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日本就已经开始侵略台湾,为何清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题所述

1874年是一个很平常的一年,却是近代中日关系变化很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日本派兵悍然发动对台湾的侵略,虽然没有得逞,但是对清廷的震撼还是挺强大的。

之所以发生这件事情,也跟当时清政府一再对外忍让的外交政策有关,当时在台湾北部的琉球亡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是后来日本萨摩藩也派兵攻入琉球王国,致使琉球处于“中日两属”的状态。

日本明治维新后,除了在工业上的近代化,在军事上也掀起了一股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浪潮。

当时很多日本激进人士提出“征韩论”,希望对海外扩张来取得原始积累,但是当时的日本想要侵略朝鲜有很大的困难,日本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决定展开对外侵略。

1871年,一艘琉球进贡船因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南部,由于闯入台湾原住民住地,遭到台湾原住民的杀害,此后,日本就以这件事为借口,1873年日本派遣大臣到中国讨要说法,日本大臣询问总理衙门,台湾人杀害日本国人,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当时清政府大臣表示,台湾和琉球都是中国国土,用不着日本来过问。

但是日本人却很墨迹,一直在那墨迹,并且一再强调琉球是日本国土,清政府的官员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的牵扯,于是就说,杀人的是台湾原住民(生番),是属于“化外”,清政府也管不了,本想把这件事推卸过去。

谁知道日本后来就揪着这句话不放,意思是说,既然化外之民不受清廷管束, “生番害人,贵国舍而不治,我却将问罪岛人。”则日本就应该前去进行报复。

在外交措辞这方面,日本一向都拿捏得死死的,这一点是没有办法的,即使是现在看日本电影,估计你也会佩服日本人的脑回路,他就在那里想方设法的给你设圈套,让你按照他的思路走,一旦你说错了话,就开始反击你,日本就是依据清朝大臣的这一句开始发动对台湾的侵略战争。

1874年5月8日,日军派兵登陆台湾,由于清廷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并未对此事给予足够的重视,当时日本对原住民进行了打击,当时牡丹社酋长阿禄古父子身亡,其他原住民不得不投降。

此时,清廷才对此事予以重视,并且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主持事物。李鸿章也调集淮军主力部队六千五百人赶赴台湾。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结束没多久,淮军也都是打过硬仗的班底,并不害怕日本,加上当时日军军队内爆发热病,日本财政上难以为继,因此与中国进行和谈。

当时的李鸿章和沈葆桢表示,此次战役日本根本无法打下去,在谈判的时候一分钱也不能给,然而清政府在谈判桌上却十分软弱,最后竟然将以其他形势赔偿五十万,日军从台湾撤军,清政府将该事件定性日军出兵是“保民义举”。

结果日本后来就根据这个词,据此否定清政府对琉球的宗主国关系,此处再次表明日本在强词夺理方面的功夫是如此了得。

在清政府的眼中,日本本来是个曼尔小国,从来没有给予重视,但是经过牡丹社事件,尤其是日本在1874年侵略台湾之举,更是让清政府内的很多人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李鸿章在和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李鸿章就断言“倭国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随后李鸿章上奏《海防筹议折》,洋洋洒洒上万字,全面论述中国建设近代海防的必要性,并且还给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如果海防强大,那么 “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

可以说,牡丹社事件是甲午战争提前二十年的一次预演,如果清廷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许不会有甲午战争的惨败。

尽管李鸿章上奏了洋洋洒洒上万字的海防筹议,但是当时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认为,塞防无论在何时都要优先于海防,当时清廷花费上亿两白银进行西征,然而在海军建设上的投资微乎其微。

在1885年的中法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迫使清廷不得不重视其海军,白白浪费十年军备发展光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