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英雄资料(少一些)

如题所述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廊坊市 崔占元

参考资料:燕赵都市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30
救死扶伤

——怎样做一个优秀的“白衣天使”班队活动资料

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

在伦敦街头树立着一座女士的铜像,在 10英镑纸币的背面印有这位女士的半身像,她就是近代护理学的奠基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英国人把她看作是英国的骄傲,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还特地写诗赞颂她的功绩,赞美她的高贵精神,称她为女界的英雄。

唯一志愿:做一个好护士 南丁格尔生于意大利中部历史名城佛罗伦萨的一个富有移民家庭,后来随家迁居英国。幼小时就勤奋好学,遍览各种经典名著,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曾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精通英、法、意、德诸国语言。她的父母希望她在文学、音乐方面发展才能,跻身名流社会,而她对此兴致淡薄。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摆在我面前的道路有三条:一是成为文学家;二是结婚当主妇;三是当护士。她鄙视贵妇人无所事事的寄生生活,抨击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妇女参加劳动。她不顾父母的反对而毅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南丁格尔女士幼年时就怀有一颗慈祥仁爱的心灵。她爱护生命,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受伤了,她细心给它包扎,南丁格尔怀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的唯一宿愿。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尔觉得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她完成一个使命。当时的英国医院肮脏混乱,护理工作多由妇女担任,其社会地位同于仆役。她们工作艰苦、时间长,同时因缺乏护理常识,病人得不到适当照顾,死亡率高。南丁格尔意识到护理病人不只是妇女的天赋,还需知识。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韦特接受护理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1854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法国陆军医院就有护士护理伤病员。而英国的战地医院管理不善,救护条件很差,又没有护士护理伤病员,士兵死亡率高达50%多。南丁格尔主动提出申请志愿前往战地担任护理工作。在英国政府的邀请下,她率领38名护士亲赴前线,在4所战地医院服务。 当时前线用品匮乏,水源不足,医疗卫生极差。但她毫不气馁,以满腔的热情救护伤病员,竭力排除种种困难。她重组医院,改善伤员的营养和卫生条件,整顿卫生间,化验室和厨房以及敷料器具和药物的供应,加强伤口护理。她对伤员充满同情心和责任感,为他们解决必需用物和食品,组织士兵家属协同工作,增加他们的营养,从而使战地医院面目改观。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伤病员的死亡率下降到了2.2%。她一时成了英国传奇式的人物。 南丁格尔慈祥可亲,热爱伤病员,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她日以继夜地不停工作着。在黑暗的深夜,南丁格尔手持油灯巡视病房,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每一个伤兵,伤兵们感动得躺在床上亲吻着落在墙壁上的她的身影,表示对她的崇高敬意,并一致亲切地称呼她为“提灯女士”。她的事迹广为流传。

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战后南丁格尔一直致力于护理工作,她被称为民族英雄,但她谦恭礼让,谢拒了官方的交通工具和一切招待盛会,决心为改善英军的卫生条件而继续努力。1857年,她促成开办了陆军军医学校。 1860年,南丁格尔用公众捐助的4400英镑南丁格尔基金,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随后又着手助产士及济贫院护士的培训工作。她对医院管理、部队卫生保健、护士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世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她还提出公共卫生护理思想,认为要通过社区组织从事预防医学服务。她一生培训护士1000多人。主要著作《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推动了西欧各国乃至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1907年,英王颁发命令,授予南丁格尔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她逝世后,遵照她的遗嘱,未举行国葬。

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 12日为国际护士节,以此纪念这位英国护理学先驱、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5月12日,是全世界护士的共同节日。世界各地举行纪念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广大护士纪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搞好治病救人工作。 护理工作最独特的功能是协助病患及健康的人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或促进健康,它是结合科学、伦理与艺术的一门学科,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的自我充实,以培养护理人员事业的素养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护理战线上的“白衣天使”以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了每一位患者,学习和发扬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弗劳伦斯·南丁格尔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南丁格尔奖章 1912年设立的南丁格尔奖章是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它是以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名字命名的。 191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9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批准设立南丁格尔奖章,以奖励有关国家的红十字会或红十字附属医护单位的护士、志愿助手、积极分子和定期支持者,以表彰他们在战时或平时以特别的献身精神和勇气为伤、病、残人或为健康受到威胁的人们的忘我服务和取得的优异成绩。南丁格尔奖基金由各国红十字会认捐,正常情况下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颁发奖章50枚。

抗击非典的英雄故事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救死扶伤”自古以来就是医生的天职。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发生的医院见死不救、丢弃病人事件虽然屡遭谴责,但面对不断增多的流浪患者和无钱医治的危重病人,医生在尽天职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包袱。救与不救,救到何种程度,医生们必须在道义和现实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无偿救治包袱重

南昌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郭洪向记者诉苦说,最近他们科室免费接治了一位老人,不但打针用药要花费他们不少时间和精力,而且因为找不到病人家属,老人自己也不说,一住就是半个月,让医院进退两难。

郭洪说,去年急诊科每月都要免费接治三四名流浪汉、醉酒者等,春节期间更是如此,多的一天要接治两三人。此外,南昌市救助管理站也经常送来一些患病的被救助者。根据国家规定,医院一个人也不能拒收。对于这些人,医院只能为他们做一些基本治疗。尽管如此,科室的负担还是很重的,每年无偿救治病人的费用都要达到二三十万元。“为了尽人道主义,我们还经常为病人捐款捐物,我自己的衣物早已捐完了,现在开始捐家人的衣物了。”郭洪感慨地说。 江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曾传美告诉记者,目前江西省卫生厅要求各公立医院先救人后考虑费用,对拒收病人现象,发现一个处罚一个。目前国家投入有限,公立医院要赚钱养活自己,长期救死扶伤却收不到治疗费用,无形中给医院背上了一个沉重包袱。江西省内几家大型公立医院每年因此亏空费用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主管部门一味要求医院无偿救死扶伤难度也很大。

救死扶伤难度大

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病人和家属。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认为,救死扶伤是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南昌市一位姓王的女士激动地说:“自古以来,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管有任何原因,医院拒收病人、无视生命就等于犯罪。”也有部分市民表示出了担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士告诉记者,他爱人是一名医生,所以,他对医院遇到的困难比较清楚。他说,现在治病不给钱的人很多,医院和医生不是慈善家,也要靠看病养家糊口,如果国家对医疗机构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拒收病人的事件难保以后不会屡屡发生。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大医院尽管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医院负责人谈到“救死扶伤”这一话题还是颇感为难,而一些小医院和民营医院根本不愿意就此接受采访。一些院方负责人说,现在连养活自己都不容易,哪里还有精力去救死扶伤!

南昌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胡贵庆告诉记者,无偿救治一般按“就近送达”的原则,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医院明显不愿意做这种亏本买卖。流浪乞讨人员如果患病,救助站一般都把他们送往南昌市第一医院,因为这几年两家的关系协调得比较好。社会问题应由社会解决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实施无偿医疗救助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少相应制度,部门协调不够。救助弱者应该是政府、民政、医疗等各个部门的共同义务,不是医院一家的事。例如,一些医院经常会收治街头的精神病病人。2005年11月,南昌市某医院收治了一位精神病病人,经过治疗,病人恢复了体力,但其病情发作时,把医院价值10多万元的呼吸机砸坏了并在医院放火。有关人士认为,收治精神病病人应该是精神病院的事,一般医院难以应付这类患者。 经过几年磨合,目前南昌市一些公立医院、救助站、精神病院等机构在无偿救治方面已经减少了相互推诿事件的发生,但仍然没有形成相应的协调制度。二是没有充足财力保证,各方都觉得压力大。公立医院应由财政全额拔款,但目前很多地方无法做到这一点,而公立医院需要核算成本,自己养活自己。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但目前江西省还没有一个地方建立起类似的基金。

2004年11月,南昌曾出台措施,规定各大医疗机构可将救死扶伤的情况报送卫生局,由市级财政每季度统一给医院结一次账,但一直到现在,这一措施仍然没有正式执行。有关人士认为,医院背负了救死扶伤的责任,但无偿救助是综合的社会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协调解决,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往医院一推了事。三是对要求无偿救治人群的道德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医生反映,近年来,前来医院要求无偿救治的人连年增加。有的人把家中吸毒的艾滋病病人往医院一送就走了;有的家属把老人用铺盖卷一裹,往医院一丢了事,要是老人在医院有个三长两短,家属还会找医院打官司。此外,许多前来救治的病人都有家属、有监护人,因为不愿花钱看病,又知道医院不敢见死不救,因此不顾道义地钻了医院的空子,这种现象在无偿救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应该建立一个救死扶伤基金

2006-10、13日晚,北京同仁医院急诊走廊,来京找工作的37岁齐齐哈尔人王建民因无钱治病,在嚷着“疼、救命”声中死去。事前,120救护车曾两次送王到该院。但该院以“检查没有生命危险,不是见死不救”为由,拒绝给予治疗。该院事后解释,13日中午发现其病情加重,考虑垫钱给予救治,却找不着他人了。即使这个解释属实,也还是难以弥补之前拒绝救治的过失。

一个人的生命,在医院的走廊里消逝了,没有任何救治,就因为他没钱。医院知道自己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当病人生命垂危时,没钱也要治,但如果医院每次都垫钱给患者治病,医院也承受不起,这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所以,在经济杠杆的作用力下,他们的诊断完全有可能不由自主地向“没有生命危险”倾斜,以便心安理得地作出“没有必要先垫付药费给患者治病”的决定。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心理问题”,这个“心理问题”与其说是医院的,不如说是社会的,与其责令医院解决,不如考虑由社会解决。

在医院的经济利益与人道主义的矛盾中,我们实在没有多少一味要求医院作太多牺牲的理由。因此妥善的解决办法唯有一个,那就是建立一个救死扶伤基金,用于应对突发性的人道主义需求。在此条件下,我们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得到相应的疏导和训练,无条件地抢救一切应该抢救的濒危病人。事后医院可以从这笔基金补回损失。基金的来源则可向全社会多渠道征集。我想,在一个已经出现宠物医院的社会,决不应该集不起一个救死扶伤基金,决不应该再出现被拒绝救治而死在医院走廊里的病人。

我眼中的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是人们对广大医护人员的尊称。此次到京东中美医院求医,使我零距离认识了中美医院,亲身感受了该院糖尿病病区全体医护人员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医德医风,更使我对这些朝夕相处的白衣天使肃然起敬。 初到糖尿病病区,接诊我们的是糖尿病的主任王明山教授,从他的热情相迎、耐心细致的诊病,使我感受到一名知名专家的专业素质和风采。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患者的“采访”不厌其烦,耐心解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住院后,该病区的医护人员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使我们真正享受了一次做“上帝”的感觉。作为患者的家长,打交道最多的是病区的各位高素质的护士,她们不仅用青春靓丽的形象点缀着病区,而且靠着优质的全程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舒适的疗养环境。值得指出的是,该病区的主任医师杜翠红、责任医师周楠、护士长刘玉红等医护人员,她们不仅在治疗方面给了我的孩子更多的关照,而且还抽出时间给我的孩子做病情安慰和心理引导,面对患者及家属,她们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和友善。这不正是一个优秀医护人员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吗?

赞美白衣天使的诗歌 《天使在歌唱 》
微笑的脸庞 无限的希望 慈爱的提灯女郎 轻盈的身影 无言的关怀 带走了痛苦的伤
像蝶儿飞过 在花海徜徉 拂过来扑面的香 人间是天堂 再没有风浪 因为有天使过往
天使在奉献 天使在飞翔 天使在尽情歌唱 她们在播洒最美的祝愿
她们把爱种在边缘人的心房 是南丁格尔的灯 照亮了灰暗的天堂
提灯女郎的平凡 在黑暗中微微发光 天使在默默歌唱,天使在努力飞翔

白衣天使
平时没发现你有这么美丽 人间的天使穿一件圣洁的白衣
我理解救死扶伤的含义 是在生死线上看到了你
白衣天使我爱戴你 白衣天使我牵挂你 我知道你的奉献是白求恩的精神
我知道你的脚下是南丁格尔的足迹 今天我发现你是这样神奇
无硝烟的战场你和病魔零距离 我仰慕人道主义的身影
是在真善美中找到了你 白衣天使我感激你 白衣天使多歌唱你
我知道你的心血是五色土的春雨 我知道你的微笑是幸福生活的花季
第2个回答  2007-10-28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指出,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坦然面对危难、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0-24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