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周朝、三国、汉朝、唐朝、隋朝、宋朝、明朝的著名将领及其介绍。

如题所述

你这问题确实比较过份,三国之后名将如云,我估计10000字都贴不下了。
一、商朝:
1、汤(?—前1588年)商朝的创建者(约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部落首领,13年为商朝君主。姓子,名履,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大乙、太乙,又称高祖乙。在鸣条之战一举灭夏。
2、妇好(死于公元前1200年的左右),庙号母辛,是中国商朝第23位王武丁的60余位妻子之一,名好或姓好(即姓子),妇是一种对亲属的称谓,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武丁在位期间对周边国家、部族进行过一系列的战争,妇好多次担任统帅带兵出征,最多的一次曾经统领13,000人的大军。她的赫赫战功显示,她是商国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
二、西周:
1、吕尚(生卒年份不详),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也称“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吕望”。其先祖本是姜姓,虞舜夏朝之际辅佐禹平水土有功,有人被封在吕,有人被封在申,到夏商之时,申、吕两地的后裔,从其封地为氏,故曰吕尚。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也尊称他为“尚父”、“师尚父”。在唐初的武庙,因姜子牙善于用兵,而主祀之为战神。后来多改奉关帝君。姜尚被分封于齐(现今山东),是齐国的始祖。谥号为齐太公。
2、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四子,周武王之弟,被称为叔旦。因采邑在周城(相传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附近),简称为周公,是周国始祖,周公的后代封于鲁国,又被称为鲁周公。《国语》称为周文公,另称周旦。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为“元圣”。
三、东周
春秋时期
1、孙叔敖,又称蒍敖、蒍艾猎或蒍饶[1],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蔿吕臣之孙,蔿贾之子,因为其子封于寝,而“寝”通“孙”,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故楚国人通称“孙叔敖”。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于水利兵法均有极大贡献。
2、孙武(约公元前535年 - ?),孙氏,名武,字长卿。出自妫姓或姬姓,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兵圣,著有《孙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今日在山东、江苏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3、伍子胥(?-前484年)(胥,音虚,粤音虽),名员(员,音云),字子胥,以字行。春秋时期楚国人,属今湖北监利县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是吴国击败楚国、越国的称霸一时的重要人物。在吴国,伍子胥结交专诸与要离,并使专诸刺杀吴王僚,协助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其后又令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阖闾重用伍子胥,并用伍子胥发掘的孙武为元帅,发兵击败楚国,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
4、范蠡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淅川县大石桥乡至寺湾镇间)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战国时期
1、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
2、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燕将,事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前284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西。此后,韩、秦两国之兵回国,魏入略宋地,赵得河北地,乐毅独率燕国军队追逐败逃的齐军,直至齐都临淄。攻占临淄之后,尽取齐国宝物、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至济上劳军,乐毅被封为昌国君。乐毅留居齐地5年,接连攻下齐国70余城,皆改为燕国郡县,独莒、即墨两城未攻下。燕惠王立,田单施反间计,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乐毅畏诛,以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遂亡入赵,被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3、田单,齐国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以“火牛阵”为齐国复国一事闻名于世。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田单组“火牛阵”突袭燕营,吓得燕军将士溃不成军,骑劫亦死于乱军之中,然后率兵乘胜追击,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打败了燕军,燕军一直溃逃到河上。田单收兵,迎接在莒被拥立的齐襄王入都临淄为齐王,因功被封任为相国,为安平君,又益封夜邑(今山东掖县)万户。
4、廉颇(生卒年不详),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
5、白起(?-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绰号“人屠”。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长平之战坑杀赵军投降士兵四十余万,军事强国赵国至此一蹶不振。
6、李牧(?-前22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赵惠文王时期,李牧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御匈奴。李牧在边关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加紧训练兵士,提高边防军的战斗力。时机成熟后,让百姓出城放牧,引匈奴来犯。匈奴以小股骑兵试探,李牧佯装败北,一触即溃,于是匈奴大举进攻,却遭到李牧伏兵的左右夹击损失十万骑兵,大败而归。此后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不敢再度来犯赵境。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将军桓齮攻赵,赵国派出的将军扈辄不敌败北,桓齮占领了平阳和武城(今磁县西南)。李牧临危受命,率领边防军防守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李牧率军在宜安重创秦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受封为“武安君”。此后,秦国不断的派出军队攻击赵国,均被李牧击退,李牧在赵国声望大振。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连年天灾再度发起攻击,李牧率军顽强抵抗。秦国见难以取胜,便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其离间李牧和赵王。而赵王迁由于李牧战功显赫,心存畏惧,轻易相信了李牧意欲谋反的谣言,下令李牧将兵权交给赵葱和颜聚。李牧知二人无能而拒交兵权,加重了赵王的疑虑,被赵王迁派人暗中捕获,随后遇害。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7、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王翦之子王贲,也以战功著名,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之后的将领不是一般的多,帮你写几个名将,自己去详细了解:
四、汉朝
西汉:韩信、周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
东汉:马援、班超
五、三国
曹魏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外加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典韦等等。
蜀汉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外加魏延、姜维等等
东吴 周瑜、吕蒙、陆逊、甘宁、陆抗等等
五、隋朝
韦孝宽、贺若弼、韩擒虎、鱼俱罗
六、唐朝
李靖、李勣(徐世勣)、秦琼、尉迟恭、程知节、侯君集、黑齿常之、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诉、高骈
七、宋朝
北宋:潘美、杨业、曹彬、狄青、李纲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一说为刘锜)
八、明朝
徐达、常遇春、蓝玉、王守仁、胡宗宪、戚继光、袁崇焕、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商 前 期 (前1600——前1300)

  汤(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
  太丁
  外丙
  仲壬(继位后,由伊尹辅政,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政平稳)
  太甲(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在位时期商朝已经衰落,不少小国都拒绝进贡。)
  太戊(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故后代尊称他为中宗)
  仲丁(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
  外壬(夺取王位,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
  和亶[dǎn]甲(在位时期商朝又再度衰落)
  祖乙(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在位时期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
  盘庚(迁殷前)

  4、 商 后 期 (前1300——前1046)

  盘庚*(迁殷后):前1300—前1251(迁殷后商朝复兴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小辛(统治时期商复衰)
  小乙
  武丁:前1250—前1192(政治改善,商朝复兴)
  祖庚:前1191—前1148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前1147—前1113
  文丁:前1112—前1102
  帝乙:前1101—前1076(统治时期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帝辛 (纣):前1075—前1046
  *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
  春秋名将:

  1、先轸:《左传》第一名将。城濮之战是中国最早的诱敌深入的战例,淆之战是最早的包围歼灭战。晋国百年霸业的奠基人,先轸是中国兵家谋战的祖师。

  2、荀罃:春秋中期难得的名将,晋悼公复霸的头号功臣。三驾服楚,是晋对楚优势最明显的时期。

  3、司马穰苴:禳苴此人,《左传》是没有的。但《史记》却为他单独列传,其中称“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太史公对穰苴的治兵之道很是推崇。

  4、伍员、孙武:这两人实在不好分开。五战拔郢,千里闪击,3W破20W,这样的战例在中国是空前的。其中,孙武著有《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圣”

  战国:
  1、吴起:战国第一牛人。军政一把抓,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强大,哪个国家失去他就要元气大伤好一阵。吴起历来和孙武齐名,被奉为“亚圣”

  2、白起:战国歼灭战第一人,杀人克敌无数,但没有打出过明显的以弱克强、以少克多的战例,稍逊吴起,政治能力也比不上吴起,屈居第二。

  3、乐毅:以微弱之燕下齐70余城。诸葛亮的偶像。

  4、孙膑:经典的“围魏救赵”,对手庞涓也绝对不弱。围魏救赵,几千年后来看依然是完美无暇的策略,难怪毛主席评:“围魏救赵,千古高手”

  5、廉颇:老廉颇确实很厉害,攻必克战必取。长平之战后,靠着赵国残余的兵力竟然可以打到燕国国都!很厉害。

  6、李牧:这个人应该很熟了吧。用奇计破匈奴十余W,然后数次打败强秦,是战国后期优秀的将领。

  7、魏无忌:无忌公子两次合纵,让六国灭亡的时间推迟几十年
  汉朝将军:韩信、程不识、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
  三国:吕(吕布)二赵(赵云)三典韦 四关(关羽)五马(马超)六张飞 七黄(黄忠)八夏(夏侯惇) 九姜维 .
  隋朝 、李元霸 西府赵王李元霸,李元霸胯下千里一盏灯,手中一对擂鼓瓮金锤谁也惹不起,为头一条好汉;
  2、宇文成都 天宝大将宇文成都,胯下赛龙五斑驹,掌中凤翅镏金镗,勇贯三军,是大隋朝的顶梁柱;
  3、裴元庆 银锤太保裴元庆裴三公子,胯下一字没角癞麒麟,掌中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是以后瓦岗山头号猛将;
  4、雄阔海 紫面天王雄阔海,一根熟铜棍,压盖武林;
  5、伍天锡 双镗无敌伍天锡,胯下青龙马,掌中一对短把凤翅镏金镗,英勇无比;
  6、伍云召 南阳太守伍云召,跨下踏乌白雪马,掌中凤翅镏金镗,曾经大战过宇文成都;
  7、罗成 少保罗成,又叫罗神枪,胯下一匹西方小白龙,掌中五钩神飞亮银枪!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
  8、杨林 靠山王杨林,胯下金睛兽,掌中一对囚龙双棒,老当益壮;
  9、魏文通 花刀大将魏文通,跨下花斑马,一把花刀是隋营数一数二的大将;
  10、秦用 银面韦托秦用,秦琼的干儿子,胯下赤炭火龙驹,掌中八棱紫金降魔杵,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11、尚师徒 四宝大将尚师徒,胯下宝马呼雷豹,掌中乌龙提泸枪,山马关大帅;
  12、梁师泰?
  13、秦琼/尉迟恭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神拳太保秦琼秦叔宝,跨下一匹黄骠马,掌中一对虎头锫棱金装锏,擅使一把虎头造金枪;
  皂袍大将尉迟恭,武艺和秦琼不分上下,胯下一匹乌骓马,掌中单鞭,擅使丈八蛇矛枪;
  四猛:
  1.罗士信 第一猛是河间府罗士信,出身放牛娃,他手使镔铁枪;
  2.来护儿 第四猛是镇台唐壁手下的中军官来护儿,手使镔铁枪,人称铁枪将,胯下骑卧槽大黑马。
  3.新文礼
  4.王伯超
  四绝:
  1.罗成
  2.尚师徒
  3.侯君集
  4.程咬金
  唐朝:裴元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宇文成,隋唐英雄传, 大唐游侠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秦英征西 ,薛刚反唐,月唐演义,后唐书
  有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李靖 徐茂功 阿史那斯摩 是唐帝国初期的三大帅才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李绩、黑齿常之、王方庆、裴行俭、魏元忠、郭子仪
  李靖,是个军事家
  李世绩(李绩),一个懂得皇帝心事的大将.
  宋:杨业、潘美、呼延赞、高行周、狄青、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宗泽、王彦、马扩、赵邦杰、邵兴、李宋臣、刘立芸、张荣、吴介、吴璘、刘琦、王德、杨沂中、张宪、李宝、成闵、吴拱……
  等等……………………
  明六位国公级功臣,依次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沫英。西殿供奉的依次是:胡大海、赵德胜、华高、俞通海、吴良、曹良臣、吴复、孙兴祖。东殿供奉的依次是:冯国用、耿再成、丁德兴、张德胜、吴桢、康茂才、茅成。
  前十名武将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冯胜、傅友德、沐英、廖永忠、朱文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24
一、商朝:
1、汤(?—前1588年)商朝的创建者(约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部落首领,13年为商朝君主。姓子,名履,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大乙、太乙,又称高祖乙。在鸣条之战一举灭夏。
2、妇好(死于公元前1200年的左右),庙号母辛,是中国商朝第23位王武丁的60余位妻子之一,名好或姓好(即姓子),妇是一种对亲属的称谓,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武丁在位期间对周边国家、部族进行过一系列的战争,妇好多次担任统帅带兵出征,最多的一次曾经统领13,000人的大军。她的赫赫战功显示,她是商国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
二、西周:
1、吕尚(生卒年份不详),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也称“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吕望”。其先祖本是姜姓,虞舜夏朝之际辅佐禹平水土有功,有人被封在吕,有人被封在申,到夏商之时,申、吕两地的后裔,从其封地为氏,故曰吕尚。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也尊称他为“尚父”、“师尚父”。在唐初的武庙,因姜子牙善于用兵,而主祀之为战神。后来多改奉关帝君。姜尚被分封于齐(现今山东),是齐国的始祖。谥号为齐太公。
2、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四子,周武王之弟,被称为叔旦。因采邑在周城(相传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附近),简称为周公,是周国始祖,周公的后代封于鲁国,又被称为鲁周公。《国语》称为周文公,另称周旦。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为“元圣”。
三、东周
春秋时期
1、孙叔敖,又称蒍敖、蒍艾猎或蒍饶[1],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蔿吕臣之孙,蔿贾之子,因为其子封于寝,而“寝”通“孙”,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故楚国人通称“孙叔敖”。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于水利兵法均有极大贡献。
2、孙武(约公元前535年 - ?),孙氏,名武,字长卿。出自妫姓或姬姓,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兵圣,著有《孙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今日在山东、江苏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3、伍子胥(?-前484年)(胥,音虚,粤音虽),名员(员,音云),字子胥,以字行。春秋时期楚国人,属今湖北监利县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是吴国击败楚国、越国的称霸一时的重要人物。在吴国,伍子胥结交专诸与要离,并使专诸刺杀吴王僚,协助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其后又令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阖闾重用伍子胥,并用伍子胥发掘的孙武为元帅,发兵击败楚国,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
4、范蠡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淅川县大石桥乡至寺湾镇间)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战国时期
1、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
2、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燕将,事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前284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西。此后,韩、秦两国之兵回国,魏入略宋地,赵得河北地,乐毅独率燕国军队追逐败逃的齐军,直至齐都临淄。攻占临淄之后,尽取齐国宝物、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至济上劳军,乐毅被封为昌国君。乐毅留居齐地5年,接连攻下齐国70余城,皆改为燕国郡县,独莒、即墨两城未攻下。燕惠王立,田单施反间计,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乐毅畏诛,以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遂亡入赵,被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3、田单,齐国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以“火牛阵”为齐国复国一事闻名于世。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田单组“火牛阵”突袭燕营,吓得燕军将士溃不成军,骑劫亦死于乱军之中,然后率兵乘胜追击,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打败了燕军,燕军一直溃逃到河上。田单收兵,迎接在莒被拥立的齐襄王入都临淄为齐王,因功被封任为相国,为安平君,又益封夜邑(今山东掖县)万户。
4、廉颇(生卒年不详),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
5、白起(?-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绰号“人屠”。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长平之战坑杀赵军投降士兵四十余万,军事强国赵国至此一蹶不振。
6、李牧(?-前22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赵惠文王时期,李牧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御匈奴。李牧在边关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加紧训练兵士,提高边防军的战斗力。时机成熟后,让百姓出城放牧,引匈奴来犯。匈奴以小股骑兵试探,李牧佯装败北,一触即溃,于是匈奴大举进攻,却遭到李牧伏兵的左右夹击损失十万骑兵,大败而归。此后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不敢再度来犯赵境。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将军桓齮攻赵,赵国派出的将军扈辄不敌败北,桓齮占领了平阳和武城(今磁县西南)。李牧临危受命,率领边防军防守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李牧率军在宜安重创秦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受封为“武安君”。此后,秦国不断的派出军队攻击赵国,均被李牧击退,李牧在赵国声望大振。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连年天灾再度发起攻击,李牧率军顽强抵抗。秦国见难以取胜,便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其离间李牧和赵王。而赵王迁由于李牧战功显赫,心存畏惧,轻易相信了李牧意欲谋反的谣言,下令李牧将兵权交给赵葱和颜聚。李牧知二人无能而拒交兵权,加重了赵王的疑虑,被赵王迁派人暗中捕获,随后遇害。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7、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王翦之子王贲,也以战功著名,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之后的将领不是一般的多,帮你写几个名将,自己去详细了解:
四、汉朝
西汉:韩信、周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
东汉:马援、班超
五、三国
曹魏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外加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典韦等等。
蜀汉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外加魏延、姜维等等
东吴 周瑜、吕蒙、陆逊、甘宁、陆抗等等
五、隋朝
韦孝宽、贺若弼、韩擒虎、鱼俱罗
六、唐朝
李靖、李勣(徐世勣)、秦琼、尉迟恭、程知节、侯君集、黑齿常之、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诉、高骈
七、宋朝
北宋:潘美、杨业、曹彬、狄青、李纲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一说为刘锜)
八、明朝
徐达、常遇春、蓝玉、王守仁、胡宗宪、戚继光、袁崇焕、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
第3个回答  2012-02-28
商朝 黄飞虎
周朝 姜子牙
三国 周瑜 陆逊 张辽 关羽
西汉 韩信 周亚夫 卫青 霍去病 东汉 马援
唐朝 郭子仪
隋朝 韩擒虎
北宋 杨业父子 曹彬 南宋 中兴四将(岳飞、张浚、韩世忠、刘光世)
明朝 戚继光 洪承畴 袁崇焕
第4个回答  2012-03-05
商,闻仲。周,姜子牙。汉,李广,卫青。三国,吕布。隋,韩擒虎,定彦平。唐尉迟恭等。宋,岳飞,杨业。明,常遇春,徐达,袁崇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