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如题所述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出生在济南,成长期正值中原沦陷,北方人民的灾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害,辛弃疾率五十人驰骑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缚取张安国,又号召上万士兵反正,率之投归南宋。但辛弃疾并未受到南宋政府的重用。

辛弃疾他在南宋虽然官职低微,但关心祖国安危,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主张北伐用兵。他的意见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不过他一直坚持爱国保民的立场,在任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安抚使时,采取了许多强国利民的措施。晚年任镇江知府时,仍积极备战。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但在南宋兵败之时,他遭人误解中伤,后郁郁而终。后人评价辛弃疾,认为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词是辛弃疾最主要的抒情方式,辛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

由于辛弃疾曾亲身参加过抗金运动,和一般的文弱书生完全不同,他在词里独独羡慕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称赞刘裕的出师北伐是“气吞万里如虎”,写到自己年轻时则是“横槊气凭陵”、“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在词里还经常出现描写战斗生活的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燕兵夜足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他晚年写的词更羡慕夏禹的“悠悠万世功,兀兀当年苦”。

在镇江任上,辛弃疾虽年过半百,但收复北方故土的雄心常在,他写过“壮心不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对南宋苟安的局面一直深感不满,用“剩水残山无态度”暗讽南宋小朝廷,用“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达他的忧虑。那些小朝廷里的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像一线阳光里飞舞的灰尘:“细看斜日隙中尘,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另一篇登临怀古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他于国势风雨飘摇中的悲愤心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笔下的事物也常被赋以坚强的性格,如“倚天万里”的长剑,“千丈晴虹”的长桥,“汤沐烟波万顷”的水仙花盆景。词在他这里可以抒情、状物、记事、议论,他融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使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辛弃疾常常在自己的词中使用大量的典故,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赞之者认为辛弃疾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且在词中用典到达刘勰所谓“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程度;讥之者则谓之“掉书袋”。在语言上,辛弃疾不仅像苏轼那样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使词的表达空间更为开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0
宋代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相似回答