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闽南话

闽南话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闽南话-语种简述 闽南话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闽南话-发音特点

闽南话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

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
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0�2];
3、无轻唇音[v]、[f];
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

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

闽南话-语种分类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 闽南话带的商民 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 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姓、黄姓、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使用区域

使用闽南语的区域,主要以福建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区域以及闽西龙岩地区为主。另外,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通行着近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其中,通行有于台 闽南话中、台北的闽南语,稍偏于泉州腔;流行于台南、高雄的闽南语,则稍偏于漳州腔。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也使用的语言也属于闽南方言。

按照闽南语发音内部特点,在福建境内,分五个次方言区域,分厦门话区:主要分布在厦门、金门、同安等地区;泉州话区:主要分布在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漳州话区:主要分布于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龙岩话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上杭、长汀、漳平县等地;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等。

闽南话分布地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县市,约有140万人说闽南话。江西的广饶、广丰、玉山等市县约有40万人说闽 闽南话南话。广西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香港、澳门地区约几十万。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江苏、浙江的温州、台州等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人。

闽南话-来源历史

汉朝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闽南话-发展历程

闽南语在台湾的传播与河洛话的形成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 闽南话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泉州,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绝对优势。雍干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 闽南话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四处流动,结果漳泉两语混淆,全台除了宜兰、鹿港等少数地区保存其较纯正的口音以外,其他各地都普遍通用一种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新的闽南语,语言学家洪惟仁(1987年,1-2)将其称之为“漳泉滥”(彰泉混合的意思)。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可以从现在的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国共发生内战,国民党政府战败,带著大批军队和难民“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闽南话-闽南简介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泉州、厦门、漳州、莆田、龙岩五个地区均属闽南,但我们通常所 闽南话说的"闽南"这个说法,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田,龙岩,其主要是依据语言,文化,风俗上来划分的,莆田说的是莆田话略区别于闽南话,而龙岩说的是客家话.两地均不属闽南语系. 因此狭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区. 但由于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其他受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话-语种漫谈

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 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

闽南话

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后来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话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话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把闽南话作为汉语的参照系语言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介绍,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比如“鼎”,古汉语中通常是指铁锅,闽南话的发音与古汉语的发音、词义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来就没有闽南人这么方便。李教授说,从古汉语演变、进化而来的现代工业汉语,与闽南话也有深刻的关系,如果能抓住闽南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加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从正音入手,然后从普通话联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义、词义。现在这种方法被淡忘甚至抛弃了。很多人以为方言会干扰汉语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你不懂或不讲闽南话,但你的普通话也未必就很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善于进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教学,拒绝了方言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汉语为表达主体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优秀文化特征。他认为,掌握闽南话不仅可以为汉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和理解闽南文化

闽南话

李如龙,全国著名的汉语方言研究专家,曾经参与创建厦门大学方言研究室,会说五六种地方方言。他认为:闽南话最早形成于泉州,然后一直向南流传到漳州、厦门、潮州,雷州、海南,然后又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说闽南话的总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成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闽南话无疑是沟通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华人的一种无形而不朽的桥梁。这是22日下午李如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在访谈时,他还就厦门的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的关系、如何学习闽南话,如何推广闽南文化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闽南话: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

记者:作为方言研究的专家,您能介绍一下闽南话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范围吗?

李如龙:闽南话形成于唐代,是东南部最早的汉语方言之一。吴语应该是形成最早的方言,由于离长江近,受官话的影响大,地方色彩有所淡化。闽南人偏居东南,与中原的交流少,闽南话反而成为保留最多古代汉语成分的方言,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闽南话的形成是多来源多层次的,既有百越族的“语言底层”,也有古吴楚移民的语言,加上古中原的语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方言系统。闽南话最早形成于泉州,然后一直向南流传到漳州、厦门、潮州,雷州和海南,然后又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说闽南话的总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成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

闽南话是一种有向心力的方言,不同地方的闽南话大多都能交流,另外,闽南话还有一种“崇正意识”,就是以汉语的正统自居,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行”,闽南话就是古代的意思;闽南话把“吃”称为“食”;“锅”称为“鼎”;“人”称为“侬”,都是很古的说法。会说闽南话对学习古汉语很有帮助啊。由于闽南话稳定、保守,注意语言的源流,所以对故土中原文化有浓厚的感情。不同时代说闽南话的人对全国流行的共同语都很尊重。唐宋时科举取士,考试时作诗押韵,用的是《广韵》,其中的反切法被闽南话吸收。形成了闽南话特有的“文白读”,即读书时按官话来读,注解时用闽南话,文白两大传统并存,这在全国方言中是保持得最完整最牢固的。罗常培来厦大期间,写了一本《厦门音系》,称赞道,文白读并存是闽南话的根本特征,在全国方言中属于少有的。闽南话对官话持兼容并蓄的态度。清朝雍正五年,曾下诏书,鉴于闽粤两省进京士子,官话不准,下令两省设立正音书院。这一诏令在广东没有得到重视,福建执行起来非常认真,设立了不少正音书院,编写了不少正音课本。

读书识字用正音,说话时用闽南话,我把这个现象称为“启蒙教育中的双语教育”。我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在今天推广。它的好处表现在:一是使得方言与共同语并存的传统得以“传宗接代”,不使方言断绝;二是使小孩从爹妈那里学来的方言知识得到发掘和利用,由“习得”变“获得”,这样方言就变活了;三是建立在方言系统上的地域文化得到保存和发扬。 厦门和台湾的闽南话沟通无距离

记者:台湾的闽南话有什么特点?

李如龙:台湾的闽南话和厦门的闽南话最相像。厦门的闽南话是漳泉两腔的混合体,台湾的闽南话也是“漳泉滥”,厦门的闽南话和台湾的闽南话沟通起来没有什么障碍,与诏安和龙岩的闽南话沟通起来反而费劲,就是语言的来源不同所致。我去过台湾,我们家族是李光前二房分出来的,台湾嘉义县元长乡则是从李氏家族的长房分出去的,我和那里的乡亲用闽南话交流,毫无困难,他们真的是“乡音无改”啊!闽南话真是很有生命力的语言,台湾曾经被日本统治50年,国民党也统治了50年,当政者都要求公共场合禁止说闽南话,大家只在家里和小范围内偷偷地说,就是这样,仍然“乡音无改”,很神奇啊。所以,我说闽南话是沟通海峡两岸甚至东南亚华人的一座无形而不朽的桥梁。

台湾当局现在有点反其道而行,提倡用“闽南话”当“国语”,这就像鲁迅所批评过的“一个人站在地球上,却想揪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不必说台湾还有几百万不说闽南话的人,真要把普通话取消,那好,你把所有的中文报纸都停办,不准大家说普通话,这行得通吗?这只是居心不良者的政治炒作,是发泄情绪的一种做法,容易导致族群之间的分离。台湾的“国语”和闽南话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例如:她=伊
我=阮
什么=xiuan2 mi4
没=mo2
抓=掠lia2
是=西
红=ang2
绿=lie2
吃=夹
电脑=电勒
猪=die1
湖=哦......
(不管用中文或者拼音都没办法表达清楚,除非有另外一套标音方法

本文来之互联网
</b>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5
闽南话是怎么来的?据历史资料记载:以黄河、洛河为中心的中原河洛地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史记�6�1封禅》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指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个朝代。河洛地区位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历代王朝多在这里建都。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成为汉文化、华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陈元光从中原河洛地区的固始入闽开漳置郡,使得闽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很快趋向统一,更因其带入中原河洛地区的华夏先进文化,影响并主导了闽南社会,使之与中原地区逐渐形成文化上的统一。不少学者指出,闽南文化源自中原河洛地区。历史上中原河洛地区有几次大批移民入闽。一是在陈元光之前的晋代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中州8姓衣冠避乱南渡入闽,主要入居于今福州、泉州地区;一是在陈元光之后的唐末僖宗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主政,率5000将士(其中亦有开漳将士的后裔)开拓东南海疆,主要入居于今闽东及闽中地区。此外,宋末避元南奔入闽者亦不少。然而,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远要算唐初陈元光家族先后从河南固始及周边地区带来80余姓近万名部众,主要入居于今闽南漳州,致力于闽粤之间地区的治理和开发,其一家六代开发和主政漳州百余年,使得中原文化在政治、军事、经济制度与生产技术、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方面全方位进入闽南,形成闽南漳州地区的主流传统文化,把闽南社会纳入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文明社会之中。
  陈元光建置漳州,使中原华夏文化在闽南漳州地区广泛传播并且发扬光大,他“不仅带来体现原乡先进生产水平的物质文化,还移入了规约社会人际关系的制度文化和满足移民全面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对后世闽南漳州移民把经融和转化而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先进汉文明传播入台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产生巨大的影响。

闽南话,是不是河洛话?
陈元光就是我们所说的开漳圣王,不知道闽南话就是他给我们带来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