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厌战
一方面是因为反对派和其他各国联合反扑
如果要说起作战才能,拿破仑当世无双,没有一个国家的将领比得上他,他
最大的错误在攻打俄国和大陆封锁令上,如果没有这两件事,欧洲各国很
有可能一直到拿破仑死了都奈何不了他,拿破仑应该说运气不好罢了
--------------------------------------------
在滑铁卢之役打败拿破仑的人是威灵顿公爵

威灵顿把阵地设在布鲁塞尔以南约22公里、滑铁卢以南约3公里处的一片丘陵地带上,圣杰安山高地为主阵地,从那里可以俯视整个战场。阵地右翼的霍高蒙特别墅是威灵顿防御的重点,他在这里使用了英国近卫军。荷兰军和其他盟国的杂牌部队则被安放在中央和左翼阵地上。在左翼的最外端,配备了英国的骑兵旅。同时,在中央阵地后面,即圣杰安山与前沿阵地之间,保持有比较强大的预备队,联军火炮的大部分都配备在这里。威灵顿曾给炮兵作出明确规定:不要理会法军的炮兵,集中火力直接射击逐步推进的敌军步兵和骑兵。威灵顿的兵力共6.8万人,火炮156门。

拿破仑面对联军阵地将部队在拉贝尔同盟岭的前坡上展开。雷耶的第2军居左,以1个骑兵师为后援;戴尔隆的第1军居右,以1个骑兵师为后援;内伊指挥中军,以洛鲍的第6军、进卫军和2个骑兵师为后援。根据联军阵地的部署,拿破仑决定以左翼佯攻霍高蒙特别墅以牵制敌军兵力,以中军和右翼突破联军防御薄弱的中央阵地,抢占圣杰安山,然后向两翼扩大战果,将敌人一分为二,各个击破。拿破仑的兵力共7.2万人,火炮246门。

18日上午8时,拿破仑与高级将领们共进早餐。他对威灵顿接受会战感到很高兴,同时对即将爆发的大战充满必胜信心,他对元帅们说:“对我们有利的机会不下于百分之九十,而不利的机会则不到百分之十。”但苏尔特、雷耶、戴尔隆等人并非像他一样乐观,他们曾在西班牙战场上领教过威灵顿的厉害。拿破仑对他们说:“因为你们曾被威灵顿打败,所以你们就认为他是伟大的将领。现在告诉你们,威灵顿不是一个好的将领,英军也不是一支好的部队,要打败他们并不比吃一顿早餐困难。”

法军进攻时间定为上午9时,可是,绵绵细雨一直下到8点整。拿破仑一吃完早餐就赶往各处视察战前部队。这位身穿灰大衣的矮个子皇帝走到哪里,哪里就爆发出一阵阵“皇帝万岁”的欢呼声。欢乐的狂涛经久不息,响彻前线上空。这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后一次检阅军队,军队中所爆发出的热情也是自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来从未有过的。视察当中,一位炮兵军官向他建议说,最好将进攻时间推迟3小时,因为雨刚停止,泥□的地面会使骑兵和炮兵难以行动,而且炮弹陷入泥中,会使杀伤力受到影响。出身于炮兵军官的拿破仑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上午11时,拿破仑向各军军长下达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作战命令,要求各军各就其位,做好一切战斗准备。11时30分,战幕拉开,法军80门大炮同时向英军阵地轰击。担任左翼佯攻的第2军第6师奉命出动,向霍高蒙特逐步逼近。该师师长是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热罗姆虽年过30,但仍是一个不成器的皇家少爷。他带领军队两次冲锋,占领了霍高蒙特南面的一片树林。按照拿破仑的计划,攻击应到此为止,下一步是巩固所占领的地盘,以便进一步牵制和吸引更多的敌军。军长雷耶也一再命令,不要进攻霍高蒙特别墅的主体。但热罗姆舍不得放弃这个看上去似乎是唾手可得的霍高蒙特别墅,竟置命令于不顾,带领部队继续向前冲击。结果,3次冲锋均被打退,损失惨重。军长无奈,只得再抽调一个旅去支援这位御弟,致使攻击霍高蒙特的兵力达到12000人。面对十倍于己的法军,英国近卫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打退了法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法军陷入了毫无意义的苦战之中,不但没能把英军主力吸引过来,反而把自己的兵力给拖进去了,佯攻变成了不断增兵的硬攻。

下午1时左右,拿破仑准备命令右翼戴尔隆的第1军发起进攻。实施中央突破。在下令之前,他习惯地拿起望远镜,向敌人的后方和侧翼进行观察。突然,他发现在东北方向约10公里以外的一片树林边上,有一块黑压压的东西。接著,所有的望远镜都看见了这块东西。苏尔特说他已看清楚了是部队,大家马上认为是格鲁希来了。几分钟后,法军的侦察兵押来了普军的一个传骑兵,从截获的文件中得知这是普军第4军的前卫。但拿破仑并不紧张,他坚信在普军赶来增援之前,他就能先将威灵顿击溃。既然普军第4军已经前来侧击法军的右翼,那格鲁希的军队也应该前来侧击该

军的左翼。拿破仑立即向格鲁希传信,命他迅速赶到滑铁卢与他回合。此信本应2小时内即可送到,但由于道路难走,信使直到下午5时才将信送至格鲁希手中,而当时格鲁希已被普军的第3军缠在瓦弗无法脱身。接著,拿破仑从预备队中抽出2个轻骑兵师前去阻击普军,并命洛鲍的第6军(仅2个师)随后跟进。

下午1时30分,法军全面进攻开始。戴尔隆的第1军从左至右一线排开,左翼为第1师,在轻骑兵旅的支援下,进攻敌军中央阵地正前方的拉海圣庄园,其余3个师进攻敌军的左翼。法军从四面围攻拉海圣庄园,人数处劣势的拉海圣庄园守军几呈不支之势。威灵顿站在联军主阵地上的一棵大榆树下焦急万分,急忙派出一个营前去增援,不料该营在前进途中就被法骑兵冲散了。由于拉海圣庄园的主体是个非常坚固的砖石建筑物,守军龟缩在里面进行顽强的抵抗,法军一时难以攻占。

与此同时,其他3个师依仗优势兵力和强大的炮火,攻击进展异常迅速,很快就占领了前沿阵地。登上丘陵顶部的法军被这来之迅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不断地欢呼著,拥抱著,战斗队形荡然无存。就在法军欢呼胜利、得意忘形之时,隐蔽在山脊北侧反斜面上的一个英军步兵师,共约4000人,突然从树丛后面冲杀出来。他们在距离法军仅40步左右的位置上,连续发射猛烈的排枪。随后,端著刺刀冲进法军混乱的队形。山顶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英军师长约克顿在混战中中弹身亡。

威灵顿见山顶的肉搏战一时未分胜负,他瞅准机会,及时调上了2个骑兵旅,对法军进行反冲击。面对陡增的英军,法军支持不住,开始败退。英军乘胜追击,越过中间山谷,一直冲上了法军的进攻出发地,摧毁了法军的部分炮兵发射阵地。拿破仑见势不妙,立即投入了2个骑兵旅。法骑兵居高临下,如猛虎下山般地扑向运动速度已经减慢的英军,杀得英骑兵人仰马翻,仓皇退去。在这一回合中,法军损失近4000人,并被英军缴获去了两面军旗。英军方面,原部署在阵地上的4000人全被消灭,而在反冲击中,又损失了大约2500名骑兵。

法军在霍高蒙特和拉海圣两地久攻不克,致使大军无法向纵深推进,拿破仑开始有些担心了,不断地猛吸著鼻烟。下午3时30分,法军再度向这两地发起猛烈攻击,拿破仑决心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在敌方援军赶到之前拔掉这两颗钉子。面对法军凌厉的攻击,两地的守军损失严重,弹药也快用完,但他们仍坚持不动。拿破仑为此焦急不安。

这时,内伊突然发现拉海圣和霍高蒙特之间的英军阵地上的守军正在向阵地后面退去,他以为英军开始撤退,因而不待拿破仑下令,不顾敌军两个据点尚未攻克而存在的危险,自作主张,命令米豪德的骑兵师和部分近卫骑兵约5000人,对敌主阵地发起冲击。4时左右,在炮火的掩护下,5000名骑兵如潮水般向拉海圣和霍高蒙特之间狭窄的正面上冲去,很快就冲上对方阵地,俘虏了联军全部火炮。威灵顿见此情景,立即调拢步兵,排成严整的方阵实施反冲击。这时,法军步兵没有跟上,炮兵也因怕误伤自己人而停止射击,结果,5000名骑兵难以继续前进,无法突破发射著猛烈排枪火力的敌军步兵方阵。正当法军骑兵前进受阻的时候,威灵顿又将他的5000名骑兵预备队投入了战斗。形势立即发生逆转,法军再次被打退,原已成为法军战利品的联军火炮,又在背后响了起来。

拿破仑见内伊的冲击被打退,心急如焚,对苏尔特说“这是一个不成熟的行动,结果可能使我们吃大亏。虽然如此,但拿破仑担心若是法国骑兵失败了,会影响军心。于是挺而走险,抛出了法军骑兵的全部预备队去支援内伊。顿时,战场上蹄声轰鸣,尘土蔽日。内伊一马当先,万名骑兵紧随其后,如同旋风一般向敌方阵地卷去,狭小的战场上马头挤著马头,后面只有一个排炮连伴随掩护,步兵们没能跟随前进。这时,英军也加强了防御力量,英军炮兵不断进行猛烈的射击,步兵也充分发挥了排枪的火力,结果,法军一连5次大规模的冲击全被打退,损失惨重。

拿破仑又一次骑马赶到部队,一面安顿人心,鼓舞士气,一面严令内伊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拉海圣。下午6时过后,法军进行了第6次冲击。内伊已打得眼红,他大声喊叫著,不顾一切地冲在骑兵队伍的最前头。战斗中,他的三匹坐骑连续中弹倒毙,他毫无惧色,换上别的坐骑,依然率部前进。英军受到内伊连续6次的猛攻,伤亡极其惨重,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拉海圣的守将向威灵顿求援,威灵顿无可奈何地说:“在这种情况下,让大家都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已经没有援军了。不过,即使牺牲到最后一个人,我们仍然要坚持到布吕歇尔的到来。”

经过长时间的激战,法军终于攻占了拉海圣。内伊立即将1个炮兵连调到那里。在炮火的掩护下,冲击的法军继续突进,最后占领了英军中央阵地的部分地段。由于伤亡过重,法军已无力再向纵深和两翼扩大战果。内伊曾向拿破仑请求支援,但遭到拿破仑的拒绝。这时拿破仑手中还有8个营的老近卫军和6个营的中年近卫军,但他不敢把这仅有的一点预备队全抛出去,因为法军的右翼正面临著普军的严重威胁,而且他也不能肯定格鲁希军能否及时赶到。由于得不到增援,攻上英军阵地的法军又被赶了下来。

下午18时30分,法军右翼突然传来了一片呼喊声和射击的轰响声。原来,布吕歇尔率领的3万普军打退了前去阻击的法军,赶到了战场。几经激战之后,普军占领了距离拿破仑指挥所只有1000多米的南普西特村。拿破仑希望在布吕歇尔军后面看到格鲁希的部队,可格鲁希军始终未见踪影。拿破仑立即命令1个老近卫军营和1个中年近卫军营投入战斗。这些久经战阵的勇士,在咚咚战鼓声中,端著刺刀猛冲。他们一枪不放,进行白刃格斗,只用了20多分钟,就收复了南普西特村,然后把它交给了青年近卫军去防守。

右翼阵势稳定之后,拿破仑又把精力集中到正面攻击上来。他清楚地知道,眼前的英军已是精疲力尽、千疮百孔了,谁胜谁负,就在这最后一举了。他把剩下的8个近卫军营全部交给内伊指挥,要求他作好最后一次冲击。大约7时左右,内伊准备就绪,刚准备发起最后冲击时,法军1名骑兵军官叛逃投敌了,他将法军的兵力情况和进攻计划全部讲出,威灵顿立即重新部署兵力,以对付即将到来的进攻。

最后的冲击开始了,战场上出现了一幅最为壮观的景象:大约4000名身经百战的近卫军官兵组成了一个排列极为严密的进攻方阵,他们同内伊的部队一起,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敌军阵地挺进。他们边挺进边整齐地高呼"皇帝万岁"。内伊的坐骑再次被炮弹击毙,内伊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带领部队冲锋。法军很快突破了英军的防御,冲到了山顶上的英军阵地。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突然听到威灵顿一声令下:“近卫军,起立,准备战斗!”从山后的反斜面上一下子出现了两个营的英国近卫军,他们等法军离他们只有五六十步的时候,一起猛烈地开火。面对仿佛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英军,法军来不及还击,就一排排地倒下来了。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这支战无不胜的法国近卫军就丢下300多具尸体,向后退去。与此同时,其他地段的英军也积极地对主阵地进行支援,普军的2个军则更加猛烈地向法军右翼发起进攻。法军两面受敌,阵脚大乱。这时的拿破仑再也没有预备队可用了,威灵顿意识到发起全线反击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他骑马来到阵前的突出部位,脱下帽于在空中摇晃著,大声喊道:“是时候了,我的孩子们!”反击信号一经发出,4万名英军官兵器势汹汹地从山上直扑下来,法军招架不住,纷纷败退。

此时,拿破仑正在拉海圣附近,尽量集中他的残部来支援近卫军,突然发现法军全面溃散,他立即把溃散中的老近卫军组成3个方阵,企图阻止溃逃的法军,以便稳住阵脚,组织再战。英军攻到阵前,见法军方阵犹如铜墙铁壁,不禁胆寒起来,停止了进攻。威灵顿见此情景,当即大声喝道:“上,上,他们是顶不住的!”英军再次冲了上来,法近卫军拚命抵抗,终因势单力薄,只得且战且退,保卫著拿破仑撤出了战场。其他地方的法军也在联军进攻下,朝不同方向四散逃命去了。

那一天前还是青翠碧绿的田野和山坡,此时铺满了血肉模糊的尸体、伤员以及无数残缺的肢体,绿色的平原变成了血的海洋。据估计,威灵顿军团死伤1.5万人,布吕歇尔军团死伤7000人,而法军死伤2.5万人,被俘虏8000人。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是一个永留纪念的会战,它是身经百战的拿破仑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战役,此战宣告了拿破仑最终失败的命运。对于这次会战,诸多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观点作了仔细研究和评析,各说不一。我们还是这听听这次会战的胜利者和失败者自己是怎样说的吧:

威灵顿:“在我有生以来,都不曾经历过这样焦急不安的生活,因为我必须坦白承认,我从来没有象这一次如此的接近失败”

拿破仑:“这个会战失败了!这是一个可怕的灾难。但是那一天还是胜利的。军队的表现还是极为优异,敌人在每一点上都被击败了,只有英军的中央还能够坚守。当一切都已过去之后,军队才突然为恐怖所乘。这是不可解释的”

6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这时两院已经背叛了他,他的兄弟吕西安极力劝他解散两院,重新征召军队,准备再战,但拿破仑却表示拒绝。他明白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的星宿已经殒落了,他不愿自己的国家发生内战。次日,拿破仑自动退位。7月7日,联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巴黎。7月15日,拿破仑离开法国,被放逐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辞世,时年52岁。瑞典国王约翰,即昔日曾在拿破仑麾下作战,后来又领兵与之对抗的前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发表了如下评论:

“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们所有人都伟大。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凡事物极必反,古今概莫例外。”

这的确是一篇中肯的墓志铭。

参考资料: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拿破仑应等待联军侵入法国,时日一久必因粮食缺乏而自行崩溃。不知道他如此说,动机何在,联军会自行崩溃吗?在1814年侵入法国的联军也没有崩溃啊!

而在联军第一批集结65万人,还有30万军队将在秋天到达,总数有百万之众的情况下,法军仓促之下,仅组织了28.4万人的正规军,力量如此悬殊。拿破仑变防御为进攻,以图各个击破敌军、掌握主动权的计划是非常出色的,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拿破仑自己对科兰库尔说:是由于格鲁西未能及时增援,而骑兵又被击溃,以致惨败,内伊行动也不够积极、机智。他的话是比较符合实情的,但也是侧重于人事方面的分析。

试着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有如下原因:

一、军队素质差,指挥员缺乏

尽管拿破仑任命名将达武元帅为陆军部长,在2个月内组织了28.4万军队,且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以至格鲁西这样的平庸之辈也要独当一面。

法军在滑铁卢决战时,进攻被迫采用师纵队,每营成三列横队,每师则形成正面200人,纵深24-27列的庞大方阵,行动笨拙。

二、没有及时歼灭普军

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法军先于滑铁卢决战前两天的6月16日,在里尼击溃布吕歇尔的普军。但因1军团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6军团又距离过远,调动太迟,致使里尼之战成为击溃战,而不是预想的歼灭战。

拿破仑也没有在16日黄昏组织追击普军,而是在第二天派出格鲁西元帅率3.4万人追击。但为时已晚,格鲁西根本没有找到普军,反而浪费了大量兵力,却使普军最后与英军会合,参加了滑铁卢的战斗。

三、兵力分散,调动不及

拿破仑历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但此役却奇怪的一开始就分散使用兵力。

在里尼之战时,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却派出内伊大军迂回普军右翼,结果内伊突遇英军2万,即放弃迂回围歼普军的任务,被次要敌人牵制,后仅迟缓的派出1军团,也没能到达战场。

在滑铁卢决战时,拿破仑仍未集中全部兵力,而是分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由格鲁西带领去追击去向不明的普军,致使该部脱离战场。

四、法军将领的不称职

内伊元帅尽管在滑铁卢表现了非凡的勇气,但其指挥是不力的。在里尼迂回时,不分主次,与2万英军纠缠,致使8万普军未被歼灭。

格鲁西元帅更是昏庸,其在滑铁卢以3.4万兵力,无所事事。听到滑铁卢炮声,却以没接到命令为由不回援。其部下4军团司令吉拉尔将军一再力谏,都被其拒绝。

而作为总参谋长的苏尔特元帅,也是不称职的。第一次担任此职的苏尔特,尽管于18日晨及时的提醒了拿破仑调回格鲁西部,也有一些好的建议,但其参谋部的组织却是千疮百孔。法军在里尼、滑铁卢一再不知敌情。在里尼,参谋部竟不知普军右翼远处有2万英军,在内伊被牵制时,也没有及时命令其以主力投入主战场。而6军团竟因驻地远,调动迟,而未能赶到。在滑铁卢,参谋部既不知普军来援,也不知格鲁西的去向。

在滑铁卢战役中,法军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却因种种原因遭到惨败,拿破仑的政治生命、军事生涯就此终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0-14
1.天气,当时在下雨,拿破仑的炮兵团无法移动重大的炮筒
2.身体,据说当时拿破仑生病了,滑铁卢战役由一个上将大为领导了多个小时,等拿破仑回到战场,发现,大势已去
3.地势,湖铁路之战中,地形十分复杂,是一个陡坡,拿破仑的军队冲上坡,发现背坡处已有太多的伏兵
4.人际,拿破仑其实想到应该有伏兵在山坡之后,但是,他们的大军后面有普鲁士的士兵追击

这是我曾经在CCTV中看到的,记不全了,但也应该差不多
第3个回答  2007-10-16
我觉得是莫斯科和那场大火改变了他的一生,当法军进入莫斯科城内时,城内突然起了大火。当时烧死了四十万远征军!
一个再杰出的军事家,没有军队,他也一事无成!
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说,那场大火改变了欧州的历史!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如果不是那场火的话,拿破仑很有可能吞并欧州!
第4个回答  2007-10-26
1 恢复封建王朝秩序不得人心
2颁布《大陆封锁令》损害欧洲各国利益
3盲目攻打俄国
4军事指挥失误,盲目调兵和几倍于己的反法同盟作战
5该退不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