹,以争取一丝生机。
1944年10月24日晚7点35分,带着包括舰长在内的1021名官兵的尸体,武藏号消失在了菲律宾锡布延海北纬13度7分、东经122度32分处,沉没前曾被20枚鱼雷、17颗炸弹和18发至近弹命中。

大和号:
1942年6月,大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战列舰舰队和航空母舰舰队分开使用。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南云中将指挥的第1航空舰队,拥有4艘航空母舰),而大和号则在三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6月14日,回到柱岛锚地。
1942年8月5日,编入联合舰队第一战队。
1942年8月17日,从柱岛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在8月28日,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呆在港里很少出战。
1942年12月17日,二代舰长松田千秋大佐(海兵44期)就任。
1943年5月8日,向本土返航离开了特鲁克。
1943年5月13日,抵达柱岛。
1943年5月21日,进入吴工厂船坞进行修理5月30日出坞。
1943年7月12日,进入吴工厂船坞进行整备,加装了25毫米高炮和21号对空警戒雷达
1943年7月17日,出坞。
1943年8月16日,从吴港出发前往特鲁克8月23日到达。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1943年9月7日,三代舰长大野竹二大佐(海兵44期)就任。
1943年12月12日,由特鲁克向本土返航12月17日抵达横须贺。
1943年12月20日,由横须贺出发 25日抵达特鲁克在该岛北部遭到美军潜艇雷击,一枚鱼雷击中右舷轮机舱后方,造成进水人员装备无损失。
1943年12月25日,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由于爆炸的冲击导致船舷支持装甲板的弧形构造则插穿防御弹片的水密舱纵向隔壁,机械室及火药库进水,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
1944年1月16日,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的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域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加装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22号对海警戒雷达和13号对空警戒雷达。
1944年4月10日,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1944年1月10日,由特鲁克向内地返航1月16日抵达吴港。
  1944年1月25日,四代舰长森下信卫大佐(海兵45期)就任。
  1944年2月25日,编入第二舰队第一战队,进入吴工厂船坞修复损伤进行改装。
  1944年3月18日,撤去两舷155毫米副炮加装高射炮,机关炮。
  1944年4月21日,搭载补给物资由吴港出发,4月26日抵达马尼拉。
  1944年5月1日,由马尼拉出发抵达林加锚地,进行训练。
  1944年5月11日,由林加锚地出发5月14日抵达塔威塔威。
  1944年6月11日,由塔威塔威出击,参加马里亚纳海战,6月22日返回中城湾。
  1944年6月23日,由中城湾返航本土24日晚抵达柱岛锚地28日返回吴港进行整备加装15座25毫米机关炮以及22号电探7月8日搭载陆军部队由吴港出发,途经中城湾于7月16日抵达林加锚地,进行训练。
  1944年10月18日,由林加锚地出发10月20日抵达文莱。
1944年9-10月,美国开始实施菲律宾战役,1944年10月22日,大和号作为栗田舰队的核心,包括武藏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由文莱出击,执行捷号作战计划(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队遭到了重创),参加莱特湾海战。
1944年10月23日,在巴拉望水道接替沉没的爱宕,担任第二舰队旗舰。
1944年10月24日,进入莱特岛东北的锡布延海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左舷锚锁库中弹舰体破损,大量进水。
1944年10月25日晨,在萨马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军护航航母编队(第7舰队的护航航空母舰),并展开炮战。中午时分,大和号放弃开始回撤。

1944年10月26日,在返航途中于锡布延海再遭美军空袭中,被两枚航空炸弹命击中,整个战役期间全舰阵亡29人负伤55人。

1944年10月28日,返回文莱进行燃料补给。
  1944年11月15日,第一战队解散,转由第二舰队直辖。
  1944年11月18日,由文莱出发向本土返航24日抵达吴港入坞修理改装。
1944年11月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1944年11月25日,五代舰长有贺幸作大佐(海兵45期)就任。
1945年1月1日,编入第2舰队第1战队。
  1945年2月10日,编入第2舰队第一航空战队。
  1945年3月19日,吴港受到美军舰载机空袭,其间“大和”号没有太大损伤。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出动大量自杀飞机攻击美国舰队同时,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对此联合舰队司令部表示反对,但日海军军令部却以大和等舰的出击事关海军“荣誉”为借口,坚持出动该舰。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
1945年4月5日,受命前往冲绳实施海上特攻,前往德山补给燃料4000吨。
  1945年4月6日,由德山湾出击。
  1945年4月7日凌晨 ,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并在东海洋面遭到美军舰载机攻击,被命中鱼雷10枚,炸弹24枚,于14时23分大幅左倾,前部弹药库殉爆沉没,第2舰队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将,舰长有贺幸作大佐以下2498名阵亡幸存者仅269人。
1945年4月7日,大和舰正式注销船籍。
第3个回答  2011-11-11
  大和号: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级战列舰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 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而“大和”号则在三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8月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整天呆在港里继续无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的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划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时加装了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警戒雷达。1944年4月10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已经变得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联合舰队把拥有“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的第二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1944年6月,“大和”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在这场航空母舰大战中,损失惨重的第1机动舰队撤离战场。“大和”号第一次用主炮向来袭的美国飞机发射3式对空炮弹。 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从婆罗乃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10月24日,栗田舰队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10月25日晨,在萨沃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舰。“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烟幕和雨幕以及美国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干扰了“大和”号的射击。中午时分,栗田放弃了追击美舰的机会,开始回撤。1944年11月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武藏号:1943年2月11日,武藏号曾接替入坞修理的姊妹舰大和号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1943年5月17日,武藏号运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遗体返回日本。 1944年3月29日,武藏号由帕劳出港时遭到美国潜艇的伏击,一枚鱼雷击中水线以下舰艏,造成大量进水(3000吨)。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增强了防空火力。武藏号没有像大和号那样追加安装6座双联装大口径高射炮,仅加装了小口径高射炮。 1944年6月,武藏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
  1944年10月武藏号参加“捷1号”作战计划。按照该计划,日本联合舰队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近30艘组成的第2舰队,在由航空母舰组成的机动舰队引开美军航母特混编队注意力时,于10月24日夜晚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歼灭位于萨马岛东侧的美军水面舰队,然后在25日凌晨杀入莱特湾,消灭湾内的登陆舰船。 日本舰队自进入锡布延海之后,排成了2个相距12海里的轮型防空阵。10月24日早上,美军在民多罗岛以南锡布延海的海面上发现日本舰队第1游击部队,美军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于09:10时起飞了第一波攻击力量。10时过后,日舰雷达发现了美军飞机。10:25时,舰上的了望哨也看见了美军飞机,1分钟后,“大和”号率先开火。美军飞机很快进入攻击航线。背对阳光,展开攻击。由于“大和”号和“武藏”号庞大的舰身,成为美军主要攻击的目标。“大和”号成功躲避了所有攻击。“武藏”号就没这么幸运了。10:29时,一队美军俯冲轰炸机分两组,分别从“武藏”号舰首和舰尾方向同时切入投弹。1号主炮炮塔顶盖被1枚250公斤炸弹命中,由于装甲厚,并未贯穿。舰首和两舷各1枚近矢弹。舰首水线下破损,开始进水。接着,美军3架鱼雷机投弹。有2枚鱼雷定深过深,从舰底穿过,可还有1枚鱼雷直接命中右舷后部130号肋骨处。中雷瞬间右倾5.5度,防御隔壁变形,第7、11号锅炉房进水,速度有所下降。对于满载排水量近7万多吨的“武藏”号而言,挨了1枚鱼雷和1枚炸弹并无大碍,只是鱼雷爆炸引起的震动使主炮方位盘(瞄准装置)完全卡死,无法转动,这样主炮就丧失了齐射能力(其舰长猪口敏平与舰同沉前留下遗书中都不忘要求改进主炮方位盘)。 大约12时,第二波飞机飞临舰队上空。这一批飞机在距离舰队大约1万5千米的时候分成两批,分别攻击“大和”号和“武藏”号。这时,“武藏”号炮术长请求舰长猪口敏平少将允许发射对空射击的3式弹,但是以精通炮术指挥闻名联合舰队的猪口舰长拒绝了他的请求。猪口舰长认为,3式弹对炮膛磨损很大,一旦使用,就很难保证突入莱特湾后的射击精度需要。美军机队借助云层的掩护,达到袭击的突然性,8架俯冲轰炸机和6架鱼雷机围攻“武藏”号,8枚炸弹中有2枚直接命中,另有5枚近矢;而6条鱼雷中有3条命中。这3条鱼雷对“武藏”号造成极大损害,鱼雷命中第80、110、145号肋骨附近,造成“武藏”号左倾5度,第2水压机室进水,舰首下沉2米之多,航速也减缓。2枚命中的炸弹分别击中左舷第15和138号肋骨附近。前者造成舰首甲板破损卷曲,后者贯穿最上层甲板和上层甲板,在中层甲板的10号士兵舱爆炸,大火蔓延到第2机械室和第10、12号锅炉房。第2机械室蒸汽管道被烧坏,蒸汽充满了房间,里面的官兵不得不转移到第1机械室。这导致“武藏”号只剩三轴推进。“武藏”号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炸弹引起的大火使第2机械室失去运转能力,而鱼雷引起的进水是造成倾斜和舰首下沉的原因。“武藏”号报告,自己以三轴推进仅能维持22节航速。 13:19时,美军飞机又一波飞临,分成2个机群,分别攻击两个轮型阵。美机的重点仍然是针对第1轮型阵的“大和”号和“武藏”号。13:40时,一组俯冲轰炸机在“大和”号舰首左前方切入,俯冲投弹。1枚炸弹命中右舷前部。 相对“大和”号而言,“武藏”号就悲惨多了,美机对它发动了两次“重点照顾”。第一次,美军的俯冲轰炸机利用云层的掩护,从舰尾方向进入,造成3枚近矢。2枚落在右舷第180号肋骨附近,1枚落在舰尾。另有2架鱼雷机投放鱼雷,1枚从舰首前方通过,1枚击中右舷60号肋骨附近,测深仪室和测程仪室均遭破坏,前部战时医护室充满了二氧化碳,造成很多人窒息。第二次由3组美机组成。第1组俯冲轰炸机借助背光的阵位,从舰首右前方突入,取得4枚命中弹。第2、3组鱼雷攻击机缓缓下降到攻击高度,分别从右舷和左舷发起攻击,夹击“武藏”号。这下庞大而不灵活的“武藏”号几乎无路可逃——两组鱼雷机投下的8条鱼雷有4条命中。4枚炸弹有3枚命中“武藏”号左舷第45、65、70号肋骨附近,破坏了周围全部舰表建筑,在前方进行抢修的损管人员全部被炸死。另外1枚命中右舷第135号肋骨附近,炸毁了厨师事务室。4条鱼雷中左右舷各2条,其中分别击中左舷第70、110号肋骨右舷第70号肋骨附近的鱼雷,造成防御隔壁破坏,大量进水。造成损伤最大的是击中右舷第138号肋骨附近的鱼雷。由于这枚鱼雷击中的位置相当接近第一波时第130号肋骨的中雷位置,因此造成第3冷却机械室和水压管路通路所有补强材料全部崩落;电线管道隔壁凸出30厘米;第2防御指挥所入口一侧三处进水。 大约14:15时,美军第四波飞机飞临日本舰队上空,机队接近到2万米时分成两队发起进攻。美军这次两队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和“长门”号战列舰。第四轮空袭虽然没有直接进攻“武藏”号,但是该舰已经落后主力很远。14:55时,第五波美军飞机飞临。孤立的“武藏”号成为这次空袭的焦点,先后有11条鱼雷、10枚炸弹直接命中,6枚炸弹近矢。第1枚炸弹命中右舷防空指挥所,整个房间被炸飞,第一舰桥炸裂,作战室损坏。在防空指挥所内指挥作战的猪口舰长右肩重伤,高射长和测的长毙命。第一舰桥上的航海长战死。现在,“武藏”号丧失了对空作战指挥和操舰指挥能力。接下来3枚炸弹几乎同时命中左舷第105、115、120号肋骨附近,上甲板炸裂,机关炮、通信指挥室、第一收报室、电话室均被摧毁,火焰一直烧到第8锅炉房。第5、6枚炸弹先后落在右舷第115号肋骨附近,炸毁了周围的防空机关炮和第7锅炉房入口。第7枚炸弹击中中央高射炮兵休息所,把旗甲板以下前桅后部大部炸毁。第8枚炸弹落到左舷第62号肋骨附近,将上甲板第5乘员舱和中甲板医疗室炸毁。第9枚炸弹击中前部主炮塔,炸出直径10厘米,深20厘米的大洞。第10枚命中右舷第75号肋骨,炸毁了军官室,造成最上层甲板出现纵向大裂纹。鱼雷造成的创伤也很大。有5枚鱼雷分别命中左舷第40、60、70号肋骨和右舷第80、105号肋骨处,造成装甲内凹,大量进水。此外,还有6枚命中左舷。其中1枚击中第125号肋骨附近,第8锅炉房严重进水。1枚击中第145号肋骨处,爆炸将第2次空袭时突出的第4机械室侧壁炸去约10米长的一段,第4机械室被水淹没。同时,爆炸还使得第2机械室供水泵下出现破口,水进入第2机械室,使之停止运转。“武藏”号只剩2轴推进。1枚击中第165号肋骨处,3号炮塔弹药库被贯穿,通风管进水,弹药库内水深及膝。水还漫及第6号高射炮弹药库、后部罗针仪室、左推进机轴室。还有3枚都几乎击中同一位置——第140号肋骨附近。第1枚鱼雷爆炸,将装甲板压凹、破坏;后2枚没有爆炸,而是贯穿进25毫米机关炮弹药库,造成进水扩大。 此时,“武藏”号向左倾斜10度,舰首吃水由4米增大到8米以上,1号炮塔前的左舷最上层甲板已经大部浸没水下。虽然“武藏”号的官兵奋力抢救,通过注排水将左倾减少到6度,但是前倾的状态几乎没有改善。 15:30时后,“武藏”号已经丧失了动力。16:21时,“武藏”号修复了舵机,但是由于可注水区域已经全部注水,因此左倾10度以及艏倾无法改正。第1战队司令宇垣中将发信号:请全力保全“武藏”号。“武藏”号为了纠正倾斜将甲板上的重物都移到右舷,左主锚也被抛弃。1800时,宇垣询问猪口舰长“自航可能吗?”15分钟后得到的回答是“右舷内侧推进轴运转可能,操舵没问题”。然而,这是“武藏”号最后的信号。之后,“武藏”号左倾又恢复到10度,向右舷第3、7、11号锅炉房和第3机械室注水没有任何效果。19:15时,倾斜增大到12度,猪口判断军舰必然沉没,下令弃舰。15分钟后,弃舰正式开始,倾斜增大到30度,并且在加速倾斜。突然间,这个7万吨的庞然大物猛然翻了个身,向左倾覆,同时舰体内还传来爆炸声。最终,沉没在北纬13度7分,东经122度32分的水域,舰上名官兵有1021人丧生。“武藏”号总共被19条鱼雷和17颗航空炸弹直接击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1-11
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2810吨
尺寸:全舰长263米/水线长256米/舰宽38.9米/吃水10.4米。
动力:12座锅炉,主机功率150000马力,航速:27节,续航力:7200海里/16节;
武备:9门三联装460毫米/45倍口径主炮,三联装155毫米口径副炮4座(改装拆除2座),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射炮6座(改装增加6座),三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8座(改装增加132门)。舰载机:6架水上飞机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炮座560毫米,弹药舱顶板270毫米,上层甲板55毫米,主甲板200毫米,指挥塔495毫米。
舰员2500人

大和级战列舰

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现在,让我们看看它的具体情况。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33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2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机关炮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舰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离15米,装在中心线上(以往,战列舰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1945年4月7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洋舰“矢矧”号及8艘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击,中千磅航弹7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