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一篇琴艺茶道活动简讯,急求

要1000字左右,分2部分:听琴和茶道(瞎编也行),最后了解了很多琴艺茶艺的知识,工作之余陶冶情操。差不多就是这样。

茶艺琴艺都在行

   □本报记者 陈宇浩/文 吴煌/摄

  谁都没想到,笔头灵秀婀娜的王旭烽,除了写作侍茶,最来劲的事竟然是埋头做家务。

  昨天,记者敲开了南都德嘉小区王旭烽的家门,在上等乌龙茶的清香中,这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一展园艺、茶艺、琴艺、书艺乃至“熨衣艺”,让看得人目不暇接。

  “两墙壁”茶具,一个收纳10多种植物的花园,还有客厅中央能变戏法似练毛笔的京砖(古时候专用于练毛笔字的石头)……王旭烽家中所有看似琳琅的角落,都透露着某种不经意:“许多东西都是拣来的,几乎都没花什么大钱,可味道却挺到家。”王旭烽笑笑。

   “已在家,请来”

  王旭烽很守时,记者说好2点半登门采访,她2点20分就发来短信:“已在家,请来。”敲开位于一楼的大门,就听得里头“嗞嗞”的声响,居家装扮的王旭烽快步迎上前来:“里面请,里面请。”见记者探头张望,她推推眼镜,笑着“释疑”:“噢,在烫衣服呢,前两天太忙,积了一大堆。”

  果然,在客厅落地窗边的烫衣板上,一架熨斗正威武地冒着热气,王旭烽有些不好意思地走过去,把一大摞衣服搁到旁边:“我这人有‘特殊洁癖’,喜欢看到衣服平整如新,所以衣服一直熨不完。”王旭烽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一直都很迷恋做家务的感觉,因为可以趁机减压情绪:“很多时候,在熨一条连衣裙的时候,我很可能就在为下一篇小说打腹稿,想想这个人物的性格,那个情节的转折。”同样,拖地板、做菜的同时,往往也都是王旭烽的“腹稿时间”。

  把西湖写得活灵活现的王旭烽,现在对杭州依旧是百“读”不厌,空的时候,她就会去北山路、苏堤,“前两天刚去灵峰的梅园访腊梅,可惜没有雪!”

   花园里收获芋艿

  王旭烽的家在一楼,采光很好,“当时买了一楼,就是为了这个小园子。”记者正在纳闷,她拉开阳台的落地移门:“出来,来这里。”

  走出阳台,一阵混合着泥土、藤蔓的清香扑面而来,一个约10多平米、扇形的小花园映入眼帘,王旭烽的表情也随之更加生动起来,她穿着拖鞋直接带记者走了下去,花园中央横亘着一个约2米见方的石案,四周错落4个石墩。她说,秋天的时候,一家人就常常围着石案喝茶聊天:“旁边就是桂花树,太惬意了。”

  在这个小花园里,种着10多种不同的植物。“呶,那棵弯的是石榴树;绕在上面的是凌霄花;歪歪扭扭的是紫藤;放在石臼里的是睡莲……”这个时间几乎看不到花朵,王旭烽为记者一一指点迷津。

  这一方小天地,也成了王旭烽在创作之余小憩的最佳场所,夏天的时候,王旭烽家里收获的石榴、辣椒、芋艿,多得吃不完。“不过,我从来没有刻意去拾掇这个花园。”王旭烽告诉记者,像芭蕉树、芋艿和辣椒,都是她从外面捡回来的:“往地里一扔,过几个月就长成了,功劳还得归给大自然。”

   灌了一肚子茶水

  作家王旭烽还是一位茶文化专家,光是茶具的摆放,就占去了客厅里两面墙。在电视机后方的墙上,王旭烽隔出了近20个格子,摆放的都是风格迥异的茶具,有俏皮的提梁壶,敦实的黑陶罐,也有娟秀的青花瓷,夸张的木雕罐。每拿起一件,王旭烽都爱不释手:“虽然品茶不一定会用到,但这些东西在市面上真的很难找全。”

  在客厅北侧的橱上,一字排开“站”满了近20把茶壶,还有绿茶、菊花茶、普洱茶、乌龙茶等所有能想到的茶叶,而记者此次探访,除了记笔记,收获最多的也就是满肚子的茶水。品完西式的柠檬茶后,王旭烽来了兴致,摊开桌上的整套茶具:“都是河坊街新买的,来,我给你泡乌龙茶喝。”

  她一边忙活,一边给记者普及茶道知识:“这个叫茶海,这个叫茶船,这个叫若琛瓯(饮乌龙茶的茶具四宝之一)……”见记者听得一愣一愣,她索性拿过记者的笔记本,一笔一划地写下这些专业术语。几分钟后,记者把芳香馥郁的茶水一饮而尽,王旭烽则在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8
扯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