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如题所述

1、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2、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3、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4、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5、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6、劳苦功高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后驻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攻占咸阳,就气急败坏在鸿门摆宴席请刘邦。席间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封侯,你却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

7、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8、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拓展资料

《历史典故》是2011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历史典故(珍藏版明信片)》以中国古典文学、神话中的典故为内容。既有三国故事“甘露寺”、“华容道”,也有神话传说“八”、“天河仙牛”、既有成语故事“闻鸡起舞”、“三元及第”,也有表现民族英雄薛仁贵、岳飞精神的“征东图”、“忠贤图”,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典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4

1.背水一战。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3.指鹿为马。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卧薪尝胆。《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5.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9

经典成语故事 四面楚歌

第3个回答  2019-08-31
三顾茅庐(刘备)
毛遂自荐(毛遂)
暗度陈仓(刘邦)
胸有成竹(文与可)
手不释卷(吕蒙)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惊弓之鸟(更羸)
负荆请罪(廉颇)
东山再起(谢安)
有勇无谋(吕布)
破釜沉舟(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
东窗事发(秦桧)
刮目相看(吕蒙)
南柯一梦(淳于棼)
入木三分(王羲之)
图穷匕见(荆柯)
东施效颦(东施)
路人皆知(司马昭)
退避三舍(晋文公)
围魏救赵(孙膑)
呕心沥血(李贺)
举一反三(孔子)
程门立雪(杨时)
画龙点睛(张僧繇)
凿壁偷光(匡衡)
开卷有益(宋太宗)
指鹿为马(赵高)
神机妙算(诸葛亮)
纸上谈兵(赵括)
完璧归赵(蔺相如)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1
1、负荆请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方责罚。
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
2、望梅止渴 [ wàng méi zhǐ kě ]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出 处: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典故:《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喝,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
3、破釜沉舟 [ pò fǔ chén zhōu ] 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釜:锅。舟:船。
出 处: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
4、卧薪尝胆 [ wò xīn cháng dǎn ] 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出 处: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典故: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
5、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比喻颠倒是非。
出 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典故: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