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怎么炸才能不崩油.?

需要详细的操作方法.谢谢各位了!

炸元宵不崩油的关键是提前蒸一下。
炸元宵是个技术活,火太大了,元宵外皮容易糊,而芯儿还没熟;火太小了,元宵炸时间长了,外皮太硬影响口感。炸元宵容易迸溅,事先把元宵上锅蒸一下再炸,据说这样就不会再迸溅了。

扩展资料:

好些人分不清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总是混淆,认为是同一种食物。其实两者完全不同。
1、从做法上,元宵是把馅料和匀后做成小立方块,然后放在一个装有江米粉的笸箩里摇,边摇边洒水,馅料包裹着江米粉越摇越大,最后摇成乒乓球大小的圆球。制作起来时间比较长,因为它是一层一层包裹,表皮也比较粗糙,带有手工制作的痕迹。一般都是现场制作,含水量比较大,不易于存储。馅料主要以黑芝麻、五仁、山楂、豆沙、巧克力为主。

2、汤圆是先做好面团,然后再把馅料包进去,揉成圆球,更像是包饺子的做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1

用低油温炸,不会崩油。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元宵节节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

元宵,愿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区是由红薯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21

我们在外面买的汤圆一般都是速冻元宵,速冻汤圆不需要解冻,解冻之后元宵在下锅之后会粘在一起,粘在一起的地方就会破皮,而只要发生破皮就会溅油,只要将汤圆的外部蘸上少量的水,表皮变软之后,再用牙签在元宵上扎3-4个小孔,每个小孔的深度为1厘米即可,太深了馅会流出来,如果不沾水直接扎的话,汤圆会裂开。

然后在锅里放入少量的油,油量没过汤圆即可,而且油温不能太高,然后分批次放入汤圆,每次少放一些,小火慢炸,握住锅柄轻轻晃动,不要让汤圆粘在一起,但是最好不要用筷子去翻动,这样会破坏汤圆的表皮。

汤圆下油锅后,周围开始冒小泡泡,然后保持小火晃动锅,等到汤圆浮上来的时候涨大,表皮变硬和金黄即可,然后把汤圆捞出沥干油以后装入盘中,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的炸汤圆就搞定了!

炸汤圆时油温不能太高,但是也不能太低,因为冷冻的汤圆放入锅中,会瞬间降低锅里的温度,所以火候是很关键的,保持小火慢炸,不要用筷子去翻动,避免汤圆的表皮被破坏。

转眼间春节已经过去十天了,即将迎来元宵节,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吃,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汤圆因为是糯米做的,煮的汤圆吃着有点黏稠噎人,因此有的人更喜欢炸着吃,炸汤圆外表金黄酥脆,内里香甜软糯,口感特别棒,但是炸汤圆的过程很容易发生溅油,不小心溅到脸上可就遭殃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21

用牙签在汤圆上扎3-4个眼,深度1厘米左右,刚扎在馅上,以防炸时爆锅溅油。(如果是速冻元宵,直接扎的话元宵会裂,所以需将元宵沾水,湿润之后再扎孔)锅内的油六七成熟时,将元宵分两次炸制待

元宵呈浅黄色时,用竹筷翻动,使之受热均匀,再炸至金黄时,表面开始有小泡泡出现,即捞出沥油装入盘中。在炸好的元宵上放适量白糖就可以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

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2-06
一般都是要崩油的,你炸的时候可以用勺子或是笊篱一边炸一边敲元宵 能好一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