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流电

如题所述

交流电   发明最早交流发电机的是法国工程师A.M.皮克西(1832年)   以正弦交流电应用最为广泛,且其他非正弦交流电一般都可以经过数学处理后,化成为正弦交流电的叠加。正弦电流(又称简谐电流),是时间的简谐函数。   当闭合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时,线圈里就产生大小和方向作周期性改变的交流电。   现在使用的交流电,一般频率是50Hz 。   我们常见的电灯、电动机等用的电都是交流电。在实用中,交流电用符号"~"表示。   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由此看出:正弦交流电需用频率、峰值和相位三个物理量来描述。交流电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是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关系以及功率(或能量)的分配问题。由于交流电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区别于直流电路的特性。在交流电路中使用的元件不仅有电阻,而且有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使用的元件多了,现象和规律就复杂了。
编辑本段简谐交流电
  根据傅里叶级数的原理,周期函数都可以展开为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组成的无穷级数,任何非简谐的交流电也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谐正余弦交流电的合成。
频率
  交流电的频率是指它单位时间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与周期成倒数关系。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电的频率一般为50赫兹,而无线电技术中涉及的交流电频率一般较大,达到千赫兹(KHz)甚至兆赫兹(MHz)的度量。
峰值和有效值
  正余弦交流电的峰值与振幅相对应,而有效值大小则由相同时间内产生相当焦耳热的直流电的大小来等效。正余弦交流电峰值与有效值的关系为:
  例如,城市生活用电220伏特表示的是有效值,而其峰值约为311伏特。
编辑本段交流电力传输
  交流电被广泛运用于电力的传输,因为在以往的技术条件下交流输电比直流输电更有效率。传输的电流在导线上的耗散功率可用P = I²R(功率=电流的平方×电阻)求得,显然要降低能量损耗需要降低传输的电流或电线的电阻。由于成本和技术所限,很难降低目前使用的输电线路(如铜线)的电阻,所以降低传输的电流是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根据P=IV(功率=电流×电压,实际上有效功率P = IVcosφ),提高电网的电压即可降低导线中的电流,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而交流电升降压容易的特点正好适合实现高压输电。使用结构简单的升压变压器即可将交流电升至几千至几十万伏特,从而使电线上的电力损失极少。在城市内一般使用降压变压器将电压降至几万至几千伏以保证安全,在进户之前再次降低至市电电压(中国、香港220V)或者适用的电压供用电器使用。 一般使用的交流电为三相交流电,其电缆有三条火线和一条公共地线,三条火线上的正弦波各有120°之相位差。对于一般用户只使用其中的一或两条相线(一条时需要零线)。   近年来直流变压及输电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高压直流输电的浪费会比较小;因此未来有望取代交流电以解决交流电的安全性和交直流转换问题。
编辑本段关于交流电的火线和零线
  零线始终和大地是等电位的,因此交流电的火线的一个完整周期就是,如果在0秒时与零线电位相同,火线上对地电压为0;过0.005秒后,火线上对地电压达到最大(峰值)为高于大地;再过0.005秒,火线上对地电压又降为0;再过0.005秒,火线对地电压降到最低点,零线对火线达到峰值;再过0.005秒,又重新上升到与零线电位相同,火线上对地电压为0。   可以看出,交流电虽然随周期改变电流方向,但零线对地电压始终是相同的,为0。接用电器后零线有电流,电流变化规律与电压相同。
编辑本段频率和周期
  频率是表示交流电随时间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即交流电每秒钟变化的次数叫频率,用符号f表示。它的单位为周/秒,也称赫兹常用“Hz”表示,简称周或赫。例如市电是50周的交流电,其频率即为f=50周/秒。对较高的频率还可用千周(kC)和兆周(MC)作为频率的单位。 交流电正弦波
1千周(kC)=10^3周/秒1兆周(MC)=10^3千周(kC)=10^6周/秒   例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出的讯号频率是20.009兆周,亦即它发出的是每秒钟变化20.009×10^6次的交变讯号。交流电正弦电流的表示式中i=Asin(ωt+φ)中的ω称为角频率,它也是反映交流电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角频率和频率的关系为ω=2πf。   交流电随时间变化的快慢还可以用周期这个物理量来描述。交流电变化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叫周期,用符号T表示。周期的单位是秒。显然,周期和频率互为倒数,即T=1/f   由此可见,交流电随时间变化越快,其频率f越高,周期 T越短;反之,频率f越低,周期T越长。   λ=c/f
编辑本段交流电流的峰值
  简谐函数(又称简谐量)是时间的周期函数。其简谐电流 交流电峰值
i=Asin(ωt+φ)   中的A叫做电流的峰值,i为瞬时值。应该指出,峰值和位相是按上式中A为正值的要求定义的。如对下面形式的函数   i=-5sin(ωt+α)   不应认为峰值为-5.初相为+α,而应把函数先写成   i=5sin(ωt+α+π)   从而看出其峰值为5,初位相为α+π。
编辑本段交流电流的有效值
  在交流电变化的一个周期内,交流电流在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多大数值的直流电流在该电阻上所产 交流电有效值计算公式
生的热量,此直流电流的数值就是该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例如在同一个电阻上,分别通以交流电i(t)和直流电I,通电时间相同,如果它们产生的总热量相等,则说这两个电流是等效的。交流电的有效值通常用U或(I)来表示。U表示等效电压,I表示等效电流。设一电阻R,通以交流电i,在很短的一段时间dt内,流经电阻R的交流电可认为是恒定的,因此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在R上产生的热量   dW=i^2*R*dt   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在电阻上产生的总热量   而直流电I在同一时间T内在该电阻上产生的热量   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有   所以有效值 W=i^2Rt=A^2Rsin^2(ωt+φ)   根据上式,有时也把有效值称为“平均根值”。对正弦交流电,有i=Imsinωt,故   而其中   可见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等于峰值的0.707倍。通常,交流电表都是按有效值来刻度的。一般不作特别说明时,交流电的大小均是指有效值。例如市电220伏特,就是指其有效值为220伏特,
编辑本段平均值
  交流电在半周期内,通过电路中导体横截面的电量Q和其一直流电在同样时间内通过该电路中导体横截面 平均值的转换
的电量相等时,这个直流电的数值就称为该交流电在半周期内的平均值。   对正弦交流电流,即i=Imsinωt,则平均值与峰值的关系为   故,正弦交流电的平均值等于峰值的0.637倍。对正弦交流电来说在上半周期内,一定量的电量以某一方向流经导体的横截面,在下半周期内,同样的电量却以相反的方向流经导体的横截面。因而在一个周期内,流经导体横截面的总电量等于零,所以在一个周期内正弦交流电的电流平均值等于零。如果直接用磁电式电表来测量交流电流,将发现电表指针并不发生偏转。这是因为交流电流一会儿正,一会儿为负,磁电式电表的指针无法适应。   即半波整流后交流电的平均值和最大值的关系为   而交流电的有效值和最大值的关系为   所以   即正弦交流电经半波整流后的平均值只有有效值的0.45倍。相位   在交流电中i=Imsin(ωt+α)中的(ωt+α)叫做相位(位相角)。它表征函数在变化过程中某一时刻达到的状态。例如,在 阶段,当ωt+α=0时达到取零值的阶段,等等。α是t=0时的位相,叫初相。在实际问题中,更重要的是两个交流电之间的相位差。图3-18画出了电压ul和u2的三种不同的相位差。图3-48a中可看到两个电压随时间而变化的步调是一致的,同时到达各自的峰值,又同时下降为零。故称这两个电压为同位相,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相位差为零。3-48b中两个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步调是相反的,u1为正半周时,u2为负半周,u1达到正最大值时,u2达到负的最大值,则这两个电压的位相相反,或者说它们之间的位相差为π。图3-48c中两个电压的变化步调既不一致也不相反,而是有一个先后,它们之间的位相差介于0与π之间。从图3-48c中可以看出u1和u2之间的位相位是π/2。总之,两个交流电压或电流之间的相位差是它们之间变化步调的反映。

参考资料: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2
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 ,简称为AC。发明者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交流电也称“交变电流”,简称“交流”。一般指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压或电流。它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正弦电流。我国交流电供电的标准频率规定为50赫兹,日本等国家为60赫兹。交流电随时间变化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表现形式的交流电其应用范围和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12
我们用的市电就是交流电,频率50一60Hz,相电压为220v(通常说的是火线是相电压)而相与相之间的电压称为线电压,是380v,
第3个回答  2021-02-03

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直流电,这就是交流电和直流电

第4个回答  2021-02-03

我们天天用220v交流电,啥是交流电和直流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