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土过哪些宝贵的文物?优秀答案奖励100分

古器、珠宝、遗址、名人字画都包括
要配一段说明文字

曾侯乙墓出土战国编钟等大量文物,寿县出土战国时期郑国古墓,砀山女尸也算是考古重大发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3
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甬钟两件,即行清理发掘,出土各类文物584件,有青铜器、金叶、玉器、骨器、漆器等。其中青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残存漆片与陶片6件,砺石1件。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一、古遗址
  (一)古文化遗址
  全区已发现古代文化遗址89处,其中滁州23处,来安8处,全椒21处,定远6处,凤阳9处,嘉山15处,天长7处。按时代划分,新石器时代21处,商周时代16处,秦时代11处,汉时代以后41处,其中已发掘和试掘6处。较重要的遗址有:
  侯家寨遗址 1978年春发现。位于定远县城西45公里的七里塘乡袁庄村。呈台形,面积3万平方米。1985、198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375平方米,发现灰坑5个,残居住面3处,以及一批陶器、骨角器、石器等。分4个自然层,经初步整理,将遗址第三、第四层定为一期文化,第二层为二期文化。一期文化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形以釜形器、陶支脚为代表。鹿角靴形器数量多且磨制精致,是该期文化代表性器场。此外,还出土大量的猪、狗、鹿、狼、牛、鱼、龟、鳖、鸟类等动物骨骼。二期文化仍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遗物比一期明显增多,器形以鼎、甑、钵、豆、壶、形器为代表。伴随出土还有大量彩陶,其图案花纹为红彩,花纹主要是宽窄彩带。一期盛行的鹿角靴形器,刻划符号在二期不见,陶釜和陶支脚在二期则被陶鼎、甑等所代替。二期文化发现残居住面,推测可能是半地穴式建筑。经碳14测定,一期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本省1979年以来考古十大发现之一,1981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濮家墩遗址 位于滁州市大王乡林楼村濮家庄。为一台形地,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高8.3米。由墩西、墩南的断面可见有大面积红烧土层和灰坑,可见五至七层不等的文化层堆积。采集标本有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动物骨骼,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5年11月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遗址 位于滁州市担子乡万桥村朝阳庄北500米处。遗址长100米,宽60米,高9米。采集标本有石器、陶器。根据标本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龙遗址 位于全椒县城北10公里谭墩乡西。遗址南北长80米,东西宽70米,高5米。首次发现有鹿角、红烧土、陶器残片以及陶纺轮、鬲足、鼎足、足等。根据标本和文化堆积层分析,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1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梓遗址 位于定远县城西南30公里的九梓乡街西。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1米,东西宽59米,高8米。50年代、70年代曾两次进行试掘,根据出土的器物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1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墩遗址 位于天长县汉涧镇郜山村。有两个墩子,北面墩子高约10米左右,呈椭圆形,曾出土磨光石刀。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顿丘山遗址 位于来安县城东0.5公里处。遗址呈台形,南北长200米,东西长120米,文化层平均厚度约2.5米。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蚌器、骨器和铜镞等,其中以卜甲最为珍贵,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馆内。经专家考证,确定该遗址为殷商早期文化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园遗址 位于全椒县城西2.5公里的南屏乡地藏村东北。为台形地,高4米。采集标本有陶片,鬲足,定为商周时代文化遗址。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夫台遗址 位于天长县汉涧镇和平村。为一台形地,高约3米,总面积约9120平方米。有大量陶片、瓦砾等,质地以灰陶为主,纹钸有绳纹、弦纹、方格纹,并有少量印陶纹。台上原有一祠堂,名“万福堂”,因之名“万福台”,后误为望夫台。由实物标本推定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狮子墩遗址 位于天长县釜山乡中心村。呈不规则台形,高约5米,面积7540平方米。上有大量陶片,纹饰以绳纹和回纹最多,有少量印陶纹,确定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城址
  全区已发现古城遗址31处,其中滁州9处,来安5处,全椒4处,定远4处,凤阳3处,嘉山5处,天长1处。
  钟离城遗址 位于凤阳县临淮镇东2.8公里李二庄乡。为春秋时钟离子国故城址。城址东西长360米,南北长380米。城垣残高3至4米,基宽18米,顶宽6米。东护城河尚存。城墙为黄土夯筑。遗址中曾发现战国时期铜镞、楚国蚁鼻钱等,地表遗物较多。1931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梁土城遗址 位于天长县石梁乡土城村。形成于商周时期,北周改置石梁郡石梁县。遗址呈长方形,土堆最高处达20米。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散布大量陶片、砖瓦,分别属于商、周、汉、六朝、唐、宋等各个时期。1961年省文物工作队曾实地勘察。该城址未作任何挖掘,保存完好。1989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阜陵城遗址 位于全椒县东南9公里的陈浅乡百子村。东汉阜陵王刘延(汉光武帝子)建城于此,先后为王国、侯国、县的治所。遗址呈长方形,长500米,宽300米。至清代,城址尚保存完好,后渐坍塌。建国之初坍塌的城墙基尚可辨认。1965年后,在该遗址上建起了小学、医院和庄宅,城墙基夷为平地。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乐城遗址 位于全椒县城西南35公里的卜集乡古城队。南朝粱时,丰乐县建城于此。武帝大同年间,县废。遗址呈四方形,城墙尚存,每边长800米,城垣清晰。墙高3米,基宽7米,上宽3米,为夯土筑成,有对称四城门。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阴陵城遗址 位于定远县西北35公里的靠山乡古城村。《凤阳府志》载:“凤阳与定远二县之界有莫邪山,山南有故城遗址,周2里,即秦阴陵故城。”遗址上瓦砾遍地;历年出土有陶器,瓷器、铜器、汉筒瓦等,均系秦汉时期之物。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遗址 位于定远县大桥乡三官集油坊村。秦设东城县。城遗址轮廓明显,有内外两城。内城呈长方形,东西0.75公里,南北0.5公里。四周城基高出地面1米,四角城楼高出地面5米,四周护城濠深约3.33米左右。外城亦呈长方形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微见断续城基。城址内散布大量秦砖汉瓦残片。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王城遗址 位于来安县新安镇东南35公里处的烟陈乡姜渡村姜东队。据民国《六合县志》载:吴王城为三国东吴所建,因吴王孙权而得名。北齐瓦梁郡治所曾置于吴王城故基上,南唐时废。遗址呈方形,面积约1.3万平方米。城垣及四门遗迹清晰可辨。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都城遗址 位于凤阳县府城镇西北隅。朱元璋即位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家乡临濠(今凤阳)建中都。为营造都城,从全国各地征调匠工、军士、民夫、移民、罪犯近百万人,选泥左丞相李善长、光禄大夫汤和负责营造城池宫阙;又派人到川、贵、湖广等地采伐名贵木材运往凤阳,供建都之用。经过六年的营建,已具备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洪武八年,因“劳资罢之”,终未在此定都。
  中都城分外城、皇城、紫禁城三城。外城系土筑,呈长方形,城西南伸一角为凤凰嘴,周长3.04万米。原外城设9门;南曰洪武门、南左甲第门、前右甲第门:北曰甲第门、后右甲第门;东曰独山门、长春门、朝阳门;西曰涂山门。外城现已不存。皇城为砖石修垒,为不规则长方形。周长7670米,开有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今亦不存。皇城内建有太庙、历代帝王庙、大社稷坛、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建筑。南部东西对称建筑有鼓楼和钟楼,其间有中都城隍庙和功臣庙等。北部依山建苑圃、龙兴寺、观象台;临水建百万仓等,另有国子监、会同馆、官署、卫所等布列城内。街道规划有洪武街、泰安街、长春街、淮南街等24条街道和均衡对称的104坊,以及商业、交通等设置。现大多已不存,鼓楼仅存楼基,龙兴寺尚存部分房舍,已非昔日面貌。紫禁城为砖筑,呈南北长、东西稍窄的长方形,周长3580米。开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今城基残存,南城墙至西城墙尚存。紫禁城内,正殿曰奉天殿,左右各建楼台,左曰文华殿,右曰武英殿。殿后为宫,前曰乾清官,后曰坤宁宫,同时有高泰殿、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文渊阁等分列左右。今均已无存。
  据考,中都紫禁城宫殿建筑巍峨壮丽,雕梁画栋鲜艳夺目,红墙黄瓦熠熠生辉。宫殿皆围以玉石栏杆,两侧皆雕龙凤、狮子、花卉等图案;皇宫的台阶和御道均用雕有龙风、海马、海水、云朵图案的条石砌铺而成。现遗址上留有许多彩艳的瓦砾和雕有各种图案的石构件。城墙均用大方砖砌成,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混合灰浆抹缝,在关键部位用铁汁灌浇。城内的奉天殿,尚存白玉石蟠龙柱础4块,每块呈正方形,边长2.7米,高1.1米,上面雕有腾空飞舞的蟠龙,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午门两侧须弥座上的白玉石浮雕仍存76块,总长度486米,图案为龙凤、云朵、方胜(两个菱形的一部分重叠相连而成)、麒鳞、鹿、狮子滚绣球、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等。浮雕中的动物有的昂首狂奔,有的安闲静卧,有的左顾右盼,有的振翅高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浮雕中的花卉,线条舒展流畅,布局疏密得体,构图层次分明。这些浮雕技法娴熟,刀工精细,是中国现存浮雕中的精品,对研究明代的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903年3月,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中都城的保护维修极为重视,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并多次拨专款进行维修。残存的午门经过修整,掩埋在灰土中的墙基玉石浮雕已重放光华。涂山门坍塌部分又重新砌好,上城楼的斜阶也整修一新。西城墙部份城堞仍保留完好。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明中都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明中都皇故城暨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墓葬
  滁县地区的古墓葬,经考古发掘的已有数百座,出土的文物和资料,分别由地、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已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共有11处,大多有地面标志和遗迹。
  (一)古墓群
  北岗汉墓群 位于天长县安乐乡北岗村。主要分布在蔡庄,朱庄、兰庄等处,分布密集。省、地文物工作队先后发掘墓葬9座,出土漆器、铜器、陶器、铁器和木器等433件。根据墓葬结构及出土文物分析,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之墓葬。
  耿家尖古墓群 为汉、唐、宋时期墓群。位于天长县湖滨乡高邮湖耿家尖水下。曾出土过大量宋代瓷器。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垅古墓群 为汉宋代墓群。位于全椒县城西南方向30公里广平乡。墓群以广干园艺场为中心,西南至卜集乡西石行政村的汪庄、韩庄、胡姨等生产队,西至峨嵋行政村的高庄、田谷、大何、小钱、大王、山吴等生产队,北至广平乡浦北行政村和洼李队,东至程家市汽车站。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古墓较多,墓冢呈梅花瓣形,比比皆是,故称“梅花垅”。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王古墓群 为汉宋代墓群。位于全椒县西北45公里西王集。整个墓群环绕西王集南、北、西三面,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柯陈一带的汉魏六朝和宋墓葬大部分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8月,在丁洼发掘宋石室墓3座。
  百子古墓群 为两汉至宋墓群。位于全椒县陈浅乡石庄村。墓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公里。1973年5月,省、地、县文物部门联合发掘石庄汉墓2座,曾出土大量珍贵文物。1978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口古墓群 为汉代墓群。位于来安县水口乡上蔡村下蔡队。1978年曾发掘2座棺墓,出土有陶器、漆器、王莽钱币等。
  常山古墓群 为汉至宋时墓群。位于滁州市常山乡,以常山集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山脊延伸。在集西300至600米下马庄有古墓7座,1986年修建公路时挖出其中1座,裸露可见拱形顶;集西200米处公路两侧有古墓12座;集东200至600米有古墓14座。1986年5月滁州市文物普查初次发现。1991年地区文物管理所在常山集自来水厂区内发掘古墓3座,出土一批陶器、铜器、铁器及钱币。
  三角圩汉墓群 位于天长县城郊乡。1991年12月,在三角圩兴修水利工程工地上,清理、发掘汉代墓葬23座,出土三批漆、木、玉、铜、陶器等文物700多件。其中11件珍品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
  (二)名人古墓
  虞姬墓 也称虞姬孤堆。位于定远县二龙乡谭村旁。《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即此处。墓呈高大封土堆,椭圆形,顶分三半;底部直径约69米,高约29米。北沿于1958年被挖掉一部分。墓前有一石碑,主文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横额:“巾帼千秋”;两旁对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颇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伴黄昏”。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槐墓 位于定远县定城建设小学校内西南角。董槐(?~1263年),宇廷植,定远县城人。宋嘉定六年(1213年)中进士,官至右丞相。清《定远县志·邱垄》载:“许国公董槐墓,县西察院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县张景尉立华表、墓道、邑人凌涛题碑。”墓呈圆墩形,直径约30米。墓南置一宽约60公分、长约2米的石墓碑。“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堆、华表、碑记等均被毁坏。唯墓西小巷名董公巷,沿用至今。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孝子墓 位于天长县秦栏镇秦栏中学校内。墓主朱寿昌,宋神宗年间秦栏人,因弃官寻母,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墓建于宋,为高大封土堆,四周有券;墓前立有碑坊、石表、石桌、烛台和墓碑。“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 位于凤阳县府城西南8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朱元璋父母去世时无地埋葬,同村人刘继祖施舍该墓地。在安葬时“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是草草埋下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已称吴王的朱元璋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濠州,看到父母的坟墓仍淹没在荒郊野草中,准备用隆重的礼仪进行改葬。后因怕改葬会破坏“龙穴天墓”的灵气,又改变决定,就地培土,增大加固坟墓,并派专人看护。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营建皇陵,再次增大加厚陵墓,广植名贵树木,开辟神道,立华表、石人、石兽。又筑皇陵城。城共有三重,外城为土城,周围1.4公里,中为砖城,周围3公里,内为皇城,周长0.25公里。陵墓前有享殿、廊庑、华表、碑亭,及石人石兽36对;另有神厨、官厅、铺舍数百间,御桥、红桥、皇堂桥及金门、红门、棂星门等建筑。特设皇陵卫率军士5000余驻守;又将当地居民3324户编为陵户,负责守夜、打扫环境、置办供品。设皇陵祠祭署,负责祭祀。朱元璋称帝后,两次回凤阳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至凤阳谒陵。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曾3次亲祀皇陵。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凤阳,皇陵毁于兵火,仅存石碑2座及石人石兽。
  建国后,1950年在皇陵陵墓的顶部和四周重新种植松柏,现已蔚然成林。1976年皇陵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2月,皇陵石刻连同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沐英墓 位于定远县城西乡解放水库附近。墓主沐英,字文英,定远县人。朱元璋收为养子后,从姓朱,由帐前都尉进佥事同知,又晋至征南右副将军。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卒于滇,迫封黔宁王。此为一金首玉衣冢。原神道立有石像生和石碑,现大部被毁坏,尚存少数亦损残不全。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物保护单位。
  沈仁墓 位于定远县大桥乡沈家湖村西南约50米处的小山坡。墓主沈仁,定远县人。元末于县境的豁鼻山举旗造反,后归附朱元璋。从领军百户积功至都督佥事、福建司指挥使。墓上有封土堆,墓道两旁立有翁仲、狮、羊、华表等石刻。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沃公墓 位于天长县天长镇二凤村沃公队。墓主沃田,山东登州人,明代抗倭英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天长殉难,被安葬在遇难处,朝廷追封为“镇远将军佥事”。民国21年(1932年)天长县抗日救国会立碑纪念。1989年8月,墓葬迁入新建的沃公祠后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9-20
古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