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习俗

快快快,马上。

1、传统婚姻

这种婚姻当属父母作主的婚姻。当男女青年长大成人后,男方父母作主给儿子相亲,他们认为与某家女儿联姻恰当,男方家就会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若女方家也认为两家门当户对,便欣然同意。

也有女方家对男方家不甚了解的,往往会作出两种姿态,既不断然拒绝,也不马上同意,而是留一定时间考察。这种情形普遍被认作是有意向了,男方家便会择吉日第二次请媒前去说亲,女方家如若同意,再由双方老人协商,决定嫁娶日期与确认财礼数额等事项。

也有女方家父母认为不合适的,在第二次说亲时,就断然拒绝,这门亲事也就不成了,只得另择亲家。这种婚姻,婚后多数能过得幸福美满,但也有少数并不如意而出现离异。

2、鸡眼婚姻

这是居住在雷山县桥港、掌批、掌雷、桃江等地苗族的婚俗。青年男女长大成人后,虽经媒说定亲,但不算数,还要吃“鸡眼酒”才能最后决定。经择吉日,男方家抬一只公鸡,备一些米酒、糯米饭、肉等礼物,邀叔伯兄弟等到女方家,当晚杀掉送来的公鸡,待煮熟后摆在桌上,由一位长者来看鸡眼。

若这只鸡的双眼都是睁着的被认为是吉利的,此时长者便当即祝福:“鸡眼好两只,富贵在两边,子孙亦发达,福气满两家,祝贺你们两亲家大吉大利”等话语。然后大家举杯共饮相互祝贺,这门亲事便成了。

若鸡眼一只睁、一只闭,或者两只都闭着,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看鸡眼的长者就讲一些圆场的话,劝双方另择佳偶。大家便草草用餐,饭后各散,这门亲事也就不成了。不过,有时双方均属于老亲戚,彼此之间又十分了解,双方的孩子也相配,便经双方父母商定婚事也能成。

3、还娘头婚姻

这是姑表妹嫁给舅表兄即血表兄妹婚姻。姑妈生的姑娘长大成人后,先去问舅父家是否娶姑娘为媳,舅父回话不娶了,姑妈才敢把姑娘向外嫁。

如果舅父决定一定娶姑妈的女儿为儿媳,则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姑妈亦不敢拒绝。血表兄妹婚姻,很少能得到幸福,多数都十分痛苦。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认识有了提高,现在,血表兄妹婚姻已经很少或者没有了。

扩展资料:

苗族的禁忌

(一)饮食禁忌

1、就餐时,鸡头要敬给老年人,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妇女,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鸡腿则要留给小孩。不准小孩吃鸡血,认为如果吃了长大后办事说话、讲理会脸红。

2、忌在屋里煮蛇肉和吃蛇肉。

(二)节日禁忌

1、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2、春节初一,不动刀,不挑水,不扫地,不敲板壁,不赤足须穿鞋,不食粑粑,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里。

3、春节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认为这样做了,当年会打凶雷,刮大风吹房屋。妇女不能在家中拿针线,可在外用。妇女在外用针线即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语音译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有趣的贵州苗族婚俗

参考资料来源:印江县人民政府-苗族的禁忌习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5

生活习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苗族油茶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吊脚楼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婚俗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以自主婚姻为主,通过社交和谈情说爱来确定。社交活动多在节目或赶场天进行,形式是小伙子同姑娘对歌,互相了解情况,沟通感情,若双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也有的地区坐轿或骑马。宣恩一带新娘到夫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伴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川南新娘要从东面进入夫家,说是为了纪念祖先自东方来。黔东南一些地区,夫家要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东、贵州的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结婚后要住夫家。其他地区婚后当天或次日返回娘家,以后逢节日、农忙季节或夭家婚丧娶嫁之时,才接来住一段时间,这样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花带与抄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青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本网综合)

第2个回答  2018-10-05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

    苗族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苗族的风俗

第3个回答  2011-07-02
开仓节

黄平县苗族,有开仓撮谷的习俗。每年除歺夜晚,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粮仓封闭了,到第二年正月第一个土日(象征着粮食多如土,取之不尽),由家庭主妇拿一只撮箕,点上一柱香,焚烧几张钱和两个糍粑在仓前祭供,然后打开仓门,撮半斤左右稻谷,于当天下午喂鸡喂鸭。以示稻谷满仓,六畜兴旺。

姑娘“偷菜”节

每年正月十五日这天,黄平苗乡山寨的姑娘们便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地到菜园里偷菜去了。她们“偷菜”是有规矩的:一是不准偷本家庭的,只能偷异姓的;二是只偷白菜,不能偷其它菜;三是只偷够大家吃一餐。在偷菜时若被菜主人发现,骂了他们,他们反认为是吉利,一个个便只哈哈大笑而离去。 偷得的菜洗好后,集中在一起煮吃,但不许下饭,只能吃菜,互比谁吃多,谓之这一年谁的蚕娘肯吃蚕叶。因此,她们个个都吃得饱饱的。

挑新水

挑新水,是黄平苗族在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年正月初二的清晨,鸡啼头遍、苗乡山寨家家户户的男主人便起了床,拿着香纸,点着火把,担着水桶赶紧早到水井边挑新水。走到井边放下水桶,烧好香纸后,才能舀水。挑新水是有规矩的,只能舀单瓢,不能舀双瓢;只能挑两半桶,太满了到路上怕水浪出去后,认为这一年要失财。

回到家后,男主人放下水桶,走到堂屋放几串鞭炮,一是祝贺自家挑新水归来;二是使邻居知其已挑得新水回来了。邻居的男童听到鸣炮后,就邀约一伙同伴到他家来拜年,唱道:新年新岁喜洋洋,六畜兴旺祝吉祥;风调雨顺年成好,五谷丰登粮满仓。

男主人请他们进屋,把糖果或其他食品散给他们,得到糖果后便依次出门,又到别家拜年。

天亮后,男主人用挑来的新水煮饭给全家老小吃,这项活动就算结束。

黄平苗族挑新水的来由是这样:在很久以前,苗家山寨有个叫包项的人,从小痴呆,不会说话。人人都说他是一个憨包。可是,他后来突然变得说话了,而且做事聪明伶俐,大家觉得奇怪,问其原因,人们才知道一年的正月初一的晚上,包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到了第二凌晨,他便爬起来,拿着扁担,带把柴刀上山砍柴去了,天刚朦朦亮,他已经砍得一大挑柴回寨边的半坡上,放下柴担歇气,并到半坡的水井边找水喝,他到水井后,把头伸进井里,喝了三口水,便觉得顿时云消雾散,晴空万里,感到精神为之一振。并能发出只言片语,变得灵活、聪明起来,当他爹妈见他一改过去憨笨的模样,感到高兴和奇怪,便问他原因。包项就将发生的事从头至尾的说了一遍,他爹妈高兴地将此事告诉了村寨里的人,结果大家都把这事当奇闻传开了。

从此,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儿女变得聪明、勤劳起来,家家户户都到这口井挑水喝,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二这天,鸡叫头遍,村寨的男主人们便起床,去挑新水。这种习俗,一直传至今。
一、苗族酸坛

居住在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一头生猪宰杀后。除少量鲜吃和赠送亲友外,其余拿一部分制作腊肉,大部分腌制成酸肉。

二、苗族的“偷婚”

苗族由于居住分散,多与其它民族杂居,在婚姻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婚姻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种,其中自主婚姻较为普通。在自主婚姻中又有偷婚、抢婚等多种形式。偷婚是青年男女通过采花或其它社交活动相爱后,由于女方家庭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走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对追找者表示歉意,并付给追找姑娘的人适当的费用(即草鞋钱)。

另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小伙子对姑娘也满意,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姑娘就随着小伙子到其家里居住。当女方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后,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逢人便说,自己是来寻找失去的“牛”,男方主人知道后,便彬彬有礼地将其迎进屋内,杀鸡款待。然后再提婚事。

三、苗族的“抢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区的“抢婚”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的权贵者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意婚配而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女方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双方便约定时间、地点,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到规定的地点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根据媒人与女方父母协商的情况,男方应付给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苗族的婚俗

苗族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们认为,同姓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所以禁止同姓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是不与异族通婚的,否则便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旅之间相互交往频繁,传统的通婚禁区被打破。他们不仅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通婚,而且还和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

苗族姑娘出嫁这一天,除亲属陪行外,还有女伴伴送。这时,男方的家门口烧起一堆旺火,表示吉祥兴旺。有时还在新娘进门处放一把篾筛,新娘踏筛而人,客人绕筛而过,以示区别。进房后,不拜天地,只是主人先给陪伴新娘的一位领头女伴敬酒,再盛一碗酒由新郎新娘全饮。后由主婚人讲一些吉样的话,婚仪即告完毕。 夜幕降临,新郎新娘就各自请出自己的歌手闹夜。男方起歌,女方答歌,你唱我和.歌声不绝。歌手们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抒发真情,往往对歌的男女到头来也成眷属。

新娘新郎在新婚之夜是不能人睡的,必须作为听众一直陪到天亮。到半夜时,主人要煮糯米甜酒招待客人,在场者都得一饮而尽。天亮歌罢,客人散去,婚礼即告结束。

五、苗族的分鸡心和“聪明卡”

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或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只要你为首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过节,或是遇到结婚造房,他们就把你请到家里,杀鸡宰鸭,款待一番。吃饭时,由家长成同族中最有威望者用筷子把鸡、鸭心拈给你。但是,你不能马上吃掉,必须按苗家的风俗习惯,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则,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

在苗寨,有时会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聚集在寨子门口、树林溪边或山坳旁,亮开嗓子对歌“盘歌”。于是,不用绊绳,也不要设拦路石,你就会被“卡”在那里,这就是苗家有名的“聪明卡”。

你被“卡”了以后,就得以歌还歌,这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考你的聪慧、反应能力的。

六、苗族葬礼

一般情况下,老人病危将逝时。均有子女和其他亲属守护于身旁。老人一旦断气,便由这些守护者之一吹响牛角。吹牛角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堂屋门坎里、一只脚站在门坎外向前方使劲地连吹三次,使那低沉的声音尽可能传得远些,意在告知村人.本家老人去逝了,请各位乡亲来帮助料理后事。

同时.有人给死者洗澡、穿新衣。新衣可多可少,视死者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必须是穿单不穿双。然后,把一点金器或银器放入死者口中。据说,一为避邪,二为让死者到阴问后好早早“来世脱生”。

村人听到牛角声便相继赶了来,众人相帮着把死者抬到堂屋,平放于一块木板之上。众孝子和亲属们开始商量料理后事的具体内容,诸如派人去赶后家人,请人去采买东西,上山挖坟等等。后事商定下来之后,料理死者后事的序幕便拉开了。

先砍两根两米多长的青竹,用竹片将两根青竹编联成一副单架,在单架上横放一小块木板,用一块很大的黄麻布平铺于竹笆之上,再把死者抬放于单架上,头枕着小木板,身体用麻布裹起来,用一块红布盖在墙壁上。在死者头的两侧,靠墙壁的一侧.放一只被硬憋死的不拔毛的大红公鸡。另一侧放一只葫芦瓢。鸡是后辈对前辈的祭物,葫芦瓢用来接纳亲朋带来的祭物。

把死者悬挂一墙壁之后,由一人在死者断气的地方唱断气调,大意是:谁能起意来抓你,阎王起意。谁能下病魔来害你?阎王下病魔。阎王派金差,左手拿铁链,右手提麻绳,抓走了你的阴魂,你害了这病症,你被抓走了。

唱完,一个人从同一地点吹着芦笙,走到悬挂死者的地方,孝子孝女及其他亲属晚辈紧跟其后,双膝跪地。连连磕头。完毕,再由一人唱指路调,大意为:

你到天槽去,共有3条路:一条是买卖牲畜的路,你不能走;二条是卖布纸的路你不能走;中间一条是找你祖先的路,你走这一条。放牧羊的,是你的公奶。他们同。谁送你来。你说,眼有酒杯大,脚有砧板大的人送我来。这人从石板上走来,从水中回去,你们找不到他的脚印。

唱完,给死者穿上草鞋。如此,把死者悬挂三天后才抬上山土葬。

那边.有人早吹着芦笙回死者的断气处。那八九人早已挂起了一面鼓,把鼓敲起来,芦笙伴着歌声,鼓声低沉而苍凉,芦笙清晰又优扬,制造出一种欢快与悲伤同在.现实与远古共溶的氛围。吹者随着乐曲的激越舒缓且吹且舞,很是欢快。就这样。芦笙鼓声自响起之时至死者抬上山之前,除更换吹打者外。一刻也不能停止。

死者悬挂起来后,需有一死者直系亲属守护于身边。这人苗语称为“自叫郎”,任务是接待前来祭奠的远近亲朋。

祭奠的人来了,“自叫郎”起身磕头,连续三次,然后给每人倒双杯酒,来人报以同样的礼仪,并把从家中带来的祭物献上。祭物一般是香三柱、纸钱三张、鸡蛋炒饭一小包。“自叫郎”接过,打卦。卦为笔杆粗细的竹片破半而成。掷于地下,两半竹片同为二皮朝上或同为二心朝上称为逆卦,反之称为顺势。顺卦表示死者同意接受祭物。这时“自叫郎”可将香钱点燃,将小包鸡蛋炒饭装人死者头旁的葫芦瓢内。逆卦表示死者不愿意接受祭物.还需重打.直至打得顺势为止。

在停放期间,每天早中晚要分别为死者献饭。献饭时要由三人唱早中晚夜饭调。一人吹响牛角,一人背着弓箭,一人挎着箭包,绕房顺跑四圈,逆跑三圈。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战事不绝。士兵们饥饿疲劳之极到处乱抢饭吃。为了防止祭饭被抢食,故吹响进功的号角,带上待发的弓箭,以打退前来抢食的兵马。

第三天东方破晓,人们杀猪宰羊,以祭奠死者、款待众人,这天,前来帮忙吹芒笙敲鼓的人们要穿上花衣(花农具有苗族独特的风格,是妻子婚前一针一线绣织出来的,它表示着妻子对丈夫真挚的爱情)。中午时分,死者亲属给这些人敬酒磕头说:“我们家里无人手,这么大的事全靠你们各位帮忙了。”这些人喝了酒便各吹一把芦笙,从屋内至屋外且吹且舞。目的在于制造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为老人的去逝增添光彩。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仪式,即为第二天杀牛唱一支杀牛调,大意是:

鸟在世上,怕老鹰鹞子啄,人在世上怕症魔。××,你死了,留下儿女在世。人家砍的树粗大,盖的房屋明亮宽大,你留下的儿,砍的木料细小,建的房屋窄小。人家盖得起四方瓦屋,有酒有肉吃。你的儿女盖不起四方瓦屋没有酒肉来招待亲戚朋友,请娘亲母舅心再心宽,明天杀牛招待亲戚朋友。送你上山。

第四天吃过早饭,一阵激烈的锣鼓声敲过之后,便送死者上路了。锣鼓敲起来.芦笙吹响着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的是抬死者的人,再后面是送葬的众人。他们离开村寨,来到一块宽阔的平地。在平地上顺绕四圈逆绕三圈后将死者放在中间.折来棕叶遮盖在死者的上方以挡阳光。在死者的近旁栽一根木桩,把锣鼓挂在上面敲,吹芦笙者依然吹又舞。

这时,有人牵来黄牛一头,拴在广场一角,用一根长长麻绳,一头穿在牛鼻孔里,一头握在死者的手上。意思是,要死者把牛带到阴问去。有了牛,才不被别人欺负,才可犁田耙地,才有粮食吃。

人们开始给死者敬酒七次,均举过头顶泼于地上。烧香三次,烧纸钱不计其数。后打卦,若出现顺卦,说明死者愿牵着牛走。“自叫郎”打来一瓢清水洒在地上.高声大喊道“杀牛”。

于是,从人群中走出二人,一人提一柄大斧,向牛头猛击数下,使牛倒地身亡。

这时,二人又一次背起弓箭,吹响牛角绕死者顺跑四圈逆跑三圈,以示打退阴问前来抢牛的鬼魂,让死者牵着牛顺利去阴间。

那边开始剥牛皮,就地架起一只大铁锅煮牛肉。吃中午饭时唱一首中午饭调,大意是:

太阳要过山了,你的孝子端给你中午饭,左手端着七碗肉,右手端着七碗酒。中午饭吃完,左手牵牛绳,右手拿着赶牛棍,赶起牛来要起身,你上阎王殿,你转回身来看看,你的儿女眼泪掉下来了。

唱完后吃饭。饭毕,送葬的人们则抬着死者几乎是跑步向山中奔去,以便在太阳落让山前将死者葬下。

孝子是必去的。下葬时,他必须把死者亲自放人棺中说:“你安心去吧,若别的死鬼来抢你的东西,你就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烂的。”说完,孝子亲自盖棺板,挖几锄土盖棺,随后才由众人将土垒起,砌成坟堆。在下葬前,还得由一个人背一点坟地上的土回家,放在死者曾睡过的床脚。

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带上三只竹筒,一只装水,水中放一切燃着的火炭,一只装饭.再一只装菜,来到坟前祭奠死者。祭奠完,在坟的近旁折一根棍子,对棍子说:-我来带你回家了。”带出约二分之一的路程,将棍子插在地上,又说:“你在这儿等着,明天我来接你。”第二天便又来接,以同样的方式走全程的三分之一路程,第三天便回到家中。进家门时,对棍子一说:“我接你进家了!”然后就可把棍子扔了。

自此.每天吃饭时,都在家堂上祭一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表示请逝者同吃,这一礼俗直至对死者进行超度之后,才可解除。

在苗族的整个葬俗中,每一个礼俗的进行,都必须有酒相伴,酒伴着苗族葬俗的全过程。另外,办丧事这几天,无论农活阔忙,整个寨子的人都去帮助办丧事而不出工,直到丧事结束为止。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流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节前,家家准备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节日期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饱,装饰好,牵到斗牛场。各村寨都有传统的斗牛场,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台。斗牛时,满怀兴趣观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斗牛结束后,把事先各家凑集的好酒抬到场地中央,人们一面喝酒,一面合着芦笙的节拍跳舞,老年人往往在山坡上边吃酒边淡天。

  青年人喜欢参加“游方”活动。男青年到村寨里唱游方歌,女青年闻声,互相邀约,出来歌唱周旋。一般是本寨的姑娘和外寨的小伙子对唱,通过歌声互相询问,表达爱情。分别时互赠礼物,有的从此结为终身伴侣。

  苗族妇女节日的盛装,除了银锍子、银包、插头针、插头花、银项圈、耳环、手镯之外,还特别注重绣有彩色图案的新衣服。有的姑娘穿上六七件新衣,以夸耀自己的能干和织绣技巧。

  湘西苗族过年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湘西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过苗年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神话是生活折射。原始荒蛮的阳光穿越历史的云层,照射当今。“百狮会”的其实是苗族远古的大迁徒。《迁徒谣》唱道:“我们的祖先在东海,翻过九十九道溪,浩浩荡荡走过……”那些妖魔鬼怪指的是一路遇的自然灾害。

  百狮会举办的时间多在春节正月初三后,百狮狂舞,挨家挨户给苗家拜年。

  狮子进屋,聪明的主人家依照风俗:在门口搁上一张小方桌,摆洗脸盆一个、白毛巾一条,既迎狮,又考狮,看它是否聪明、灵活。狮子当然明悟主人家的贤惠,新年大节,先洗去一路风尘再拜年。抛绣球的笑眯罗汉主动拿起白毛巾替狮子“洗脸”。主人家乐了,这才撤走方桌、脸盘,任狮子腾跃进屋。有的苗家板眼更足;堂屋前的三扇门同时敞开,堂屋正画一只大乌龟,家先牌位下的八仙桌上,喝下中间的一碗酒,剩下的两碗,一碗敬天,一碗奠地。一口气利索的做完这些套路,狮子方可倚桌而立,纵身跃起咬下悬在天花板的“红封儿”,摇头摆尾给主人家作揖拜年。然后退出大门,另觅别家。 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

  “盘狮”的苗味儿更浓。主人家中门洞开,蜡光摇是,堂前悬红绸,搁“封儿”。男主人腰缠丝帕,打绑腿,拦门而立。当昂头摆尾的狮子蹦跳入时,他狂吼一声,揪住狮子的胡须,提起狮子头高声盘问:“狮子你从哪里来”?“狮子”当然灵活,迅速答道:“狮子我从东方来!”主人还不罢休,继续盘考:“东方来,走的是水路,还是陆路?”这难不倒狮子,它头一甩,从主人家里挣脱吼道:“狮子我腾云驾雾来”!主人见难不倒狮子,急了又问:“狮子你带什么来“?狮子笑答:“我带大吉在利来!”主人脸呈喜色接着问:“狮子你到哪里去”?“狮子”自然回答:“我往西方去”。主人追问“狮子你带什么去”?“狮子”回答得很干脆:“我带灾难瘟疫去”!吉祥的祝福喜得主人眉飞色舞,闪连呼:“玛汝!玛汝!”(苗语是好!)狮子此时趁机跃入堂屋,取下红绸封儿,给主人柏拜年,敏捷离去。在苗乡,舞狮子的若无超凡的武功,不仅拿不到封赏,还会倍受奚落,因为狮子拜年要跳火圈,跃桌子,腾空而立,缺乏过硬的本事是绝对拿不到封赏的。

  和狮子凳高比起来,跃桌取封赏可算小巫见大巫了。旷坪上重叠起三十六张八仙桌,恰似一座陡峭的小山。最顶上的一张小方桌四脚朝天,倒扣的小方桌照例是少不了的。喧天的锣鼓声中,扣人心弦的舞狮开始了,腾跃的雄狮尾随耍宝的拳手敏捷地穿桌孔,跃桌子。狮子爬到“桌塔”的最高层时,拳师吹响了牛角号。“雄狮”抖擞精神踩小方桌倒立的四脚,悬空转圈表演惊险的绝技,先是狮子头舞东西南北四方,拜天拜地。接着,跃上立起的木杠巅“雄鹰展翅”;或舞狮人用头顶住钢刃口倒立“熬鱼撑天”。最精彩的一招叫“鲤鱼标滩”。狮子大吼数声,从“桌塔尖”腾跃而下,稳稳落在土坪上,不是武功精湛的舞狮者是不敢轻易尝试这一招的。

  三、接龙

  苗家接龙可分为大型的村寨接龙和家庭接龙。两种活动仅是规模大小有别,其过程基本相同。 “接龙”多在黎明时分进行,仪典隆重而热闹,新居的堂屋燃满灯烛,一铺开大竹簟,摆好红、黄、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纸,闪亮的

  四、吃排家饭

  过苗年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

  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由于这

  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

  五、苗家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习,每当赶年场或重大民俗节日,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杆,杆上凿开三十六把钢刀,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零点五至一厘米,刀刃锋利,刀口向上,装成刀梯,加闩固紧。一尺一梯为三十六刀梯。桩杆四周拉线固定,刀梯上端系多种彩布小旗,象征希望和胜利。上刀梯者,必有胆识、技巧和武功。从第一级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锋利,爬至梯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者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古树盘根等节目,旋展全身本领。上刀梯是惊心动的表演,是英雄所为,是苗族人民过去生活的显现,有血有汗,有甜有美。观者无不惊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