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踪杳然的意思

如题所述

大意是一点踪迹都没有,谓不知去向。或者无半点倩影踪迹。

先说杳然,再议芳踪。

杳然:1.幽深、寂静的样子。2.毫无消息、踪影。

芳踪一词,推荐看《何谓“芳踪”》。

倪寒羽先生《何谓“芳踪”》(《咬文嚼字》2001年第6期)称,他读了《追寻陶渊明的芳踪》(《旅游》2000年第12期,)一文,觉得该文标题中“芳踪”一词用得不妥。倪先生自谓“读得书不多”,“翻了许多词典,都没有找到‘芳踪’这个词儿”,只“在艸字部里”“找到一些带芳的词”——因诸如“芳龄”、“芳泽”、“芳心”、“芳卿”等称用于女性,故“以此类推,芳踪,应当是指女人的踪迹”。从而觉得把这么个好词儿,让“男性的陶渊明”用了,实在“有点别扭”。 

也怪《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辞书的编辑们偷懒,对“芳踪”这么个常用的词儿,偏偏视而不见,愣是不收。害得倪先生“识其一而不知其二”地“葫芦判案”,遂使“陶公”受屈,“芳踪”含冤。 

这话要说起来还得从“芳”字开始。汉代许慎认为“芳”的原意是“香草”。清代的段玉裁则认为“芳”的原意是“草香”。总之,不管“香草”也好,“草香”也罢,反正是怡人心脾,让人喜欢的好东西。所以大诗人屈原在赋诗抒怀赞美贤人高士之时,便很自然的想到了以“芳”喻之。如《离骚》中的“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此处的“众芳”本义指申椒、菌桂、蕙、茝之类的香草植物,这里喻的就是各种贤能之士了。后来,“芳”字就渐渐变成了人们表示赞誉之意礼敬之情的常用词了,其含义就是“美好的”。这种情形,与组成“玉札”、“玉字”、“玉面”、“玉人”、“玉手”等词组的“玉”字,颇为类似。 

事实上,“芳某”之类的词一开始还就不是专为女性设的。道理很简单,那时侯妇女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男性,素来自以为是的男人怎么肯把这么好的一个字,让给女性独享呢?只是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一直趾高气扬“睥睨群雌”的男人渐渐地也不得不承认,就总体而言,女人的确要比男人更富于爱心、更富于“可爱性”、也更富于“可敬性”——总之一句话,女人的确要比男人更“美好”些。所以,渐渐地,作为“美好”同义词的“芳”,也越来越多地专用于用上去更名副其实的女性了。比如“芳容”“芳龄” ,比如“芳姿”“芳心”,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好在“美好的”女人们总是“心太软”的,做不出“赶尽杀绝”的事情来。所以到现在为止,“芳某”系列中还是保留了一些只表敬意不限男女的词组。如称人之信札曰“芳札”,称人之诗文佳作曰“芳音”,称人之盛美功业曰“芳烈”,称人之优美文词曰“芳词”……当然也包括一个较常用的对邻居的美称——芳邻。诸如此类的这些词均属男女皆适的社交敬语,非特扫眉专用的。 

这其中,“芳踪”也算一例。它除了常常用来指称“女人的踪迹”之外,也可用来指称先贤高士的行迹、踪迹。在表达这层意思时,其含义与“芳躅”“芳迹”相同。举例而言,清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开篇的那首《蝶恋花》中就有这么一句:“此段高风千古属,上下诸贤,未见芳踪续”。这里的“芳踪”指的就是分田睦邻散财助人的先贤事迹。此外,“芳踪”也多被后世子孙用于颂称祖先的行迹。如邓姓人家的联语就有“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之句,典出辅佑光武帝创建东汉的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邓禹。还有,帅姓人家的堂联之一:“名利都捐,芳踪忽见关右;廉静不扰,音容永祀江南。”上下联分别指宋朝两位帅姓贤人帅子连和帅范。 

由此可见,以“芳踪”指称先贤行迹,并非异想天开,也绝不能称作“用词不当”。当然,语言规范问题,除了要看理据之外,还得注重习惯,而从习惯性上讲,“芳踪”一词现在的确多用于女性。然依愚之拙见,纵然陶渊明“不幸”身为“须眉浊物”,但好歹看在他老先生,既“贤”且“先”的分上,用之“芳踪”,也应算是“实至名归”的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4
您好,中仕学社学习平台为您热情服务,“芳”明显是指女子,“踪”即踪迹,“杳然”形容幽深、无形无踪、没有踪迹的样子。综合起来,应该是:形容女子飘然远去、没有踪迹!
第2个回答  2017-03-27
“芳”明显是指女子,“踪”即踪迹,“杳然”形容幽深、无形无踪、没有踪迹的样子。

芳踪杳然---指的是自己心仪的女子突然没有了音信。 意思就是说,女子的音信全无,找不到她的踪迹。

要是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请好评我,谢谢
第3个回答  2007-09-17
‘杳’就是无踪影的样子。整个短语就是佳人逝去,无踪可寻。
第4个回答  2017-04-05
就是不知道她在哪里的意思.她的踪迹已经没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