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宰相三品官权利比较大?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唐朝宰相才三品?一品二品又为何官职?

唐“宰相”不是三品,而是因属于“三司”或有封爵,最高可到从一品。
唐代“宰相”并不固定一人,也没有“宰相”正式官名。
以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主要部门首长,共同为“宰相”,实质上就是一个集体宰相。
三省首长,中书省为中书令、门下省为侍中、尚书省为尚书令(因太宗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太宗后,避讳,不设尚书令,以左右尚书仆射为长官)。
中唐以后,由于尚书省下面还有六部,左右仆射干脆被排除宰相序列。
唐代君主,很注意分宰相之权,首先是“集体宰相”,后来又发展为临时任命官员行宰相职责,加以“参知政事、参与朝政”等头衔,后来干脆没有这些头衔,就不算是宰相了。高宗时期,带有各种名号的“宰相”,设立了一个办事机构“政事堂”,高宗将其移到中书省,成为了固定机构。玄宗朝,有临时在政事堂设一官职“执政事笔”俨然成为宰相之首,李林甫、杨国忠都担任过该职务。
总之,唐代没有“宰相”一职,宰相最高可到从一品,而不是三品,而且让更高级的品秩官员“服”,也不是难事,只要皇帝授权就可以。关键是唐代的一二品,很多是爵位,而无实权。
不知道,我这么解释是否明白?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4
  一品官员一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等官职,但是里面有些都是虚职,像是太史、太傅等等完全没有实权。

  而二品官员一般就是什么大都督等等武将,比如程咬金就曾经在去世之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荣耀。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一品、二品官的官职虽高,但是要么是虚职,要么是已经过世,实际上作为三品官员的丞相依旧是权倾朝野。

  唐朝之所以设立这么多的职位,其实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其实和现代的三权分立制度很像,从一个官职制度上就可以看出唐朝之所以这么繁荣的端倪
第2个回答  2019-03-21
其实真正的尚书省宰相是正二品,但是总是没人任职,叫尚书令,一般都是由几个副职三品的尚书仆射兼任了,所以也有管三品的尚书仆射叫宰相的,整个唐朝就没几个尚书令,郭子仪当年功劳多大,也没敢当尚书令。你说的一品官一般是荣誉性质的,太史太傅太保之类,或者世袭的爵位,一般都是给开国军功的人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24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就包括了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六部”则有工部、刑部、礼部、户部、吏部和兵部,说到这里,怎么没有说到我们的主题宰相呢?因为在唐朝,宰相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三省”中的每一个首领都能当上宰相,还不止于此,丞相居然还有二级丞相。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这七个官员是正一品官员,但是这其中的有些职位实际上并没有人来担任,比如太师、太傅和太保,只是虚设的一个名头;而太子太傅就是从一品的官职了。大家肯定还知道唐朝的开国功臣,那就是程咬金,朝廷在程咬金离开世界后就对他进行了追封,为骠骑大将军和益州大都督,这里面的大都督的官职便是属于从二品了。
虽然唐朝的宰相是三品官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权力,毕竟是朝廷上举足轻重的官员,为皇帝做事的人才,比那些虚设的二品职位强的不知多少倍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三品宰相还是强于二品官员的。
第4个回答  2019-03-24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最初很大程度沿袭包括五省在内的隋制,但他为尚书省设立了唯一的长官尚书令,由皇子赵公李世民(即后来的秦王、唐太宗)担任。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成为皇帝,部属无人敢担任尚书令,尚书令一职空缺。此后,尚书省由两位副长官尚书仆射领导(广德二年(764年)十二月郭子仪因有大功被任为尚书令,但多次辞让,六天后被解职)。大约当时,可能在唐太宗命令下,多宰相的制度被正式化,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改名自内史省)长官被认为宰相。因门下、中书两省经常有不止一个长官,宰相并不必是四个。唐太宗末期,他开始授特定的并非一省长官的高官参豫朝政等官名,指为宰相。贞观十七年(643年),他修订官名,将其正式化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三品。这些宰相被柏杨称为“实质宰相”。终唐一朝,门下省、中书省被数次改名,同中书门下三品也相应被数次改名(如唐玄宗年间,中书省、门下省分别短期改称紫微省、黄门省,实质宰相就被称作同紫微黄门三品)。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又设立了一个次等但权力与前者相同的官名,最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柏杨称为“第二级宰相”。安史之乱后,实质宰相衔虽未被官方废止,却也不再使用,最后一个得此衔的是至德二年(757年)—乾元元年(758年)间的李麟;而二级宰相衔却变得很普遍,在唐朝的余年里都得到使用。神龙元年(705年),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除非被授实质宰相衔。从初唐直到唐睿宗景龙四年(710年),参豫朝政一职的变体继续出现,如参知机务、参掌机密、参知政事、参谋政事,柏杨称之为“第三级宰相”。
  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相聚,政事堂最初在门下省。永淳二年(683年)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后,政事堂移到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为双关语。又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中书门下后。唐肃宗年间,宰相们开始轮流休假,确保至少一个宰相总能当值;当表文被上奏给皇帝时,署所有宰相之名,无论是否当值。中书门下也被改回政事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