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段话的真正含义

如题所述

含义是为了健康肉时间久了就不能再吃了,体现了孔子在吃的方面的见解。句子的意思是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原文出自于春秋时期孔子及孔子的学生的《论语·乡党》

1、句子中的字词解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2、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白话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扩展资料:

本文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5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评析】以上四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
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
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
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11
公选考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