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些关于父母培养青少年独立能力、自立能力的重要性的文章?

总之,要反对父母娇生惯养,鼓励孩子尝试新鲜事物,要经受必要的磨练和洗礼。比如独自出远门旅游等等一类的文章。越详细(内容,事例)越好!

现在的小学生与改革开放前的小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 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据统计,1995年中国有3.2亿个家庭, 20.27%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如今至少有8000万独生子女, 这是人类生命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首先,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孩子基 本上不用为衣食住行发愁,家长用在孩子身上的消费也远远超过 了以前。物质的丰富给儿童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其次,今天的孩子身处信息时代,能够影响他们的信息来源 特别丰富。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等大众传媒进入家庭,从某种 程度上弱化了家长的教育职能,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 响。20世纪90年代初对北京市8个区633所小学的一项调查 表明,小学生经常看电视的占83.70%(每周3天以上),其中天 天看电视的占64.2%。在儿童眼里,家长不再是代表正确观念 和知识的权威。孩子们的口头禅由过去的“我爸爸说、我妈妈 说…...”变成了“电视上这样说的”、“书上这样写的”。家长不再 是真理,孩子经常用从媒介中学来的知识来反驳父母。不少家长 都深有感触:今天的孩子聪明了,也越来越难对付,越来越不听 话了。
大众传媒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现代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过多地依赖电视,会使他们注意力集中的 时间缩短,思考力下降,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产生学习上的自 卑心理,自信不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众传媒中的不良文化对孩子的 影响巨大。无数事实说明,孩子的反社会行为(暴力、强奸、吸毒、 偷盗等)与儿童经常看暴力电视明显相关。今日的儿童已经或正 在成为网络一代。调查表明,截至2000年底,在全国2250万网 络用户中,56.11%的用户是24岁以下的青年人。许多学生正在 通过家庭电脑、学校网络、社会网吧成为网民。他们通过电脑和 网络来认识世界,了解他人,掌握信息,开阔视野。电脑和网络是 他们认识的对象,也是他们学习的手段。然而网络并非一方净 土,其中内容混杂,不良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不少青少年犯罪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有关。
再次,独生子女越来越成为我国儿童的主要构成成分,也带 来了引人注目的独生子女现象。子女越少,父母的期望就相对越 高。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关爱,导致了“小太阳”、“小皇帝”现象的 大量涌现,这些孩子也在父母的溺爱之下出现了许多问题,概括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偏食、挑食现象严重。调查发现,有严重偏食行为的小 学生占81%。由于现代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父母对 孩子“吃”的方面特别关心,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按合理膳食 的科学要求进食,养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严重的甚至因偏 食而营养不良,身体抵抗力差,经常生病,体质下降,正常的发育 受到影响。父母们则常常为孩子的吃饭问题而大伤脑筋。
(2)乱花零用钱,大手大脚。调查发现,平时经常向家长要 钱,大手大脚地乱花零用钱的孩子约占62%,而且,随着年龄增 大,向父母索要的零用钱数额也越来越大。有的小学生每学期花, 在买零食、买玩具、互送礼品、请客开PARTY或玩电子游戏机的 钱数达成百上千元。如果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或 者以种种借口撒谎,或者大吵大闹,或者自己动手拿家里的钱, 有的甚至产生偷盗的不良行为。
(3)讲究名牌,追求享受,爱慕虚荣。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 中有近90%的学生爱挑剔服饰衣着,相互攀比名牌,比阔气,表 现出相当普遍的爱慕虚荣的心理。在家里,一般是要什么就必须 给买什么,旧的不穿,不入时的不要,有的还非品牌不买,稍不如 意就发脾气,耍态度。
(4)任性自私,固执专横,缺乏自信,怕吃苦,容易自我满 足b这种特性并不是所有的独生子女都有,但却在不少的独生子 女身上存在着,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造成独生子女任性、自私 的原因,首先就是父母的溺爱。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 置,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样样满足,对孩子惟命是从。孩子的自我 意识畸形发展,自私自利、任性、固执、脾气倔强,“小皇帝”、“小 太阳?就是这一现象的极端体现。当然,这些孩子由于没有兄弟 姊妹,缺乏相互教育的重要伙伴,也是形成这种不良心理品质的 重要原因。
(5)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过度关 爱、事事包办,使得一些独生子女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 口”的寄生生活。对北京2290多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日 均干家务活的时间为0.2小时。而同龄的小学生,美国为1.2小 时,泰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又根据对天津市1500多 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2%的学生每天由家长代为整理生活 和学习用品,74%的人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生活无法自理。 13%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的家务。久而久之,孩子过惯了自己不 用操心的舒适生活,就不再去自理、自立。由此造成了生活自理 能力缺乏,依赖性强。调查发现,有的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还不 能自己穿衣、洗脸,有些四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自己洗衣、洗澡、 整理房间。
(6)娇气、骄横。独生子女的这种不良心理品质是由家长的 娇生惯养而造成的。许多家长往往过分袒护自己的孩子,对孩子 的不正当的要求和行为过分地迁就、忍让,甚至视而不见。这种 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脆弱、骄横、霸道,适应能力差,在 困难面前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不懂得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尊重 人、有礼貌。
(7)不合群,不善交际,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独生子女 从小生活在没有兄弟姊妹的环境中,现代家庭又往往是独门独 户,家长又往往担心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从而使孩子失去了 许多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结果孩子由于得不到锻炼,变得胆 小,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友爱,不善于合作,缺乏责任感和公德 意识,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 差,以致不少孩子喜欢沉溺于动画片、电子游戏或网络所创设的 虚拟世界中,缺乏对现实的关注,社会责任感淡薄。
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具有连锁性, 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02
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用科学方法教育子女

(参考一) 如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注意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它列入未来发展的规划。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孩子们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改变现状的需要。从总体上看,现在的孩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是奋发图强、力争上游,敢为人先、有出息的一代,他们自尊、自强、自爱、自信,关心他人,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比较旷达超脱、悦纳他人,是青出于蓝而胜出于蓝、大有作为的一代。但是,无须讳言,在部分孩子中确实还存在诸如“为谁读书”认识模糊;惧怕困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情绪低落、厌学;考试焦虑、恐惧、紧张;师生关系不够和谐,有逆反心理;自暴自弃,消费攀比;青春期忧郁、自闭,异性爱慕,早恋等问题,要改变这些消极落后的东西,就必须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二、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子女良好心理素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子女独立生活于社会之前,有大半多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子女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比学校、社会的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父母亲情的付出与对子女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子女日后的人格。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的良好家风,是培养子女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三、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于细微处着手,并贯穿于子女成长的整个过程,尤其是要关注青少年时期。因为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正是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具备了良好心理素质往往是能够持续一生的。

在培养子女具有良好心理素质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严”、“爱”结合,要求统一。“严”不是简单的限制、命令,更不是严厉、专制、打骂、体罚,“严”中包含着说理、引导和启发,“严”应与尊重、信任、关心、热爱孩子相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其次是要让“理”制约“情”,并成长“情”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在亲子感情的伴随下进行品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使子女真正学会做人、做事。护短、溺爱、娇纵,不管、不教,或滥用亲子骨肉之情和家长的权威,要求过高,责之过严,甚至打骂子女,都是违背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每个家长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孩子并不仅仅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代替他(她)的思想。①不要因求好心切而提出不适合孩子的要求;②更不要因怀疑子女的能力而事事代劳;③不能用“金钱”打理一切,再多的金钱也抵不过真情的价值,也买不到日后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更买不到健全的人格。

四、培养子女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几点体会

阅读有关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专家论著,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我深深地感到: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无疑是不可少缺的环节。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班主任”的家长责任重大,应该站在时代的潮头,站在为国家造就有用人才,为孩子争光明前途的高度,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探索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

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真情沟通,善于引导。有一次我爱人给我看一篇孩子写的作文,问是不是我修改过了?我一看随即告诉她,我没有改过一个字。文章写的是孩子在初三考试中取得了第9名以后的思考,言之有理,有情,有志。以前,我也读过孩子的作文,但读了以后的感觉与这次截然不同。过去只是指出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毛病而已,而这一次更多的却是感悟,觉得孩子到了十六岁这个年龄已经长大了,懂事了。有了这次感悟,我们对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加自觉,更加科学了,效果也更加好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除了鼓励他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外,还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真情沟通,引导他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多下功夫。比如学习,孩子以前常向我们“诉苦”,说要学的东西太多,读的东西记不住。我们听了以后,一方面积极鼓励孩子要尽力多学点知识,让他从心底里明白“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另一方面循循诱导孩子,告诉他,读书、读书,读字在先,要做到心到、口到、手到。平时说熟能生巧,“巧”从哪里来?就是从“熟”中来,就要经历记住、忘记,再记住、再忘记,再记住的反复过程。所谓“天才出于勤奋”就是这一道理。只有把应学的知识熟记于心,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稳操胜券。孩子是一个聪慧的人,一点就通。以后“诉苦”的话就基本上听不到了。因此,我觉得这样的沟通和引导,日积月累就能够使孩子形成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

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增强孩子跨越障碍的勇气。在初中的时候孩子曾对考试有焦虑、恐惧的心理。我们发现以后,总是对他说要充满自信,只要咬紧牙关,沉着应对,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考试那一天,孩子出门时,我们都会拍拍他肩膀,对他说“你能行,你是好样的。”考试结果出来以后,考得好,我们就鼓励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考得不好,我们也以平静的心态,主动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这样的经历一多,孩子对考试就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应对了,没有了焦虑,没有了恐惧,有的只是信心和勇气。

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要帮助孩子参加各项有益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自己能力。家长的两只眼睛不能光盯在课堂上、书本上、成绩单上,还应该让孩子走出学校、家庭的小圈子,接触不同阶层的人,提高组织活动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校园生活只占了很少一部分,不管是读硕士、读博士,还是出国深造,最终都要走上社会,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所以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当然,在交际过程中,家长还应该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指导孩子把握交往准则和技巧,正确把握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与交往,交往中的自尊与互尊等。如果家长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就能注意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那么孩子走上社会,就会在最短时间里融入社会,如鱼得水。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反复表明,只要家长敏锐观察、善于诱导,帮助子女及时释惑,预防和避免一切不利情绪和心理的产生,就能使孩子逐步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自信自尊的优良品质,树立高尚的情操和愈挫愈勇、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毛伟芳)

--------------------------------------------------------------------------------

(参考二)做好导航者,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快乐的天使,祖国的未来。如何使孩子纯真快乐健康成长,我认为,作为家长,应关注孩子以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学习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事,又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可能任何时候都跟在孩子的身边,也不可能对孩子所学的一切知识都进行辅导。因此,作为父母应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得主动、积极是很重要的。具体可以这样做:

1、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家长要尽量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响孩子读书的事,如打牌等,让孩子有个固定的良好学习环境,包括单独的房间、固定的写字台等等,让孩子一踏入这个环境,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2、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学习时间规定。

孩子放学以后,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时间规定,一般不得随意更改。孩子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是每个孩子必须,也是第一要紧的事。因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回顾当天一天所学习的内容。但孩子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也应该对自己所学的特长做必要的作业,如我的孩子学习钢琴和书法,每天就得练习弹钢琴、写书法一些时间,而不是等老师要检查了,集中一天再去做作业,这样就没有好的效果了。

3、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作为家长,必须利用一点时间,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定期翻看作业,检查准确率,发现问题与孩子共同商讨及时补救,还嘱咐她做好预复习功课的工作。平时和教师加强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若有不足之处加以引导,也向教师请教解决方法。但检查孩子的作业时,不管孩子做得对与错,你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过分责怪孩子。因为如果孩子做错,你严厉责怪她,就会让孩子丧失信心,让孩子觉得我做与不做一个样,反正还是会遭到你们的责骂,那我就索性不做。当然如果是孩子会做,但如果是粗心做错的话,那你就要说她几句,但不能过分,如果确实不会做,那你就要辅导她,粗心做错,你就跟她说:“你回家作业可以改,考试,你能改吗?”我想孩子也懂得这个道理。

4、给孩子的学习与娱乐有一个合理安排。

孩子每周的学习与娱乐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诸如星期一至星期四绝对禁止看电视或玩耍,把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休息中。星期五、六、日每天可看1—2小时电视,同时星期六、日每天可让孩子做1小时她特别感兴趣的事(我女儿最喜欢玩电脑),以松弛一周的紧张学习所带来压力,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应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正确地走上成长的道路,做孩子的知心父母,理解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

1、教会孩子自信。

一个孩子是否快乐,我认为取决于孩子的自信心,孩子都渴望成功,有自信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而且更快乐。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应该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孩子自信,决不打击、漫骂、侮辱孩子。遇事我常常鼓励女儿说:“女儿你能行”。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你赞美她、鼓励她、相信她,她会比你期望的做的更好。如在女儿四年级开始学习书法,我就经常这样鼓励她:“你写的字越来越好啦!”“你现在写的字可比妈妈写的漂亮啦!”。没想到她特别惊喜地问:“是吗?”那种神情中充满着自信。

2、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

父母可以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说的是什么,都要尽可能立即去倾听她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你,从而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才能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同时在孩子的交谈过程中把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传达给孩子。如上初中后,她经常会谈起同班同学如何抄别人作业,因为初中功课多,作业自然也多了,所以就去抄了,有时抄同学的,有时再到书店去买一本抄答案的等等?我听了后,询问她有没有去抄别人的作业,让她实事求是回答,我不批评,并耐心地帮助她分析抄袭作业的利弊,告诉她以后如完不成,妈妈给老师打一声招呼,有空再补上;如不会,第二天到老师地方去请教;自己的作业不容许给同学抄,自己也不拿同学作业去抄。

3、父母要合理地管教孩子。

管教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必须做的事。平时,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是,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教时,一定要有权威性,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话听不听一个样。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应保持一致的行为标准,如果爸爸妈妈各说各的,会搞得孩子无所适从。即使父母同时管教孩子有分歧,也是最好在孩子不在场时,再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有时还得与老师联系,一起进行教育。

4、给孩子挫折教育。

挫折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认为,挫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效果都要比正面教育来得好。挫折不仅仅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使孩子更真切的体会到错误的可怕,使他们更认真地改正错误。我女儿一向自负,凡事都力求第一,我跟她不知说了几次,她都不知道改正。在五年级的一次越野跑中,她由于怕拿不到第一而赌气不跑了,因为往年的越野跑她都拿第一。这件事我当时很生气,但事后也想了想,这次教训对她来说也许利大于弊。在那次教训中,她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下决心改正。从那之后,我就没见女儿中途放弃过。

5、教育孩子既要有欣赏与激励,也要有批评与惩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多面的立体人,优缺点必然存在。孩子身上任何一点小小的优点、长处,都是值得珍视的。孩子都有成就动机,肯定他的一点成绩,他的心里会产生新的成就动机,小的成绩会变成大的成绩,这就是激励的作用。孩子也需要批评与惩罚。缺点与错误,应该批评,要分析原因,讲清道理,采用孩子易接受的批评方式。用和风细雨、寓贬于褒、充满期待的批评,而不是劈头盖脸、暴风骤雨、随便揭短的批评。适度惩罚对孩子也有教育作用,但要谨慎从事,不可多用,不可滥用,滥施惩罚会使孩子产生反抗、仇视、自弃心理,导致教育失败。

6、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培养健康心理。

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每当看到女儿的进步,我们总是先予以肯定,然后告诉她这是应该的,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一道理。期未时,女儿捧回来的奖状,我们从不以物质或金钱来奖励,而是让她明白这是她一学期来努力的结果。这奖状只表示过去,应把它作为一种动力,一种压力来看待。记得初中三年的期未考试排名中,她有五次得到了年段前几名,获得了一些奖学金。我们用奖学金给她买了学习用品。她高兴地说:“这些学习用品是我自己买的。”作为父母,我想,不应让金钱占据了她幼小的心灵。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要做好这个老师真不容易啊!(陈爱琴)
第2个回答  2007-09-04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参考资料:scfevwf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