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

如题所述

  重庆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这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赵敦的潜藩之地,便循例于此置府,号曰“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其地遂以“重庆”为名,于今已有800余年了。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称。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聪慧、热情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伟大的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已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科教实力,在我国中西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重庆市不仅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都为中央政府所重视。1996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9月,重庆市代管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2月20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这一议案,决定提请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作出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这个《决定》,主要内容是:“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消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有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30
关于重庆的历史:摘自http://kimigasiki.bokee.com/5263821.html
重庆历史上曾经3次作过都城, 第一次是公元前11世纪时,巴人在这里定都,史称巴国。 第二次是元朝末年的农民领袖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 第三次是1937年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于当年11月迁徙重庆,后于1940年9月6日明令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陪都。

古城重庆有着四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重庆最早筑城有史可查的却是在公元前316年。 当时巴蜀两国相争,巴国受到蜀国侵扰,求助于秦国。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大军伐蜀援巴,乘机来了巴蜀两国。

张仪率军占领巴国都城后,大兴土木,修筑巴邑江州城。其城区规模也不大,东至小什字一带,西至今天的大梁子、小梁子一带。但是,张仪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修筑重庆城的始作俑者。

据传:秦惠王时张仪修筑成都,“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以成都古时候又名“龟城”。古时候,龙、凤、龟、麟合称四灵,取名“龟城”在当时是丝毫不含不恭之意的,反之却寓意有神灵保估。

春秋末至战国初,巴人进入三峡以西地区后,溯江而上,逐渐征服和融合了长江、乌江、嘉陵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东至奉节、西到宜宾这一大片地区,以今重庆市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史称“巴国”。

关于巴国的都城,《华阳国志》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江州”即今重庆市区,“垫江”今合川,“平都”今丰都,“阆中” 古今皆同。巴人何以不断改变国都的地点呢?这可以用巴人由长江三峡西进,最后退守至阆中而国亡的历史内涵来作解释。就是说,巴人最先从奉节西进,曾一度在今丰都立国,后因楚的势力不断进逼,又才被迫西徙今重庆市区,建都于此。

巴人在今重庆市区建都,除了有文献上的记载以外,地下出土的文物更是一种实证。远的不说,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在渝中区千厮门一带,清理出土了属于战国时代的巴人青铜兵器,有柳叶形剑、弩机、箭镞等。更重要的发现是五十年代初修筑成渝铁路时发现的,当时在今九龙坡区的冬笋坝出土了具有巴文化特点的二十余座船棺墓葬,有用整段木材挖凿成的独木舟形木棺,青铜兵器剑:钺、矛、戈等。现在可以推定,冬笋坝船棺墓葬群,是当年戍守巴都西大门的兵吏们的墓地。

战国中后期,由于楚国势力的不断西进,形成了“江州以东,其人半楚”的局面。巴国君臣不得已把都城向西北迁移,先是驻今合川,后又称都阆中,最后于公元前316年灭秦。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第2个回答  2013-03-07
重庆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这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赵敦的潜藩之地,便循例于此置府,号曰“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其地遂以“重庆”为名,于今已有800余年了。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称。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聪慧、热情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伟大的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已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科教实力,在我国中西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重庆市不仅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都为中央政府所重视。1996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9月,重庆市代管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2月20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这一议案,决定提请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作出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这个《决定》,主要内容是:“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消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有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一、巫山——东方人类的发祥地
重庆市是一座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悠久历史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200多万年的自然环境演化,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疆域的变更,现已成为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第四个直辖市。现将重庆发展历史简述于后。
根据考古发现的古遗址遗物推测,重庆的远古文化可追溯到200多万年前。1986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在重庆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公布在今重庆巫山县大庙龙骨坡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巫山人”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地磁测定,又经过国外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200へ204万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远古时代,今天的长江三峡地区是一片浅丘和谷地,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非常适宜动物生存。巫山县大庙位于巫山县西南、长江南岸,南与湖北建始接壤,西北与奉节相连,全区面积290平方千米,现行政建置为庙宇镇。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在庙宇镇龙坪村的西南坡上,即东经109°4′50″;北纬30°21ˊ25″,海拔高约830米。这里石灰岩溶洞很多,动物的遗骸被水冲进洞中,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变为化石。1985年中国科学考察队开始对巫山县龙骨坡进行正式发掘。10月13日,发现了一根骨刺(原始人的一种工具),属石器文化之前的古老人类文化。1986年,又发现一颗古人类上门齿化石,此外还发掘了大量古人类使用的旧石器。有力地证明了:2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经研究论证,巫山人属于直立人亚种,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过去,国际学术界多数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包括亚洲在内的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来的,“巫山人”的发现,不仅将我国人类起源的时间提早到200万年前,而且为人类起源于亚洲这一学说提供了新的依据,证实了巫山人是东方人类的祖先的发祥地。

二、旧石器时代的代表——铜梁文化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长江沿岸发掘数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早中期的代表是丰都县高家镇遗址、丰都县烟墩堡遗址和桂花村、三合镇井水湾、冉家路口遗址。丰都县高家镇遗址是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罕见的旷野类遗址,发掘出了丰富的石制品,以大中型砍砸器为主,有少量刮削器。以上遗址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地质时代大致在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初。
丰都县三合镇井水湾发掘出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露天遗址,并发现了较罕见的动物化石和最具典型的尖状石器。被专家誉为“中国三峡库区最具科学研究意义的一处旧石器遗址”。
铜梁文化是重庆地区广为分布的一种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铜梁遗址1976年发现,1981年命名。遗址出土了大量动、植物化石和300多件石制品标本。石器类型简单,以刮削器为主,打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C14测定为距今25000年左右,是旧石器文化在四川盆地地层中新的区域性的代表,代表了涪江、沱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铜梁文化”。此外,在重庆九龙坡区的桃花溪、大渡口区的马王场、巴县广阳乡新屋村、合川市铜溪桥村、合川小河乡小河村、江津市城区江巴滩、奉节县鱼腹浦等地也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三、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哨棚嘴文化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进步,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重庆地区、长江、嘉陵江两岸的沿江阶地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均分布在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阶地上。主要有:合川沙梁子、江津王爷庙和燕坝、渝北朝阳河嘴、南岸干溪沟、忠县洽甘井沟、瓦渣地和哨棚嘴、奉节老关庙、巫山大溪、江东嘴等地。这些遗址大致分属两种不同新石器时代文化,瞿塘峡以东,属“大溪文化”。大溪遗址于1958年发现、命名,属大溪文化最晚期遗存,主要遗址有巫山大溪、欧家老屋遗址。巫峡以西到江津王爷庙,向北到合川沙梁子,广泛分布着“哨棚嘴文化”。
“哨棚嘴文化”因哨棚嘴遗址出土的实物最典型而被专家命名。哨棚嘴遗址是忠县 井沟遗址群中的一处,1997年,北大考古队对 井沟口的哨棚嘴、瓦渣地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红褐陶次之,主要的器类有敞口深腹罐、高领罐、折沿盆、高圈足器等。石器以打制和磨制为主,石器种类较多,主要有耜、锄、镰、砍伐器等。经试掘或正式发掘的哨棚嘴文化较为重要的地点还有:巫山魏家梁子遗址、锁龙遗址,奉节老关庙遗址,江津王爷庙遗址和合川沙梁子遗址。哨棚嘴文化是一支有自身源流的考古学文化,基本上可以代表重庆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主体。其时代范围大致在距今4000至5000年之间。
距今三、四千年前,重庆地区的土著居民居住在江河洪水线以上,主要靠渔猎为生,但已有原始的锄耕农业和以制陶业为主的手工业。这些先民已经开始进入氏族社会,过着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村落。正是这些先民的辛勤劳作,创造了原始而有特色的先巴文化。商周时期,巴族开始在先巴文明的基础上,建立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了具有浓厚特色的巴文化。

一、古巴王国
(一)巴国的建立及灭亡
距今约3700年前,在四川东北部和长江、嘉陵江、汉水流域,散居着一个骁勇善战、勤劳朴实、以捕鱼狩猎和耕作为生的古老部族——“巴”。巴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白皋 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认为巴的祖先的是太白皋(伏羲氏),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夏商时代,史籍称巴为“西土之人”,活动在沔水(今汉水)中游。商朝中叶高宗武丁时代,商不断对外用兵,扩大版图,征服四方部族、方国。当武丁其妻妇好率大军进入沔水一带的时候,同巴人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巴最后战败,被迫向商王朝纳贡服役。巴在商王朝凌厉的攻势之下,被迫放弃汉水中游一带,向南迁徙于长江夔、巫一带。其后渡江而南,进入清江流域。后又溯清江而上,进入川东地区,开辟新的疆土。巴入川后,向西、向北发展。商朝末年,巴人因屡遭商的侵袭,参加了以周为首的反商战争。在牧野之战中,巴人为前锋,“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对战胜商王朝,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封宗姬于巴(因周王姓姬,封其姬姓宗族统治巴国),其首领称巴子,以江州(今重庆)为首府。西周初年,巴立国于南土,与楚、邓、濮为邻,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东南部的汉水流域到今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地区。
战国时期,其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今陕西南部),南极黔涪(今彭水、黔江一带至贵州东北和湘西北等地)”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汉水、乌江流域为腹心,包括今重庆、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的广大地区,巴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奴隶制国家。巴王是国内最大的领主,拥有最高军政权力,直接统治其中心地区。巴王任用各级贵族为卿大夫,分封于王国各地,把土地、人民封赐给他们作为采邑,命令他们镇守疆土、按职纳贡和从军出征,成为巴王统治各地的支柱。
春秋时期,楚国在南方兴起,巴楚开始相互攻伐。战国中期始,楚国便向巴国大举进攻。楚国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了今陕南、湘西、川东、黔北的大片领土,长江一线也被迫退守鱼复。楚威王时,很快占领了巴国的军政中心枳(今涪陵)和江州。巴国都城不断迁移于枳、平都(今丰都)、江州、垫江(今合川)之间。最后迁治于阆中,这时,巴国仅剩今川东北一隅之地。
公元前316年,巴蜀间发生矛盾,正在进行兼并天下战争的秦国决定趁隙伐蜀,是年秋天,秦惠文王派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统率大军经古牛道南下伐蜀。灭蜀后,十月,张仪、司马错引军东进,俘巴王,灭巴国。秦灭巴蜀,增强了秦的实力,为统一战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同时也推动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巴人的社会生活
巴族原以善于猎射著称, 以渔猎畜牧业为主。大约在春秋时期, 巴人开始致力于农业生产。 春秋战国之际,农业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在平坝河谷低地一带,他们已开辟水田,

种植稻谷, 巫溪大溪遗址发现了稻梗和谷壳遗留在陶器上。部分丘陵地区种植黍、稷等作物。巴人善酿酒, 在历史上颇负盛名。 “江水经鱼腹左岸, 有巴乡村人,村人善酿酒,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其“巴乡清酒”,是向周王朝纳的贡品之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还盛称巴酒醇厚,赞赏不已。
巴人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冶矿业和手工业。其青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已达中原先进地区的水平。巴人擅长栽桑养蚕,种麻织布,当时荣、隆二昌所产的麻布,又称为“黄润”细布,以麻织成,轻细柔软,被列为“贡品”,后来行销于大夏(今阿富汗和印度北部)。巴县冬笋坝巴人墓葬,曾发现麻布和绢的痕迹。巴人的漆器制造也达一定的水平。在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等地的巴人墓葬中,均出土有漆器,其色多为红黑两色。
巴人还擅长歌舞,战国时代巴人歌曲传自楚国都下郢中,成为最流行的歌曲。“客有歌于郢者,歌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对巴歌有研究的司马相如曾描述巴歌:“千人唱、万人和、山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歌是后来川江号子、民间花灯、秧歌等词曲的先声。巴人还喜舞,周武王伐纣时,“巴师勇锐,歌舞以陵殷人”。在汉代,渝舞一度成为帝王推崇乃至令乐人习学的宫廷舞。

二、秦汉巴郡和重庆建城
(一) 秦汉巴郡
秦国灭巴国后,于公元前314年,秦正式取消了原巴国的最高统治机构,改设巴郡,郡下设县,派官吏为郡县守令,代表国家进行统治。巴郡初期的范围比较小,南不过江州,中心区域在今川东北,治所初期在阆中县,后移治于江州。秦置巴郡后,巴郡的东界日益东扩,先后夺取了枳城、朐忍(今云阳)、鱼复。巴国的故地——巫巴山地,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秦攻占楚郢都后将其分别划归为巴、南、黔中三郡,西面的鱼复县属巴郡,东面的巫县属南郡,南面的清江地区则仍保留在黔中郡内。秦国时期,巴郡共下辖九县,包括今天的阆中、渠县、合江、沪州、涪陵、云阳、奉节等地区。秦始皇26年(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一,郡治江州。
汉承秦制,西汉时期,川东仍置巴郡,含11县,郡治江州。11县城均位于长江、嘉陵江、乌江沿岸,大致与巴国治区一致。汉武帝时期,在全国置13刺史部,巴郡属益州刺史部,郡治江州,置江关都尉驻鱼复县。王莽曾一度改变巴郡所属县的名称,东汉光武帝又恢复西汉旧名。到汉末兴平元年(194年),因巴郡辽阔,管理困难,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建安六年改为巴西郡,治安汉,即今南充,后又治阆中)、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建安六年改为巴郡,治江州)、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建安六年改为巴东郡,治鱼复,即今奉节),始称三巴。
秦汉巴郡时期,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农业方面:新型的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推广,牛耕已较普遍。水稻在平坝地区已广泛种植,所产米质甚佳,江州“县北有稻田,出御米”,所产稻米还列为贡品。巴郡一带盛产柑橘,西汉时在朐忍、鱼复,东汉又在江州设有专门管理柑橘生产、销售的官署。荔枝在巴郡种植较为普遍,江州、枳、垫江(今合川)均产。矿产业得到发展,盐、铁、银、铜矿得到大量开发,川东的宕渠出铁,涪陵出丹,秦时巴寡妇清,是以丹砂致富,并以财产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为她筑“怀清台”。汉代的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西汉时人口达70余万,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人口达187万余人。

(二)重庆建城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秦军统帅张仪开始建筑江州城。当时的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古人以水中居住的地方叫“州”,重庆位于两江汇合处,形如半岛,所以称它为“江州”。张仪所筑江州城,其大致位置位于今嘉陵江北岸江北嘴一带,这便是重庆作为川江封建政治经济中心的开始。此城建成后,为历代治所之地,至清代都很少改变过。自张仪筑城于江州,作为秦王朝统治巴地的军事、政治中心后,重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日显重要。秦汉江州,逐渐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推测,除嘉陵江北岸的江州城外,在今江北区刘家台、相国寺、市中区两江半岛、南岸区涂山脚下一带街市、村庄密布。江州居民较多,人口稠密,城市已有相当规模,水上居民就有500余家,水上运输发达,商业兴盛。到蜀汉时期,江州城得到蜀都护李严的扩建,更城为大城,周围十六里。李严所筑的的大城约在今观音岩至上清寺一带,称为大城,或称为北城。而张仪所筑的城,称为小城,或称为南城。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庆
三国两晋时期,巴郡仍置,但渐渐残破和萧条。据彭伯通《古城重庆•三千年的历史》载述:三国时代,蜀先主刘备,于公元211年(东汉献帝建安16年),应益州牧刘璋之迎,率众溯江而上到达江州,又由巴水北上;公元214年,刘备令张飞攻克江州,获其守将严颜,随即尽据益州,以费观为巴郡太守,领江州都督。后以赵云督守江州,李严筑江州大城。公元263年蜀亡后,魏分益州为益、梁两州,巴郡属梁州管辖。
西晋末年,巴郡战乱,最后为李雄所据,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成。随即派兵东下,攻占巴郡和巴东郡,设立荆州,下辖巴郡、巴东郡和建平郡三个郡,以巴郡江州城为州所。这是历史上重庆由郡升为州的开始。西晋时,因战乱的影响,原来居住在贵州和四川边境高山地区的大量僚人,迁居到巴渝地区。僚人与汉人杂居,为共同开发江州地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公元347年,巴郡归属东晋,东晋取消了荆州建制,改属梁州,仍留巴郡,此时的巴郡,下辖今重庆(江州)、合川(垫江)、涪陵(枳)、忠县(临江)四个县。在南北朝时,巴郡的隶属关系变化较频繁。刘宋时期巴郡改隶益州,合并涪陵郡(今彭水)入枳县(今涪陵)。齐朝时又置巴州,管辖巴郡。梁朝时,武陵王萧纪曾以“江州以东,其人半楚”之理由,置楚州,下辖巴郡、东阳郡(今北碚)、涪陵郡(今涪陵、武隆)、临江郡(今忠县)、东兴郡(今武胜)和东宕渠郡(今合川)。北朝西魏时将楚州又改为巴州。北周时又改巴州为楚州,仍领巴郡。北朝周明帝时期(公元561年),将江州县和垫江县合并,改称巴县,治所在今重庆渝中区下半城,同年,又将涪陵县并入巴县。巴县由此出名,沿用至今。

四、隋唐两宋时期的重庆
(一)“渝州”的由来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实行州、县两级制,废了巴郡、七门郡和涪陵郡。因嘉陵江古时称渝水,重庆又位于嘉陵江、长江交汇处,遂改楚州为渝州,州治为巴县治。渝州所辖范围为巴县(原巴郡)、江阳(今大渡口区冬笋坝)和涪陵三县,地域大大缩小。这是今日仍流行的重庆称谓“渝州”的时期出现。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渝州为巴郡。唐高祖时,复改巴郡为渝州,含巴县、江津、南坪、璧山等县,终唐之世始终未再变渝州之名,只就渝州归属和辖区作了几次局部调整、增改。渝州之称沿用至北宋晚期,时近六百年之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又富地方特色,所以,千百年来人们通常把重庆简称为“渝”或“渝州”。称该地区的文化为“巴渝文化”。
北宋时期,改州、县二级制为路、州、县三级制,今重庆市辖区内设有渝州、合州、昌州和南平军,另有遂州(今遂宁市)、涪州部分地区。渝州先隶属西川路,后隶夔州路。宗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当时渝州籍人,宋国子博士赵谂(shen)在回渝省亲时,被人告发。说他在渝州与同党李造、贾士成等扬言要诛杀皇帝身边的奸臣,其语狂悖,有谋反之意。因赵谂家庭原系渝州南部少数民族,投降宋朝后被赐以国姓,并封为国子博士。当他被告发后,北宋朝庭立即对赵谂进行处罚,并因此而厌渝州的“渝”字,认为“渝”字有改变、违背和谋反之意。为了“恭行天罚”以治之,叫人民永远恭顺,故改渝州为“恭州”。
(二) 重庆得名
南宋第二个皇帝宋孝宗,于公元1189年(宋孝宗淳熙16年)正月,封其第三子惇(dun)于恭州,称为恭王。同年,二月,孝宗禅位于恭王,是为宋光宗。宋光宗即位后,按照宋王朝潜藩升府的惯例,于当年八月升其藩封之地恭州为重庆府,因惇先封于恭州,后即帝位,是为“双重喜庆”,恭州故曰“重庆”。这是重庆得名之始。此后,重庆地区的辖境范围虽有伸缩,然地名再无更易,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南宋建立重庆府后,管辖巴县、江津、璧山三县,同时代管溱州,辖今万盛青羊(荣懿)、綦江(扶欢)二县。
(三) 抗元战争中的重庆城
南宋末年,为了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于1239-1240年,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的彭大雅组织大量人力物力重筑重庆城墙,这是历史上重庆石构城墙的开端。彭大雅筑重庆城,成为挽救四川战局的起点,从此,重庆由普通府城向宋军在四川的政治军事中心转变。后南宋置司重庆,另派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镇守重庆。余玠也是重庆历史上著名英杰之才,他一到重庆就广纳人才,整顿军政、恢复经济,建立以重庆为统帅部,以合州(今合川)钓鱼城为重点的山城防御体系,在后来的抗蒙古军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元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4万入川,连破数城,至钓鱼城受阻。钓鱼城军民在宋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英勇抵抗,使蒙军损兵折将,最后连蒙哥本人也被宋军炮石击中受重伤,后死于温汤峡(今北碚北温泉处),蒙军主力被迫撤退。钓鱼城之战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当时横扫欧亚无敌手的蒙古贵族铁骑的战绩,是战争史上罕见奇迹。因此钓鱼城有“上帝折鞭处”和“东方麦加城”之称。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对四川增兵派将,以精锐部队再攻重庆,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事张珏率部顽强抵抗,后因其部将开门降元,重庆城始破。
(四)隋唐两宋时期的经济、文化
隋唐两宋时期,巴渝地区一直较为稳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深入长江、嘉陵江的内地被大量开垦出来,梯田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得到普遍发展。经济作物中,巴渝的水果和茶叶尤负盛名,麻、桑种植遍及各州。柑桔、荔枝主要产于合州、渝州及今长寿。今潼南西部出产的崇龛梨,传说是宋初著名道教思想家陈抟所种,特别有名。合州的水南茶已成为与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顶齐名的名茶。
手工业在纺织、井盐、瓷器和冶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的渝州、南州、溱州、昌州均产布和贡布,昌州的筒布和各州的斑布已成为著名的纺织物,销往巴蜀以外各地。唐代后期,渝州、昌州、合州已成为井盐产地之一;北宋晚期以后,昌州盐井已发展到130余所,年盐额已达130余万斤。宋代的渝州是瓷器的重要产地,主要生产供民间日用为主的黑釉瓷。
至宋代,巴渝的商品交换兴旺,城镇大量兴起,尤以今天的大足、荣昌、永川、江津、合川、铜梁等县境内居多。当时的渝州地处长江、嘉陵江汇合处,“二江之商贩,舟楫旁午”,已发展成为四川东部的交通要道和商业贸易中心之一。合州居三江汇合之处,已发展成为嘉陵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成为商业性城市。
隋唐两宋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巴渝地区的文化得到繁荣,今日大足县境内规模宏大的摩崖石刻造像群是其真实写照。大足石刻是在我国北方石窟艺术渐趋衰落之时在南方兴起的石窟艺术明珠,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开凿于初唐,完成于南宋,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分布在北山、宝顶、南山、石篆山等地,总计有石刻造像五万余躯,主要精华集中在北山和宝顶两处。其中北山石刻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经五代至南宋绍兴末年,历时250余年,石刻造像近万躯,以佛湾为中心,遍布山之四周;宝顶摩崖造像由南宋高僧赵智凤主建,石刻以大小佛湾为中心,共13处,1万余躯,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
五、元明清时期的重庆
(一)元明清时期的重庆建置和大夏国皇都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实行省、路、府、县四级制,于公元1286年建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重庆为四川省所辖九路之一,后又置重庆路总管府,治巴县,含1司(录事司,相当于今天的市政府);3县(巴县、江津、南川);4州(泸州、忠州、涪州和合州)。同时重庆又作为四川南道宣慰司的驻地,宣慰司管辖重庆路、夔州路(今治奉节)、绍庆府(辖今彭水、黔江等县)和怀德府(辖今酉阳、秀山等地)。鉴于重庆地理位置特殊,将重庆上升为“上路”。元代的重庆已成为四川的重要区域军政中心和第二大城市。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于1362年攻克重庆,1363年在重庆建都称帝,国号大夏。大夏国皇宫旧址在今25中学内。1366年明玉珍卒,其子明升继位。夏国疆域东至湖北宜昌,西至四川成都和乐山,南至贵州遵义和桐梓,北至陕西汉中和甘肃武都,并一度占领云南昆明。1373年,大夏国被明朝灭亡,重庆遂归明朝统治。在历史长河中,明玉珍的大夏国虽然似流星一闪,但却在山城的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大夏政权建立后,废除元代的苛捐和徭役,“除暴救民”、“以安黎庶”、“尚节俭”、“兴文教”,使重庆地区得到安定,对社会生产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明玉珍率数万湖广农民入川,是重庆地区家喻户晓的“湖广填四川”、“插站为业”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四川的人口迁徙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朝时期,在今重庆市辖区内先后置重庆府、夔州府、重庆卫、瞿塘卫,隶属于四川行省(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辖3州、17县,重庆府治巴县。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控制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曾多次在重庆与清军作战。清顺治末年,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康熙二年(1663年),清总督李国英在重庆补筑通远门城墙,加强城防,才巩固了在重庆的统治。清代在今重庆市辖区内先后置重庆府、夔州府、忠州直隶州、黔彭直隶州和石柱直隶厅。重庆府辖 1厅(江北厅)、2 州(合州、涪州)、11县,1670年成为川湖总督的驻地。
(二)元明清时期重庆经济的发展
元朝时期,重庆开始成为四川仅次于成都的重要城市。明清时期,重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朝时期,重庆府的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四川省的1/3左右;随着玉米、红苕等作物的传入,重庆成了四川粮食的最主要的产区,重庆一府即占全省粮额的1/3。
清代重庆的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纺纱织布已成为重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合州一带的丝织业发达,成为以顺庆府(今南充)为中心的嘉陵江流域丝织地带的一部分。陶瓷业因大量技术工匠进入重庆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巴县的磁器口窑成为川东民瓷的重要供应窑场;清初入川的广东杨、朱、蔡三姓在大足县创办陶瓷厂,被称为“三合碗厂”。綦江一带的铁、煤已经大量开采,产品销往附近州县;大足县龙水镇利用附近的煤铁资源,开始发展成为“五金之乡”。
清代的重庆交通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陆路的成渝大道、重庆至绥定府(达县)的川东大道、重庆至贵州的綦桐干道上客商不断。水上运输尤为繁忙,重庆“九门舟集如蚁”,往来于重庆的各类船只不下50种,嘉陵江上北至广元、阆中,东至绥定、巴州,西至三台、遂宁;长江上至泸州、叙府、嘉定以及沱江上的资州、内江、富顺一带,下及沙市、宜昌、夔州、开县以及涪州、武隆、彭水一带的船只均往返于重庆与各地之间,运输、集散着各类物资。
明清时期,重庆已成为四川和邻近省区的商品交换中心,曾为明代全国30个大商业城市之一。雍正年间,重庆城已是“兵民聚处,户口实繁”。乾隆年间,重庆的商业行帮已有25个,广东、福建、浙江、湖广、江西、山西、陕西等省商贾常常云集于重庆。到开埠前,重庆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长期形成的吸引和辐射能力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已逐步形成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集中的物质集散地。正如晚清诗人赵熙在诗中形容的那样:“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东风”。
第4个回答  2007-10-30
重庆简介

重庆市简称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上游。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三地级市区域设中央直辖市重庆,是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8.3万平方千米,人口3002万,有汉、回、苗、土家等民族。长江斜贯本市,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夏季因地形郁闷,气候闷热,成为长江三大“火炉”之一。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
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然而最具特色的,还要数山城的夜色。凭高眺远,万家灯火起伏错落,银霞明灭,与两江粼粼的波光、满天闪烁的星斗交相辉映,其景奇丽醉人。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环抱,山清水秀,风貌独特。重庆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为重庆留下了不少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古老的历史遗迹和雄峻的自然奇观。全市有大的旅游景区20多个,景点达1300多处,已初步开发3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00多个,各种文物点12000多处。
重庆市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三峡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汽车、机械、电力、化工、轻纺等综合性工业基地。

行政区划

19市辖区 17县 4自治县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万盛区 双桥区 渝北区 巴南区
万州区 涪陵区 黔江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县 潼南县 铜梁县 大足县 荣昌县 璧山县 垫江县 武隆县 丰都县
城口县 梁平县 开县 巫溪县 巫山县 奉节县 云阳县 忠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历史沿革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 濮、苴、奴、宾、共、(rang)、(dan)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
相传夏禹王分华夏为九州,梁州所属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郭沫若先生对此有诗赞曰:"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

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连同远古巴国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国建都,重庆在历史上就有三次成为国都。

1949年至1954年重庆设直辖市,1954年划入四川省,后实行计划单列,1983永川地区并入,设较大的市,后设立计划单列市,后设副省级市,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代管万县、涪陵、黔江两市一地,1997年设直辖市。

自然地理

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2004年平均气温18.4°C,年总降雨量1182.1毫米。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重庆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美丽的"山城"、"江城"著称于世。特别是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城区万家灯火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灿若星河,蔚为壮观,堪称奇观。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孕育了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为一体的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观。最负盛名的立体画廊长江三峡奇峰陡立、峭壁对峙,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而驰名,千姿百态,各具魅力,更有流晶滴翠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唐代大诗人李白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放歌三峡,留韵千秋。神奇的自然地理还造就了有天然基因宝库之称的南川金佛山、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最大的原始森林江津四面山等自然资源富集之地,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江河峡谷风光,以及长寿湖、小南海、青龙湖等湖泊风光。

民族人口

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万人,其次苗族约52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全市总人口3144.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6%,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重庆大学 重

交通运输

重庆地处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地区,因此本世纪头20年,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交通发展重点将以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标,建设承东启西、通南达北、为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快速通道,同时结合重庆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需要,建设城乡一体、快速便捷、辐射内外的市域交通网,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国综合运输网规划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适当超前,着力打通出口,加快快速通道建设,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

公路交通方面,2010年基本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实现一二级公路连通各区县,三四级公路连通各乡镇,并通达各行政村,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快速高效、安全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县、乡镇公路站场,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基本实现"6小时重庆"。远期继续加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的网络建设,并逐步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重庆市辖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所在地4小时左右到达重庆市主城区。

水路交通方面,至2020年,建成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主城、万州、涪陵"三枢纽"港区为中心,航道网络畅通,港口布局合理,船舶技术先进,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航运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强长江干线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嘉陵江、乌江、涪江和其它有开发价值支流航道开发,并完善相应的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在继续完善建设枢纽港区、重点港区集装箱、汽车滚装、化危品、大宗散货、旅游客运等专业化运输系统,枢纽港区和重点港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在宏观调控下,适度开发建设一般港区和中小港点。逐步实现船舶标准化。

铁路交通方面,按照"一枢纽十干线一专线七支线"的总体规划,2010年前重点建设铁路通道,完善铁路枢纽,逐步提高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到2010年基本形成"一枢纽八干线"的铁路骨架网络。"一枢纽"为重庆铁路枢纽,"八干线"为成渝线、渝黔线、襄渝线、遂渝线、渝怀线、兰渝线、达万线、万宜线。

航空交通将以建设空港和提高吞吐能力为重点。按照"一大三小"的总体规划,加快完善重庆的机场布局。2010年前重点建成"一大两小"民航机场布局,营造安全、舒适、便捷、高品位的空港环境,确立西南地区中型枢纽机场的战略地位,推动重庆市和大西南的发展,构建沟通重庆与全国和世界的桥梁。2010年后,重点建设江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逐步推进重庆市第二国际机场的选址论证工作,推进金三角旅游支线机场建设。

轨道交通

为了实现江泽民总书记确定的“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需求,根据重庆主城区两江环抱、山高坡陡、道路曲折的特殊地理环境,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特点,重庆市要逐步建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化都市客运交通体系,为2616平方公里主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为城市经济总量增长提供新的空间。

轨道交通发展规划的总目标是——用20年时间,建设3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形成覆盖中心城区衔接主城区各外围组团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好60个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为600万以上城市人口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推动城市化进程。

总体布局为——六线一环。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沿城市发展轴向六方辐射(北部新区、江南经开区、西南工业区、西北科教文化区、东部发展区、渝西经济区)。

结合重庆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兴渝,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三阶段目标,新的轨道交通规划分三步实施:
(1)第一步:2005年,完成骨干线路重大项目前期准备,为构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主骨架打好基础。
2005年,轻轨较新线(18公里)全线通车,新开工轨道交通线路2条。轻轨三号线二塘——龙头寺项目,地铁一号线朝天门——沙坪坝项目。
(2)第二步:2010年,建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线三条,形成经济中心城市大运量轨道交通基本框架。
建成运营一、二、三号线工程,新开工地铁四号线石桥铺——长生项目等。
(3)第三步:2020年前后,六条骨干线全部建成,新开工各延伸线,进一步强化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
远景:2020年前后,轨道交通城际客运线向万州、渝西、涪陵区域延伸发展。
(4)十年发展计划:以上到2010年运营和建设的4条线总长96公里,工程建设总投资403亿元。建成投运后,可形成中心城区大字型轨道交通主骨架,衔接全部对外机场、港口、火车站、东西南北方向长途客车站、市内大型文体设施,日运量可达百万人次以上,市民生活与出行质量以及城市交通环境和城市形象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将带动沿线房地产、建筑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作出新贡献。

重庆特产

重庆山地辽阔,出产许多名贵中药材,如石柱的黄连、天麻,南川的杜仲,巫山的庙参等等。重庆的地质、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水果的生长,江津广柑、苍溪雪梨、长寿沙田柚、城口磨盘柿等皆久负盛名,其大红袍桔曾为朝廷贡品。

重庆还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树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重庆沱茶”、“翠坪银针茶”、“西农毛尖”等,都是茶中上品。跟川菜联姻的风味食品,花样繁多,味道精美,“重庆火锅”、“泉水鸡”、“老四川灯影牛肉”、“金角牌五香牛肉干”、“涪陵榨菜”、“宝顶冬尖”、“江津米花糖”、“合川桃片”等享誉中外。

重庆的民间手工艺品历来名播四方。蜀绣自南宋始即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荣昌折扇于清代就走出国门。此外,各式竹编、土家织锦、龙水小五金、三峡石砚等,都极具地方民族色彩。綦江农民版画、北碚玻璃器具、兆峰陶瓷等,更为重庆增添了灿烂夺目的光辉。

重庆物华天宝,地产丰盈,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水陆空四通八达的物资集散地、商贸中心和最大通讯枢纽。集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立体交通体系,拥有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固定电话本地网,邮电通信畅达世界各地。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力富集,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工业轻重并举,门类齐全,制造业发达,摩托车、汽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等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摩托车出口居全国第一。

重庆山川巍峨,钟灵毓秀,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瞿塘峡、巫峡等壮丽自然风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等古战场堡寨;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八路军办事处和歌乐山烈士陵园。全市有10多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金佛山等四大国家级风景区,有仙女山等五大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小三峡等四个国家四A级旅游区(点)。温泉星罗棋布,峡谷奇险纵横,溶洞千姿百态,瀑布龙飞九天。长江沿岸的白鹤梁、丰都鬼城、石宝寨、张飞庙、白帝城、巫山神女十二峰等著名景点目不暇接。

旅游景点

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重庆, 不仅有多处风景游览区, 还有众多名 胜古迹。两江环抱的重庆,如一艘艨艟巨舰直逼江心;依山而建的街衢, 过峦旋嶂,雄伟壮观。清代著名官吏张之洞咏赞:“名城危踞层岩上, 鹰瞵鹗视雄三巴”, 表达了重庆的磅礴气势。故而重庆素有“山城”之 誉称。 重庆终年和风轻拂,林木葱翠,山水竣秀。市区高阜园林,别具风 格。枇杷山公园耸峙居中,是了望全市,欣赏重庆夜景的最佳处。被誉 为“山城花冠”的南山公园,奇花异草,千姿百态,争芳斗艳,四季飘 香;其中黄山,别墅幢幢, 多是“陪都”遗址。 市郊南温泉公园、北 温泉公园,温汤宜人(38°), 岩壑幽深,景色迷人;四面山自然风景 区,配置成趣,尽人揣猜,移步异景,游人恍若置身于艺术画廊之中。 驱车大足,唐末两宋以来的五万多躯摩岩石刻雕像,足饱眼福。 由重庆乘船顺流东下,可饱览川江的小山城长寿,巴国古都涪陵, 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丰都;登上拔江耸翠的叠楼石宝寨,立祠江边的云阳 张桓侯廊等风物文绩,再经蜀后先主刘备托孤的白帝城,进入夔门,就 可以尽情地欣赏“长江小三峡”和 “长江三峡”的风光了。 重庆的大宁河小三峡、枇杷山公园、白帝城、陪都遗迹、南温泉公园、北温泉公园、望乡台瀑布 四面山森林公园 缙云山 张飞庙 鬼城丰都 黑山、红岩村 缙云山 屈原故里 白鹤梁 四面山 三峡大坝 、周公馆 北温泉 长江三峡 朝天门 芙蓉洞 大足石刻乌江 巫峡 石宝寨 西陵峡 香溪、涪陵周易园 红岩革命纪念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都很有名

朝天门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 ,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1949年“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今天的朝天门客运码头,新建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是俯看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去处。

朝天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1119千米,于此注入长江。每当初夏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

解放碑
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纪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现在“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

有“西部第一街”美誉的解放碑商贸中心区(CBD)有望跻身中国第三大商圈。

渝中区副区长邓开伟介绍,今年前三季度,解放碑CBD销售总额、社零总额分别达到150亿元、75亿元。而第四季度是商贸业传统的旺季,预计到12月中旬,“双百亿”目标即可提前实现。

“销售总额突破200亿,是严格按照现行统计制度统计出来的,是经得起检验的。”邓开伟介绍,解放碑区域内商业网点达4482个,营业面积共121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场有20多家。目前,各商家按月上报销售额,渝中区每季度公布一次。

解放碑商贸中心区是指解放碑CBD的核心部分,承担商务、商贸双重功能,东起小什字,北至沧白路、临江路、民生路,西至金汤街,南至和平路、新华路,占地仅0.92平方公里。邓开伟介绍,在这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解放碑的社零总额,创造了全市总额的1/10,渝中半岛总额的60%。

从全国来看,除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地位暂时无法撼动外,关于中国第三大商业街争论已久,曾推出不同版本:重庆解放碑、南京新街口、武汉江汉路等均有成为中国“老三”的传言,但无一权威部门有权威说法。

但在西部,早在2002年,解放碑销售总额已大大领先成都春熙路,成为中国西部第一街。直到现在,这一地位无人取代。

据悉,1997年,重庆市、渝中区政府投资3000万元,将解放碑大十字(含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共2.24万平方米)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即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此后,渝中区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相继投入1600万元,拓展广场至八一路中段和民族路延伸段,面积也增至3.6万平方米。

新的世纪,重庆面新的发展机遇。重庆正致力于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成为长江上游商贸、金融、交通、通讯、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热情好客的重庆人诚挚地邀请您驻足重庆、感受重庆、融入重庆、建设重庆。

经济建设

2006年经济建设数据:
生产总值3486.2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12437元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1.84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58亿元
进出口总额54.70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6亿美元
海内外游客6847.51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346.18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529.46亿元
一般性财政收入317.72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820.55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587.50亿元

重庆高校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教育学院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警官职业学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光彩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重庆邮电学院移通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重庆电力职工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民生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