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为什么改名叫襄阳?

如题所述

一、原名襄阳,解放后因扩建更名襄樊。
然,世人只知襄阳,而不知襄樊,对经济文化交流带来诸多不便!
经多方努力,于公元2010年12月9日,再次更名为襄阳!
二、襄阳市下有四区六地;
四区: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鱼梁洲经济开发区;
六地:宜枣老保谷南,即宜城市、枣阳市、老河口市、保康县、谷城县、南漳县;
三、襄阳知名景点:
1、古隆中和湖北文理学院,树木葱郁,真乃清幽宁静之地!
门口宽大的石壁刻录着学院宗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仿佛某个伟大思想依然在指引着学生们独立自主的思考:天下趋势,个人梦想。
2、城内一地多景:襄阳古城昭明台(内有襄阳博物馆免费领门票)--襄阳小吃街--襄阳古城楼临汉门(可买票登楼瞭望门外的宽阔的汉江和樊城区建筑群)
3、襄阳护城河沿岸观光带特别是南侧和东侧;春、秋两季节尤为迷人。
4、 城外一地双景:
习家池(免费,森林公园,四季景色变幻美妙,特别是春花秋叶)
唐城影视基地(收费);
5、烈士陵园:爬山,瞻仰烈士丰碑,上山有阶梯,下山有跑道、山外还有山,往来无复路(免费);
6、真武道观:立于悬崖峭壁之上,香火至今绵延不绝,中央碑石中仿佛刻录着时代沧桑; 我非真心求道,日落归家需早(大概收费15元)。
7、米公祠:现代化大建筑群里,偶遇江南庭府之景,小巧玲珑,清幽宁静,我心甚喜,不愧是大书法家米芾故居(大概收费15元)。
8、绿影壁,这里是襄阳城主住的地方,门外有大石屏幕,或是古代张贴重要告示之处,内还有大厅小院小树小亭和晌午疯狂欢叫的小鸟!(大概收费10元)
如果你是有心人:你会发现1-2-3-4-5-6-7-8是一条十字曲线,襄阳市政府完全可以开发一条14(8-22)小时轮转的旅游公交线,路线是: 1-2-3(东侧)-7-3(东侧)-2-8-3(南侧)-4-5-6-1,一线串起八地九景。

想想,在文理学院-古隆中旅店住下(学校旁边吃住可能便宜又方便),早上在文理学院小吃街吃完热乎乎的早餐出发,到了昭明台博物馆免费看看,出来在小吃街买个烧烤或串串走向临汉门,感受大理石路青瓦屋的别致,临汉门上楼看一江春水和对面高大的建筑群, 而后你有三种选择 3、7、4,或者三个都玩一遍,真是爽歪歪。 逛完7返回中午又可以在3吃热闹午饭,下午继续去逛8-3-4-5-6,简直爽爆了!
在缺乏这条公交线路的情况下,牛人只能自己开车或骑自行车才能玩到。
差点忘了:9黄家湾,它与古隆中同路,它是襄阳自助野炊好去处,它是四驱车爬山好去处,是一个收费的公园。
你问理工学院和襄汽学生怎么办?
答:坐车出来学校,完全可以搭乘此旅游公交专线!甚至可以把文理后山和理工学院后山的那条乡间小路加宽加固通公交,实现四校互通的后山捷径。(四校:文理、理工、襄职、襄汽)
四、文化艺术人物: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等。
对就是你的靖哥哥,对也是我心中永远的小龙女!详情我就不多说了,看过的都懂。
五、为何从古至今如此出名?因为地理位置险要!
襄阳在中国地理位置险要,属于南下北上战略要地,中国一旦发生全国性战乱,此处必有一场决定性战役。因为攻下襄阳,意味着武汉失去了大后方,马上就可以攻下武昌,此时依据长江天然屏障形成划江对峙的局面。 对峙一段时间后,如果渡江作战成功,继续拿下湖南、江西等省市基本没有多少悬念,然后一举南下。
南方剩下的天险估计只有:重庆(长江上游天险+多山,后方适合大量军队驻扎的四川盆地)、云贵,然而云贵基本全是深谷和高山,一旦战乱摧毁重要桥梁和险峻山路,交通将非常闭塞,不利于大量部队驻扎,只适合游击作战。
这解释了国共内战 渡江战役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张自忠将军死守襄阳,于公元1940年5月16日阵亡于襄阳宜城。因为这里失守,后面不知道有多少省市的百姓要惨遭日军屠戮。张自忠将军是中国负有历史使命感的民族英雄!
和平时期,这里也南上北下重要枢纽,襄阳是仅次于武汉的人流、物流、经济、文化聚散地。无论什么时代,为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考虑,交通基础设施:铁路、飞机、高速等,一般都有经过它。而且这个地方有长江一大支流汉江、又是一个大平原,有利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它们都需要水和大平原。和平时期,繁荣富强,常出大文学家(米芾、孟浩然、杜甫、宋玉、王逸等等)。战乱年代,常出英雄、智者(或说战略家,例如:诸葛亮、庞统、伍子胥等)。
襄阳有太多的历史,是创造众多英雄、智者的地方,也是众多英雄、智者的埋骨之地,然,它一直常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这里必将出现更多英雄、智者的传奇故事。不知孔明先生,出茅庐之前有没有研究过中国地理和历史,我想他是有所涉及的,不然不会有:隆中对策,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
有空你应该去古隆中看看,至少感受一下古隆中的宁静,用心体会那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然后思考一下:世界大势,个人梦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09
  不能说是改名,

  品牌知名度:“诸葛亮”与“襄阳”旗鼓相当

  襄阳之名自古以来就为人们熟知。如诸葛亮在襄阳城外古隆中寓居10年,“三顾茅庐”、“隆中对”就产生于此,《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阳。

  解放后的襄樊因诸葛亮而更加出名,但襄樊却不需要在“诸葛亮”身上吊死。

  襄阳市(襄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早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阳市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樊城始于西周,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筑城于汉初,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阳市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至今保存完好。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先后演绎过卞和献玉、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等重大历史事件。

  从汉朝开始,襄阳便在中国的历史和文人的辞章里显山露水。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历代文人名士留下诗篇书画,也使襄阳之名闻名遐迩,最为著名的当属杜甫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01年金秋时节,央视主持人周涛在襄樊主持诸葛亮文化节时,频频将“襄樊”说成“襄阳”,足见“襄阳”的影响力之深,由此在《人民日报》上引出一场更名论战。

  城市定位决定了“诸葛亮”不如“襄阳”???

  襄阳市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1952年,取两城“首字”设襄樊市。

  改革开放前,襄樊便被湖北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确定为与“苏锡常”齐名的国内重要工业城市。“苏锡常”即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市。“苏锡常”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也是最快的增长极。苏锡常总面积占全国的0.3%,人口占1.7%,进出口额却占17%,GDP排名全国第4。三个地方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却创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博客

  从襄樊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目标是“活力高效的汽车新城,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安全生态的园林城市,开拓创新的文化名城。”并在网站上赫然打出了“今日襄樊:中国大陆最适宜开工厂的城市”的广告。

  可见,解放后襄樊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改变过“工业城市”的定位,二汽很大一部分车间在襄樊即是明证,襄樊市改名“襄阳市”,依托二汽东风带动汽车产业发展,并可借助襄阳古城、诸葛亮的名气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但如果更名为“诸葛亮市”,就有可能本末倒置,使原本清晰的城市定位与城市名称显得极不吻合。

  GDP更青睐“襄阳”

  城市改名,最大的原动力来自于GDP。

  招商引资,已经成为中国所有二三线城市市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2003年,“古隆中”景区所在的襄樊市泥嘴镇,更名为卧龙镇。当地官员认为,“泥嘴”之名文化品位较低,给人一种贫穷落后、卫生状况差且交通不便的小集镇印象,影响了该镇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

  1986年襄樊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襄阳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个好地名,就是一个绝好的城市品牌,是谋划城市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

  “襄阳”作为城市品牌,比“诸葛亮”作为城市品牌的外延更宽广,更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为“襄阳”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而“诸葛亮”只承载了三国文化。抓“三国文化”而弃“襄阳文史”是此前襄樊在发展旅游产业时的一大问题,在改名襄阳后必须正视这一点,做到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多点开花。

  当然GDP的发展得落在实处,有戏言因改名而衍生出单位印章、牌匾、信笺字头、身份证、房产证等一系列变更而创造出GDP,这个就不是招商引资之列了,顶多是左口袋的钱挪到右口袋。比如借鉴平遥谷城、杭州宋城步行街的成功经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01
  襄阳市原名襄樊市。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更名“襄阳”凸显文化底蕴

  “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对位于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襄樊,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给予了极高评价。

  据悉,对于襄樊更名“襄阳”的讨论,早于数年前就已民间引发热论。据消息称,从2007年开始,襄樊市政府就正式启动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调研论证工作。

  有襄樊市民认为,“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襄樊为“襄阳”,以更开放的胸怀融入当今中国主流经济圈,势在必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冻国栋教授认为,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在历史上,襄阳的地位就高于樊城,此次改名更凸显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尚重生教授认为,襄樊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此次更名实为大打文化牌,文化意图十分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名襄阳市,将会扩大该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旅游业有一个较大的促动。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7
襄樊市不出名,不如叫郭黄市
襄阳城区不出名,不如叫郭靖区,郭靖管政治
樊城区不出名,不如叫黄蓉区,黄蓉管经济
襄阳区不出名,不如叫黄药师区,黄药师管农业

要想出名,要靠真本事,不要靠老祖先,这样别人才会看的起我们襄樊(两城)人民。
武汉(武昌 汉口 汉阳)
襄樊(襄阳城 樊城 襄阳)
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不知道谁的历史更加悠久
大宋(咽喉)的屏障是襄阳城(牙齿),襄阳城(牙齿)的屏障是樊城(嘴唇),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总的来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25
古隆中在邹湾汉襄阳城北50里,与所有史书里关于亮家的方向和距离都不符合,证明古隆中是明清以来襄阳说们造的假“故居”。

考古证实司马懿随曹操接受刘琮投降时进的是邹湾汉襄阳城,此时诸葛亮一年前已离开南阳卧龙岗躬耕地去当刘备军师了。

东汉襄阳并没隆中地名,只有一个阿头山,也与诸葛亮没啥关系。

曹操和司马懿要夺取的是襄阳城,咋能不知襄阳在何处?

邹湾遗址就是汉襄阳城,有司马懿丢印为证,刘琮投降是在邹湾襄阳城,如欺骗曹操到中庐或宜城投降,刘琮还能不被砍头吗?

汉江边上是渡口军营,刘表不可能把襄阳建到自己坟地里。刘琮也不能在自已父亲坟地里投降。

再说襄阳名称也对不上号,应称汉阴才对,充分说明襄阳是三国后移过址仍用旧名。汉江边上的襄阳满城也挖不出唐代以前的文物,刘表墓又埋在城中央,毁祖坟建城少说也得比刘表晚上几代人才能干的事情。说明建城最早也只能是在晋代开始的。汉江边上的襄阳城与诸葛亮扯不上一毛钱的关系!古隆中更是与诸葛亮不沾边!

2013考古成果显

司马懿章被发现

孔明寓居已不见,

襄阳带名把城迁。

现襄阳城是阴宅,

刘表族坟城中埋,

对照错址找孔明,

亮家不在古隆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