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的春节习俗

如题所述

1、每年正月初二都会开展舞龙舞狮、抬阁、打钱排等民间民俗闹新春活动,旨在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丰富人民群众节日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怀远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2、花鼓灯表演

由涂山大禹文化、淮河文化和楚文化衍生出来的花鼓灯艺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汉民族民间歌舞的代表,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盛誉。

扩展资料:

民俗文化

远古时期,涂山氏国的女娇在涂山南坡,吟唱出的“候人之歌”,为中华民族的“南音”之始,被收入《周南》、《召南》、《吕氏春秋》、《诗经》等典籍,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音导其源,楚辞盛其流,从南音到楚辞,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

道教文化

怀远县是淮河流域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一条涡河,将涡阳的老子、蒙城的庄子与怀远涂山道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涂山禹王庙增建了“老子殿”、“三官殿”、“拜厅”等建筑,初具道教宫观规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怀远镇春节民俗巡游活动为群众送祝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怀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1
怀远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26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他节日来,更为丰富多彩,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在怀远,“过年”是个广义的节日概念。它是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为中心节日,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历经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直至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结束的一系列节日的总称。怀远“过年”的习俗和我国其他汉族地区虽然基本一样,但也有许多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子等等,至今仍广为流传。

  腊 八
  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习,叫做“腊”。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相传,此日系释迦牟尼成道日,过去,寺院在这一天取香谷、果实等造粥供佛,后来,民间相沿成俗至今。在怀远,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食用以米、豆类、花生仁、青菜、细粉、豆腐、面筋、海带等,拌上面粉,煮成稀粥的“腊八粥”,怀远又称“菜稀饭”,据说是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怀远把“腊八”称为小年,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民间在此日后,即操办年货,迎接春节,“过年”实际上从这一天就算开始了。

  祭 灶
  祭灶即“祭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菩萨。相传“灶神”职司人间善恶,他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发生的所有事情,谁对他好,谁就会在来年里平安无事乃至升官发财,谁要是得罪了他,谁就难免会受苦遭诛。因此,人们为了防止“灶神”在玉帝跟前说自家的短处,就用各种方法来讨好他。在这一天,怀远家家扫尘拂舍,人人沐浴更衣,到了晚上,每家都更新灶马子(即灶神像),剪稻草,撒麦麸,为灶神备马料,燃烛焚香,供糖饼、灶糖,拜送灶王爷上天,以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解放后,送灶旧俗已逐渐摒除。现在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俗称“扫年”。

  除 夕
  即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又称“年三十”。除夕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在怀远,除夕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迎新年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在这一天完成,家家户户粘贴春联、年画、窗花,悬灯结彩,摆设供案。外出的人要赶回家中,负债人要还清账目,水缸中装满水。在怀远,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是吃“年夜饭”,怀远人把吃“年夜饭”即称之为“过年”,所谓“年夜饭”,并不固定在年夜吃,有的家庭放在中午,有的家庭从中午一直可以吃到新年的到来,吃“年夜饭”前,家家都要燃放鞭炮,然后全家老少,欢聚一堂,推杯换盏,共叙亲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的家庭已把“年夜饭”放在饭馆酒店里吃。至晚,晚辈向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赏压岁钱。然后举家彻夜不眠,称为“守岁”。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之下守岁之因吧。至午夜零点,家家户户,燃放炮竹烟花,辞旧迎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在千家万户的普及,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

  春 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谓“春节”。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在怀远,年初一至初三,亲友相互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以图吉利。此间,禁忌甚多,三日内,不做新鲜饭菜,不动针线,不拿剪刀,不扫地,不泼水,不得打碎器皿。年初一后,亲友相互邀吃“年酒”,城乡炮竹声声。初一早上,各种民间艺术,纷纷走街串巷,进行表演,称为“踩街”。怀远历来流行狮子、龙灯、旱船、大头娃娃戏柳翠、河蚌、抬阁、高跷、跑驴、小车、豹子会、滚叉、花鼓灯等民间舞蹈。以前,怀远参加踩街的龙灯有青龙、黄龙和白龙,其中以白龙最为著名,可惜后来表演白龙的队伍由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早已解散,舞白龙已绝迹多年。建国后,秧歌、腰鼓、挑花篮子等新型舞蹈传入县境,而抬阁、豹子会、滚叉、大头娃娃戏柳翠等民间艺术逐渐消失。年初一至年初四,所有商家关门歇业,至初五,大开店门营业,因为,传说年初五这一天为“接财神”之日,年初五这天,商界人于凌晨设香案,燃爆竹,接财神。而平常百姓家里,到年初五这天也甚为隆重,称之为“过小年”。俗话说“过了初五是初六,家家都接心头肉”,年初六,各家都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团聚,旧时在怀远,婆家的姑子则把娘家来接嫂子或弟媳称为“过了初五是初六,家家都接坏骨头”。“小孩子盼年”,过去,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好吃的和新衣服穿,过年,也是一年中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在过年已经不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惟一企盼,而春节更象征着团结、兴旺,是人们寄托新的一年的希望。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之为“元宵节”,即“上元节”。元宵节是整个春节中的又一高潮,在怀远亦把元宵节称为“小年”,这一天,家家习食元宵(汤圆)。是日晚,比户结灯,因之,又称“灯节”。怀远的元宵节从十四开始,至十六结束,十四亮灯,十五正灯,十六残灯,连续三日。十五晚,孩子们打着各式灯笼,走街串户。而龙灯等各种民间艺术,也在这天晚上纷纷上街亮相,进行春节的最后一次踩街。在怀远,正月十五前,在娘家的妇女必须回婆家,俗语“闺女不看娘家灯”。正月十六亦为接女儿之日,妇女们都回娘家省亲。

  二月二
  俗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光头”之说。旧时,此日为儿童整容之日。在这一天,家家把春节前蒸做的团圆饼、馒头、苍龙等食品均要吃完,因从此日起天气渐暖,食物不宜久存。在怀远,有烧蝎爪子,吃苍龙的习俗。而这一天,也是怀远人整个“过年”系列的结束,过了二月二,人们便开始春耕劳作,进入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03
怀远县春节习俗过程春节指腊八到正月十五。其间习俗活动丰富,表现如下;腊八:当天把多种谷物混在一起煮成粥,有“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习语。祭灶:腊月二十三当天,做些好吃的东西,祭灶王爷。有的人家做糯米团。在当地,有俗语“祭灶、祭灶,人马都到”的说法。追问

额,我早都看过了,详细点

第4个回答  2012-03-03
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