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怎样变成鸟的?

如题所述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bà)王龙或者笨重、迟钝(dùn)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lán)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xiáng)的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hè)胥(xū)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gé)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jǐn)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yì)。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huì)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suì)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_只供教学使用=}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tuó)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chēng)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dūn),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rú)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lú)膨(péng)大,行动敏(mǐn)捷(jié);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yì)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wú)庸(yōng)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参考资料:语文书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一万五千年之久,最后确神奇地灭绝了。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认为,鸟类是由恐龙演化来的已经不成问题。
现在成问题的是,鸟类究竟是由哪种恐龙演化而来的。

中华龙鸟从其公诸于世起便成了古生物学界的明星,并再度引发了有关
鸟类起源的激烈争论。中华龙鸟头颈部和尾部的“毛状构造”引起了有关它
的分类地位的争论。不少古生物学家认为,中华龙鸟的发现,对鸟类起源于
小型兽脚类恐龙学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图为陈丕基所得到的中华龙鸟标本
及复原图。 图片引自《2000科学发展报告》

中华龙鸟等重要化石的发现,为解决世界上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鸟类
起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震撼了整个国际古生物学界。近来,“辽宁古
盗鸟”的“发现”,也同样震撼了整个国际古生物学界。不过,后者的“发
现”与前者的发现截然不同,在“盗鸟”的背后存在着盗名之嫌。在这个时
候,笔者采访了季强博士,请他发表看法。

中华龙鸟之争尘埃落定

当笔者问及中华龙鸟之争现在还存在不存在时,季强自信地说:“中华
龙鸟经过4年多的激烈争论之后,现在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对中华龙鸟
的命名及其看法,已经无可非议。首先,名称确定为‘中华龙鸟’,这是谁
也更改不了的;其次,中华龙鸟是从龙到鸟的过渡类型,似龙似鸟正是它的
可贵之处;再次,它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长有原始羽毛的恐龙;还有叉骨和
脚趾等方面的独特特征,也是很难得的。我开始命名时,就考虑到了这些特
征。拉丁文名称为‘中国长羽毛的恐龙’。”
季强博士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科技人员告诉笔者:自从发现了中华龙鸟
等化石之后,地质博物馆就门庭若市。大量的外国科学家前来参观访问,几
十人组成的代表团一个接着一个,当今鸟类研究的两派“掌门人”、古生物
学界的世界高手都来了。这些人各有意图,有的既感兴趣而又抱着怀疑的态
度,不太相信中国有这种能改变教科书的发现;有的是来见识中国的重大发
现。总之是来者不拒,他们愿意与各国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那末,举世瞩目的中华龙鸟化石究竟有多少块呢?季强透露:中国地质
博物馆保存3块,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保存2块,一共5块。其中有两块是非
常珍贵的,它们同为一只中华龙鸟化石的阳、阴模。中华龙鸟化石阴模是季
强博士发现并命名的。在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陈丕基得到第一块化石之后,
1996年8月,一位农民将找到的中华龙鸟化石阴模卖给了中国地质博物
馆。季强当时对那位农民说:“我们不能做买卖。你可以捐献给国家,国家
给你发奖金。”于是,季强代表博物馆收下了化石,并发给那位农民6000
元人民币的奖金。笔者问:如果现在有人开价买这块化石,值多少钱?季强
说这是国宝,一千万也不会卖,而这块化石的科学意义是无法估价的。

鸟类演化过程正在研究

到目前为止,在辽西地区已经发现了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北
票龙等覆盖有毛状构造的恐龙。
左图为今年2月在辽西新发现的长“羽毛”的奔龙化石。
右图为中国地质博物馆所得到的中华龙鸟阴模标本。

既然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发现与命名已成定局,那末,中华龙鸟在鸟类进
化中扮演什么角色?恐龙如何演化成鸟类?这是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
笔者请季强博士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回答。他说:目前发现的化石表
明,恐龙演变成鸟类有一个过程。在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最早是
不长羽毛的华夏龙,接着是第一个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以后依次为:长有
5至6厘米长原始羽毛的北票龙,翅膀上长有飞行羽毛、尾巴上长有羽毛的
尾羽鸟、中国鸟龙(属奔龙),翅膀略短于后腿的原始祖鸟,翅膀与后腿等
长、飞行羽毛不对称且长着光滑牙齿的始祖鸟,尾巴缩短形成尾综骨、飞行
羽毛超过身体、没有牙齿但有角质喙的孔子鸟,类似孔子鸟的长城鸟。中华
龙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紧接着华夏龙之后第一个长有原始羽毛的似龙似
鸟的生物,是鸟类的始祖。尾羽鸟是最早长有飞行羽毛的生物,是目前发现
的最古老的鸟。始祖鸟会滑翔,但不会飞行。孔子鸟以后的鸟类才会飞行。
由于鸟类与恐龙的关系太密切,我们很难在鸟类与恐龙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
线。
季强谈到上述恐龙演化成鸟类的一系列化石时说:“除了孔子鸟、北票
龙、中国鸟龙为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发现之外,其他均为中国地质博
物馆所发现。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还先后发现了原始鸟类、鱼类、两
栖类、龟鳖类、蜥蜴类、鹦鹉嘴龙类、原始哺乳类和翼龙化石等等,这些化
石是研究地层、古生物的难得的实物证据。目前,中华龙鸟等化石的研究工
作已告一段落,我们正在进行的新的研究课题是:鸟类是哪种食肉性恐龙演
化而成的?”
笔者注意到,在季强这位具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身上,一定有不可多得
的新闻材料。于是再三问他,他不得不说在今年晚些时候,等他的论文在国
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再向媒体公布,假如现在就公布,会影响其在国
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后来,季强经不起笔者的纠缠,告诉笔者:鸟
类是由哪种恐龙演化而成的,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研究所周忠和博士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鸟类是由树上生活的恐龙演化而成的。
另一种是他本人的观点,认为鸟类是由陆地上奔跑的小型食肉性恐龙演化而
成的。据地质博物馆目前掌握的最新资料来看,最接近鸟类的是一种小型奔
龙。他说他不知道哪种恐龙是树上生活的恐龙。他注意到要找生物进化的祖
先,应先找其近祖而不是远祖。今年2月发现奔龙化石后,他经过认真研究
得出了上述观点。

“辽宁古盗鸟”骗局中有骗局

近来,一件由恐龙和鸟的化石拼接而成的人工产品——“辽宁古盗鸟”
标本,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新闻界的报
道则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出现报道失实、以讹传讹的现象。为了还事实真面
目,以正视听,季强博士撰写了《“辽宁古盗鸟”事件的始末与真相》一文,
将事实的全过程及秘闻在有关媒体上公布。他说,有些年轻科学家急于表现
自己,先卷入骗局,后又进行打假,戳穿所谓“古盗鸟”骗局。其实,骗局
中还有骗局,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了。
季强博士告诉笔者:“辽宁古盗鸟”由三部分拼接而成:一个孔子鸟的
身体、一个爬行类的头部和一条恐龙的尾巴。去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霸王龙长羽毛了吗?》的文章,认为“古盗鸟”是连
接恐龙和鸟类的“缺失环节”,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最为直接的依据。
有报道说,是从事古生物研究的某青年科学家指出了“古盗鸟”为假化石,
纠正了《国家地理》杂志的错误。
事实上,这位青年科学家正是参与了“古盗鸟”化石的中美合作项目研
究,双方商定于1999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地理学会总部专门为此
“重大发现”召开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并将此消息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
上。另一方面,美中科学家加紧撰写学术论文,并将论文投送英国《自然》
杂志(该青年科学家为论文第四作者)。然而,从英国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
《自然》杂志拒绝发表他们的学术论文,原因很简单,就是在论文评审过程
中,有两位专家发现该化石标本是拼凑而成的。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有些人
既然已深深地卷入了“古盗鸟”骗局,怎么又成为戳穿“古盗鸟”骗局的人
呢?
谈到这里,笔者禁不住插话:“你揭穿骗局中的骗局,不怕人家打官司
告你吗?”季强回答说:“国际合作项目、新闻发布会和学术刊物均有据可
查,外国专家也将事件经过告诉了我,我已经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我敢
于挺身而出,用真名实姓在媒介上揭开真相,正是为了维护科学的尊严。”
季强博士还告诉笔者:早在1998年6月,辽宁锦州的一位化石贩子
想将假化石卖给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丕基研究员。陈丕基观察后,认
定这是一块假化石标本,断然拒绝了那位化石贩子。当他经过观察发现为人
工做假化石标本时,就拍下了照片。季强说,“今年6月,陈丕基研究员还
向我展示了当时拍摄的‘古盗鸟’化石标本照片。我将其与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上刊登的图片进行对比验证,证明就是走私到美国的‘辽宁古盗鸟’化
石标本。因此,真正发现 ‘古盗鸟’假化石的是陈丕基研究员。”
1999年2月,该化石走私到美国,在“图桑矿物和化石交易会”上
被美国犹他州布兰丁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花8万美元买去收藏了。近年在
鸟类的起源问题上,中国和加拿大有发言权,美国没有发言权。得到了“古
盗鸟”化石标本之后,美方如获至宝。1999年3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发函给季强博士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邱铸鼎研
究员,邀请美中科学家合作研究该化石。由于季强对化石的处理意见不符合
美方的利益,因而就不再找他了,而单方面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接
触。季强说:“以美方为主来进行研究,说穿了是一场交易。我认为原则归
原则,交易归交易。”
季强指出:当前商业交易卷入了科学研究,化石造假和走私贩卖对科学
研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0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tuó)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chēng)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dūn),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rú)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lú)膨(péng)大,行动敏(mǐn)捷(jié);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yì)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wú)庸(yōng)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参考资料:语文书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恐龙。
第2个回答  2011-12-08
科学家从小鹧鸪的翅膀运动得到恐龙如何演化成鸟飞上天的灵感。

一个多世纪来,科学家对鸟演化出飞行能力很感兴趣。鸟类被认为是两亿五千五百万年前演化自恐龙的。有些人认为鸟类祖先可能是从树上滑翔下来的有人认为早期鸟类先助跑然後鼓动翅膀以升空。但一项新研究显示,现代雀鸟的恐龙远祖可能曾经学飞,方法是扑动双翼加快跑步的速度以冲上斜坡或树上。

美国蒙大拿大学飞行实验室的实验功能形态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Kenneth Dial分析了幼鸟使用两翼飞行前如何利用翅膀帮忙跑步的情形。他十五岁的儿子给了他研究的灵感,他说他见到半公斤重的鹧鸪跑上陡峭的稻草堆上。Dial说,现代鸟类如火鸡、鹧鸪和鹌鹑等在出生几天後就可以利用两翼帮助他们快速爬上陡坡甚至树上,以避开掠食动物。Dial说,这种技巧发展成熟後,距飞行只有一步之遥。

科学家相信,有羽毛的恐龙是现代雀鸟的远祖,也许它们也有很多个世代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最後演变成现代会飞的鸟类。Dial认为演化出攀越更陡峭斜坡的能力,鸟类祖先的前肢可以上下摆动,不像爬虫类只能前後摆动。Dial说:「这些雀鸟现在的习惯很可能和两足恐龙相似,它们後肢很发达,都是很能跑的,同时也是在地面出生的。」但现代雀乌却有办法学会飞行。

Dial研究初生鹧鸪在成长过程中使用翼膀的情形。也是有照飞行员的Dial和儿子Terry以及另一位高中生Ross Randall建做了不同坡度的斜坡,拍摄高速照片,而且还在雀鸟身上安装仪器供测量速度和动作方向之用。Dial还在一些实验中剪短雀鸟的羽毛,把它们的动作和翅膀完整的雀鸟比较。(可到此处下载影片)

研究结果显示,鹧鸪在出生後不外就能靠两翅帮忙攀爬陡峭的斜坡。Dial比较羽毛被剪短的雀鸟和翼毛完整的雀鸟,发现雀鸟拍动两翼的确对它们攀爬陡坡有帮助,而且它它们摆动翅膀的角度和飞行时不同。雀鸟不用翼膀帮它们在平地或坡度不大的地方跑步,但坡度超过四十五度时,翅膀就开始发生作用了,就算斜度高达一百零五度都不会掉下来。」他说道:「只要几星期,它们就可以垂直的跑,不断拍动两翅使它们的身体更贴近树面。」

柏克莱加大的演化生物学家Kevin Padian认为Dial的发现令人大开眼界。影片中透露的是我们从来未知的讯息。其他研究鸟类飞行的科学家对这研究也很感兴趣,并认为能支持自己的理论。认为鸟类从树下滑翔学飞的科学家认为这帮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鸟类怎麼先上树的。然而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Luis Chiappe认为这个发现支持了摆动翅膀加速助跑速度以升空的理论。

然而Dial认为他的发现增加了新的说法,他认为这些动物所作的事是前人未曾提过的。鸟类祖先要飞上天,必须要先演化出移动前肢的新方法。能够前後和上下摆动是有好处的,因为让它们爬上斜面。当这些能力都有了,也们就能飞上天。

虽然看似不太可能知道这样的能力什麼时候演化出,但分析一些原始鸟类的化石就能瞭解它们是否能上下摆动。

原学术论文:
Dial, K. P. Wing-assisted incline run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flight. Science, 299, 402 - 404, (2003).

参考来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22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体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第4个回答  2011-12-22
长期来,对人类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乃至鸟类起源等诸多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解决的世界难题。特别是关于鸟类起源的假说,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早在18世纪,就已流传有“鸟类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传说:“鱼翅变成了羽根,干枯的鳞片变成了羽毛,皮肤变成了一层软毛,鳍变成了脚。”在19世纪中叶,科学家们虽已发现并注意到,鸟类与爬行动物有许多相像之处,但却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实两者之间的联系。
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古代环礁湖河床的石灰石中,人们发现了始祖鸟化石。达尔文的朋友、自然学家赫胥黎将始祖鸟看作是一个完美的爬行动物与鸟类转换形式的典型例子:爬行动物的重骨头转换成轻的、空的鸟骨;前臂伸展成翅膀;浅的胸骨加深变成众多翅膀的
肌肉;鳞片发展成羽毛。赫胥黎认为,在鸟类和恐龙两者之间有着神秘的相似性,并由此作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鸟类并不与恐龙同时存在,它们是近亲。
20世纪70年代初,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罗姆重新审视了这一概念后指出,始祖鸟与兽脚类恐龙之间也有着相似性。奥斯罗姆说,其实,恐龙并没有灭绝,而是以羽毛的形式生存着,如燕子、鹰、蜂鸟和喜鹊。但是,从陆栖恐龙到始祖鸟到燕子,这并不能说是一种直接的血统。奥斯罗姆说,“我们还没有证据支持任何直接直系的血统。化石记录中的空隙太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将散失的时间和空间点联系起来。”
但是,这种假说却遭到了一部分鸟类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鸟类与恐龙相像并不是因为关系密切,而是因为生活在相同的小生态环境中,以相同的方法行动所致。这种相同特性或趋同的不同发展,在生物历史中是常见的现象,这也就是生物学上所称的同功现象。不妨
看一下蝙蝠和蝴蝶的翅膀:两者都是扑翅飞行的,但是由不同的身体部位而升空的,并没有迹象表明它们是共同的祖先。
1994年,在北票市的一个小山村发现了一块鸟类化石,当中国科学院鸟类化石专家侯连海先生看到这块化石时,立即被它那种与始祖鸟十分相像的图形所震惊,图形大小如喜鹊,长有与始祖鸟一样的翅膀、长指状物和弯曲的爪子。在始祖鸟长有完整牙齿的嘴的地方,却
有着角质的无齿鸟嘴。这种鸟几乎与始祖鸟一样古老,且已具备了现代的颚。侯先生将此鸟命名为“孔子鸟”,意即“祭祀孔子的鸟”。
孔子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能够进行远程飞行的最早鸟类,它的翅膀几乎与始祖鸟一样原始,但已有了一些诸如轻盈的骨头、较短的尾巴等现代鸟类的特征。
1996年,在北票市上园乡的一个小山村四合屯,当地农民在挖掘孔子鸟化石时发现了四块长毛的小型肉食恐龙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被发现的长毛恐龙的化石,因而被誉为“中华鸟龙”。它的发现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直接支持了鸟类由小型的
食肉的栖地性恐龙进化而成的理论。
无独有偶,1996年6月,在巴塔哥尼亚荒芜地带,人们发现了距今约0.9亿年前的恐龙的部分残骸。令人惊异的是,这是一种具有鸟类翅膀的两腿恐龙的部分残骸。它能像鸟折叠起自己翅膀、折叠前臂,能像鸟一样活动肩膀关节,并能抬起前臂向下扑翅飞行。
在四合屯发现的化石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动物。这种动物像始祖鸟,但更原始、更大,腿更壮实。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原始祖鸟龙。原始祖鸟龙的羽毛是对称性的,与始祖鸟不同,这说明这种动物不能飞行。在相同的地区,还发现了另一种不能
飞行的动物———尾羽鸟龙。尾羽鸟龙有很独特的牙齿、尾巴羽毛和从第二指中长出来的长长的、对称性的羽毛。
尾羽鸟龙看上去像鸡,头盖骨很大,牙齿像针一样尖锐,一双前臂短而健壮,多骨的尾巴几乎要比身体长一倍。动物化石保存完好。不但能看到残骸的细节,而且能看到一般化石所无法记录的柔软的组织和其他身体部位。从颈项到尾巴的后背上,有薄薄的、深色的纤维
状皱纹的背脊。尾羽鸟龙的颈项上长满了细小的纤维,犁沟似地布满了长长的后背和尾巴,这说明它不是一种普通的小恐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